芣苢

2019-05-16 可可诗词网-《诗经》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 薄言之。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周南》为十五国风之一, 即南国之风,是洛阳以南直到汉江一带地区的民歌。《芣苢》这首诗, 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子。《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 朱熹进一步解释说:“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 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诗集传》) (陈子展《诗经直解》中载有不同看 法:“蔡人之妻,宋人之女,伤夫有恶疾,其母将改嫁之,女犹守不忍离 去,发愤而作此诗。”通观全诗,意境优美,节奏明快,不象是在采药为 丈夫治疗恶疾。)“采采,犹粲粲。” (闻一多《风诗类钞·乙》) 植物颜 色鲜明的样子。“薄”和“言”,语气助词。“采之”的“采”和“有”、“掇”、 “捋”、“袺”、“”, 都是动词。 用今天的口语串起来, 全诗的意思就是: 车前子儿明粲粲,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明粲粲,采呀快快采起 来。车前子儿明粲粲,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明粲粲,一把一把捋 下来。车前子儿明粲粲,手提衣襟包起来。车前子儿明粲粲,掖起衣襟 兜回来。
        乍一看,全诗仅讲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这样一件事,而且语言简 单,韵律也简单,似乎了无余蕴,没有更多的内涵可供发掘和玩味。然 而,只要我们抓住诗的节奏,揣摩诗的情调,进入诗的意境,眼前就会 出现一幅幅十分动人的画面。初夏季节,灿烂的阳光映照得漫坡遍野一 片葱绿,三三五五的农家妇女,呼朋结伴,去采集车前子,她们兴致勃 勃,一株一株地采,一把一把地捋; 采多了,用衣角兜着,用衣襟盛 着,歌声此起彼伏,若断若续。反复的、有规律的劳动,和反复的、有 节奏的歌声协调一致,使她们忘记了疲劳,提高了效率,感到无比的愉 快。清人方玉润说得好:“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 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 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 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 云。”(《诗经原始》) 闻一多先生也说;“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 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他们这些想象,开拓 了原诗的意境,使读者感到劳动的欢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 境。英国十五世纪的诗人、评论家锡德尼说,诗“是一种摹仿艺术”,“是 一种再现,一种仿造,或者形象的表现; 用比喻来说,就是一种说着话 的画图,目的在于教育和怡情悦性”。《芣苢》不但再现了古代妇女的劳 动生活,而且比实际生活更高、更美,更富于诗情画意。
        艺术源于劳动,劳动中那有节奏的、反复的动作,和人体生理上的 节奏协调一致,使人得到一种简单而纯朴的快感。这种快感又和功利活 动(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紧密相联。随着车 前子的越集越多,愉快的心情逐步达到高潮。从那反复咏叹的、不变的 四十二个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劳动者那轻快的动作,感受到她们喜悦 的心情; 而从变换的六个动词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这种心情向高潮的发 展过程。
        开始是“采”,泛言妇女们呼朋结伴,走向平原旷野,高唱着“采呀 快快采些来”。这是劳动的前奏曲。
        接着是“有”,讲妇女们见到了芣苢,欣然动手,边采边唱。这是劳 动的进行曲。
        第三是“掇”,她们兴致勃勃,一颗一颗地拾,一颗芣苢一声歌。
        第四是“捋”,她们越采越有劲,成把成把地捋,歌声也更加嘹亮、 高昂。
        第五是“袺”,采得多了,手提着衣襟兜起来,歌声里充满了丰收的 喜悦。
        最后是“”, 掖起衣襟, 满载而归, 丰收的喜悦之中又添上了劳动 结束后的轻快。这是劳动大合唱的尾声。随着妇女们远去的身影,歌声 飘散到四方,山鸣谷应,余音回旋。
        元人吴师道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这个 乐,就是从那反复的、明快的节奏和层递的六个动词中洋溢而出的。清 人姚际恒没有看到这一点,只认为这首诗“以韵分三章,章四句; 然每 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章法极为奇变”(《诗经通论》)。 实际上,它正是劳动旋律的艺术反映,是和劳动生产紧密相联的民歌经 常采用的手法,而不是什么“奇变”。袁枚曾嘲笑那些单纯追求这种“奇 变”的人说:“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艧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 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卷三) 不考 虑实际内容,仅仅追求章法上的这种反复、层递,就会闹出笑话。
        这首诗始终没有旁及采集芣苢以外的任何事物,诸如节候,风景之 类,只是在芣苢的色泽形象和采摘芣苢的劳动节奏、进度上进行了描 绘。清人王夫之是看到了这一点的,他说:“芣苢,微物也; 采之,细事 也。 采而察其有, 掇其茎, 捋其实; 然后袺之, 袺之余, 然后之。 目 无旁营,心无遽获,专之至也。”并推及到“君子观于《芣苢》而知德焉” (《诗广传》) 的高度。
        人类在生产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常常是在功利的冲动,或者说是简 朴的快感的支配下,模仿自己和自然间的关系,而《芣苢》就是这么一 首典型的劳动之歌。难能可贵的是: 在这首用赋的手法直接模仿、再现 劳动场景的歌谣中,通过最简单的形容词语“采采”和明快的反复、层递 的手法所形成的明快的节奏,已经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使读 者从其中了解到那愉快的集体劳动场面和采集者的喜悦心情,受到极大 的感染。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