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柬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周公柬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 又缺我。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此诗在篇中业已点明,为咏周公东征之作。其口气则表明,作者为 东征的周军士卒。全篇表达了从征士卒历经锋镝,敉平变乱,幸存归 来,既庆功成,微杂哀辛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周公东征乃是周初的重要政治事件。周武王灭商后,以纣子武庚为 诸侯,分商地为三部,命管叔、蔡叔、霍叔各据一部监视武庚,称三 监。武王死,子成王诵继位。武王同母弟周公里摄王位,代行国政。三 叔制造流言,云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成王与一些大臣皆疑周公,周室不 安。武庚乘机联合东方旧属,向周对抗。周公安辑内部后,率兵东征, 征战四年,杀武庚,黜三叔,攻灭奄等东方十七国,取得完全胜利。周 朝的统治得以巩固,传世数百年。对于当时的周人来说,此乃是风浪之 余,永志难忘的一椿大事。
诗分三章,每章六句。各章结构和意蕴基本相似,重复申言而咏叹 之,余音袅袅,意韵悠长。这是《诗经》所常用的艺术手法,亦为我国 民歌、民谣之常见特色。
诗中诸章表达了一层层曲折的思想感情。
作诗者首先回顾了东征之役的战斗生涯。作为一个战士,他所选取 的抒情角度,是自己手中的武器。诗中的“斧”,是战斧。“斨”,音腔, 是柄有方孔的古代战斧。“锜”,音其,在此读锲,为古代刺凿的矛类武 器。“”, 音求, 也是古代刺凿性的武器, 或说是独头斧。 言诸多武 器,一一亲持,自所宝重,皆在战斗中破缺,这虽有艺术的夸张,未来 却见亲切。桓温云:“树犹如此,人何以?”作诗者于此复何以堪欤?叠叠 言来,既见战斗岁月的艰难惨烈,亦寓胜利之来之不易,兼见己身当年 之毅志劳行。以此开篇,令人读来瞿然。
接着,诗篇阐述了东征之役的重大意义。“皇”,匡正也。“吪”,音 俄,感化也。“遒”,音求,歙而固之也。均以表达周公东征,拨乱反正 的功绩。“四国”,朱熹《诗集传》释称:“四方之国也”,且进而解之曰: “周公之为此举,盖将使四方莫敢不一于正而后已”。此释未必然。四国 盖即指发生叛乱的国家。诗意指明,周公之东征,得以匡救四国祸乱, 感化四国风气,安定四国秩序,功绩昭然。《诗集传》在《豳风·狼 跋》中亦有“四国流言”的提法,与本篇释四国为四方之国,前后微不相 契。要而言之,从这里看来,作诗者对周公挥军进行的这场战争,是肯 定和支持的。作为这一战役的亲历者,宁不有自豪之感?
诗章结尾处表达了作诗者的自身内心感受。对此,是有不同的解释 的。或认为,这里说的是,周公哀恤人民,兴此义师,德意至大至善至 美。篇中之“孔”,意为极。“将”,意为大。“嘉”,在此读杰,意为善。 “休”,意为美。朱熹就是这样解释的,他在《诗集传》中说:“周公之为 此举……其哀我人也,岂不大哉”。他阐称:“今观此诗,固是以见周公 之心大公至正,天下信其无有一毫自爱之私; 抑又有以见当是之时,虽 披坚执锐之人,亦皆能以周公之心为心,而不自为一身一家之计,盖亦 莫非圣人之徒也”。朱熹根据传统的颂美周孔的思路立论,说虽可通, 微显胶执。近人或从“哀我人斯”之提法,觇视诗篇发抒了厌战,乃至反 战的思想。此虽有字面根据,但与下文之“孔将”、“孔嘉”、“孔休”诸词未 必密切映带。况且,通常说的反战情绪,和东征之役以后的周代群众心 境未必能粘合; 不难想到,当时的周人对这埸战争的总的态度,无疑是 拥护和引以为光耀的啊! 现在看来,作诗者在这里,以“哀我人斯”和 “亦孔之将”相对言,既发抒了不无哀伤的幸存心情,又宣示了邦靖民安 的胜利结局的叹美。这两种感受结合在一起,显露着作诗者的复杂而起 伏的思潮。我们读杜甫的《后出塞》,“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 大 谁,恐是霍嫖姚”,恍可见类似的写法。从这里,我们实可更深刻 地体会到作诗者丰富而波动着的内心世界。
本诗所采用的重复申言而咏叹之的艺术手法,是我们玩赏《诗经》 以及民歌、民谣时值得多所注意的。《诗经》诸什本是乐歌,利用音乐 旋律,组织重叠词句,以宣泄诗章所寓的情感,一唱而三叹,“慷慨有余 哀”,可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反复叠言咏叹的手法,使整个诗 篇节奏朗然,音韵铿锵,宛转整饬,产生浓重的音乐美。它一而再、再 而三地反复表现一个主题,描绘一种感情色采,用步步加深和辗转加强 的手法,一次次地、反复叩动人们的心弦,使人们的感受分外浓烈,发 挥了极大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这一常见特色,在本篇中清楚地显示 了出来。
周公柬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周公柬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 又缺我。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此诗在篇中业已点明,为咏周公东征之作。其口气则表明,作者为 东征的周军士卒。全篇表达了从征士卒历经锋镝,敉平变乱,幸存归 来,既庆功成,微杂哀辛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周公东征乃是周初的重要政治事件。周武王灭商后,以纣子武庚为 诸侯,分商地为三部,命管叔、蔡叔、霍叔各据一部监视武庚,称三 监。武王死,子成王诵继位。武王同母弟周公里摄王位,代行国政。三 叔制造流言,云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成王与一些大臣皆疑周公,周室不 安。武庚乘机联合东方旧属,向周对抗。周公安辑内部后,率兵东征, 征战四年,杀武庚,黜三叔,攻灭奄等东方十七国,取得完全胜利。周 朝的统治得以巩固,传世数百年。对于当时的周人来说,此乃是风浪之 余,永志难忘的一椿大事。
诗分三章,每章六句。各章结构和意蕴基本相似,重复申言而咏叹 之,余音袅袅,意韵悠长。这是《诗经》所常用的艺术手法,亦为我国 民歌、民谣之常见特色。
诗中诸章表达了一层层曲折的思想感情。
作诗者首先回顾了东征之役的战斗生涯。作为一个战士,他所选取 的抒情角度,是自己手中的武器。诗中的“斧”,是战斧。“斨”,音腔, 是柄有方孔的古代战斧。“锜”,音其,在此读锲,为古代刺凿的矛类武 器。“”, 音求, 也是古代刺凿性的武器, 或说是独头斧。 言诸多武 器,一一亲持,自所宝重,皆在战斗中破缺,这虽有艺术的夸张,未来 却见亲切。桓温云:“树犹如此,人何以?”作诗者于此复何以堪欤?叠叠 言来,既见战斗岁月的艰难惨烈,亦寓胜利之来之不易,兼见己身当年 之毅志劳行。以此开篇,令人读来瞿然。
接着,诗篇阐述了东征之役的重大意义。“皇”,匡正也。“吪”,音 俄,感化也。“遒”,音求,歙而固之也。均以表达周公东征,拨乱反正 的功绩。“四国”,朱熹《诗集传》释称:“四方之国也”,且进而解之曰: “周公之为此举,盖将使四方莫敢不一于正而后已”。此释未必然。四国 盖即指发生叛乱的国家。诗意指明,周公之东征,得以匡救四国祸乱, 感化四国风气,安定四国秩序,功绩昭然。《诗集传》在《豳风·狼 跋》中亦有“四国流言”的提法,与本篇释四国为四方之国,前后微不相 契。要而言之,从这里看来,作诗者对周公挥军进行的这场战争,是肯 定和支持的。作为这一战役的亲历者,宁不有自豪之感?
诗章结尾处表达了作诗者的自身内心感受。对此,是有不同的解释 的。或认为,这里说的是,周公哀恤人民,兴此义师,德意至大至善至 美。篇中之“孔”,意为极。“将”,意为大。“嘉”,在此读杰,意为善。 “休”,意为美。朱熹就是这样解释的,他在《诗集传》中说:“周公之为 此举……其哀我人也,岂不大哉”。他阐称:“今观此诗,固是以见周公 之心大公至正,天下信其无有一毫自爱之私; 抑又有以见当是之时,虽 披坚执锐之人,亦皆能以周公之心为心,而不自为一身一家之计,盖亦 莫非圣人之徒也”。朱熹根据传统的颂美周孔的思路立论,说虽可通, 微显胶执。近人或从“哀我人斯”之提法,觇视诗篇发抒了厌战,乃至反 战的思想。此虽有字面根据,但与下文之“孔将”、“孔嘉”、“孔休”诸词未 必密切映带。况且,通常说的反战情绪,和东征之役以后的周代群众心 境未必能粘合; 不难想到,当时的周人对这埸战争的总的态度,无疑是 拥护和引以为光耀的啊! 现在看来,作诗者在这里,以“哀我人斯”和 “亦孔之将”相对言,既发抒了不无哀伤的幸存心情,又宣示了邦靖民安 的胜利结局的叹美。这两种感受结合在一起,显露着作诗者的复杂而起 伏的思潮。我们读杜甫的《后出塞》,“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 大 谁,恐是霍嫖姚”,恍可见类似的写法。从这里,我们实可更深刻 地体会到作诗者丰富而波动着的内心世界。
本诗所采用的重复申言而咏叹之的艺术手法,是我们玩赏《诗经》 以及民歌、民谣时值得多所注意的。《诗经》诸什本是乐歌,利用音乐 旋律,组织重叠词句,以宣泄诗章所寓的情感,一唱而三叹,“慷慨有余 哀”,可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反复叠言咏叹的手法,使整个诗 篇节奏朗然,音韵铿锵,宛转整饬,产生浓重的音乐美。它一而再、再 而三地反复表现一个主题,描绘一种感情色采,用步步加深和辗转加强 的手法,一次次地、反复叩动人们的心弦,使人们的感受分外浓烈,发 挥了极大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这一常见特色,在本篇中清楚地显示 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