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 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国风》中的民歌,多为言情之作,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 《唐风·采苓》这首诗却很特殊,通篇以说理为主,可以说是一首早期 哲理诗。“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也 许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可以作为这首诗的一个注脚。
采苓菜,采苓菜,到那首阳山上采。人的谗言尽虚假,千万别信 它! 舍弃它,舍弃它,且莫听蜚语! 人的谗言尽虚假,究竟何所取?
采苦菜,采苦菜,到那首阳山下采,人的谗言尽虚假。千万别信 它! 舍弃它,舍弃它,且莫听蜚语! 人的谗言尽虚假,究竟何所取?
采葑菜,采葑菜,到那首阳东边采,人的谗言尽虚假,千万别信 它,舍弃它,舍弃它,且莫听蜚语,人的谗言尽虚假,究竟何所取?
把这首诗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样,诗中的“苟”乃期望之词。以采 摘之事作比,告诫人们切勿轻信谗言,这就是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诗 序》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清代方玉润《诗经原 始》辨曰:“自古人君听谗多矣。……诗意若此,所包甚广所指亦非一 端,安见其必为骊姬发哉? 但骊姬则谗之尤者,晋献公则尤听谗之甚 者,故足以为戒也。”我以为读此诗,不必拘于《诗序》之说,也不必一 定把它理解成是刺人君听谗,如果进一步作宽泛的理解,也许更有意 义。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再创作过程,完全有理由对作品进行重新审视, 并赋予它新的含义。当然,这种赋予决不是离开作品本身去随意杜撰, 而是依据作品所提供的审美内涵与想象空间来进一步理解和观照。从这 一角度出发来看《采苓》这首诗,我们完全可以说,它是一种人生哲理 的艺术再现,它告诫人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而 不是轻信道听途说,这里包含了一种朴素的主体意识和很强的实践精 神。尽管诗中所呈现出的这种哲理,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会觉得过于普 通,也过于简单,但在上古时代,人们为此可能进行过漫长的探索,也 许这其中正包含了人类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以及伴随着这种挫折和失败 的艰辛困苦的人生历程。如果从历史的眼光来读这首诗,我们会有一种 “沉甸甸”的感受,尽管它不事夸饰,语言质朴,但却以一种沉重的份量 叩击着读者的心扉,也许这正是《采苓》这首诗的生命力所在。
舒展的想象是诗美的基本质素。从艺术上讲,《采苓》一诗虽然没 有什么高妙之处,但它同样也有一种舒展的想象。全诗三章二十四句, 从“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到“采葑采葑,首阳之 东”,在连续的比与兴中,叠印出三个不同的生活场面,又以“人之为 言,苟亦无信”为中心主旨联系起来,构成了寓变化于整一的诗歌意 境。诗每章的大意相同,以日常生活入诗,从叙事写起,以议论作结, 节奏铿然,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咏唱中,把诗的主题表现出来,而诗的 情感也渐渐融入了这种哲理议论之中。如果细心品味的话,我们不难发 现,在“舍旃舍旃”的决断声中隐含着许多的辛酸和苦涩,这恐怕就是这 首诗给人“沉甸甸”的感受的缘由。
以议论为诗,虽为诗家之大忌,但如果议论得恰到好处,仍能起到 很强的艺术效力。李白的“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 取紫袍。”(《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也是议论,但它以豪迈的气势 显出太白非凡的胆识和胸襟,并为后世所称道;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 煎何太急?”(《七步诗》) 也因其深深的悲哀流传千古。这里,关键是 议论本身要形象化,要成为艺术形象的一部分,并符合艺术形象的发展 逻辑。《唐风·采苓》这首诗由采苓之事直接引出谗言的不可信以及避 谗的方法,显得自然而顺畅。尽管今天读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作为幼 年时代的文学,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作为一首说理诗,它把普通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的叙述中,形 成朴素的风格。并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就是对今天的读者说来,《唐 风·采苓》一诗仍有其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 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国风》中的民歌,多为言情之作,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 《唐风·采苓》这首诗却很特殊,通篇以说理为主,可以说是一首早期 哲理诗。“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也 许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可以作为这首诗的一个注脚。
采苓菜,采苓菜,到那首阳山上采。人的谗言尽虚假,千万别信 它! 舍弃它,舍弃它,且莫听蜚语! 人的谗言尽虚假,究竟何所取?
采苦菜,采苦菜,到那首阳山下采,人的谗言尽虚假。千万别信 它! 舍弃它,舍弃它,且莫听蜚语! 人的谗言尽虚假,究竟何所取?
采葑菜,采葑菜,到那首阳东边采,人的谗言尽虚假,千万别信 它,舍弃它,舍弃它,且莫听蜚语,人的谗言尽虚假,究竟何所取?
把这首诗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样,诗中的“苟”乃期望之词。以采 摘之事作比,告诫人们切勿轻信谗言,这就是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诗 序》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清代方玉润《诗经原 始》辨曰:“自古人君听谗多矣。……诗意若此,所包甚广所指亦非一 端,安见其必为骊姬发哉? 但骊姬则谗之尤者,晋献公则尤听谗之甚 者,故足以为戒也。”我以为读此诗,不必拘于《诗序》之说,也不必一 定把它理解成是刺人君听谗,如果进一步作宽泛的理解,也许更有意 义。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再创作过程,完全有理由对作品进行重新审视, 并赋予它新的含义。当然,这种赋予决不是离开作品本身去随意杜撰, 而是依据作品所提供的审美内涵与想象空间来进一步理解和观照。从这 一角度出发来看《采苓》这首诗,我们完全可以说,它是一种人生哲理 的艺术再现,它告诫人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而 不是轻信道听途说,这里包含了一种朴素的主体意识和很强的实践精 神。尽管诗中所呈现出的这种哲理,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会觉得过于普 通,也过于简单,但在上古时代,人们为此可能进行过漫长的探索,也 许这其中正包含了人类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以及伴随着这种挫折和失败 的艰辛困苦的人生历程。如果从历史的眼光来读这首诗,我们会有一种 “沉甸甸”的感受,尽管它不事夸饰,语言质朴,但却以一种沉重的份量 叩击着读者的心扉,也许这正是《采苓》这首诗的生命力所在。
舒展的想象是诗美的基本质素。从艺术上讲,《采苓》一诗虽然没 有什么高妙之处,但它同样也有一种舒展的想象。全诗三章二十四句, 从“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到“采葑采葑,首阳之 东”,在连续的比与兴中,叠印出三个不同的生活场面,又以“人之为 言,苟亦无信”为中心主旨联系起来,构成了寓变化于整一的诗歌意 境。诗每章的大意相同,以日常生活入诗,从叙事写起,以议论作结, 节奏铿然,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咏唱中,把诗的主题表现出来,而诗的 情感也渐渐融入了这种哲理议论之中。如果细心品味的话,我们不难发 现,在“舍旃舍旃”的决断声中隐含着许多的辛酸和苦涩,这恐怕就是这 首诗给人“沉甸甸”的感受的缘由。
以议论为诗,虽为诗家之大忌,但如果议论得恰到好处,仍能起到 很强的艺术效力。李白的“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 取紫袍。”(《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也是议论,但它以豪迈的气势 显出太白非凡的胆识和胸襟,并为后世所称道;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 煎何太急?”(《七步诗》) 也因其深深的悲哀流传千古。这里,关键是 议论本身要形象化,要成为艺术形象的一部分,并符合艺术形象的发展 逻辑。《唐风·采苓》这首诗由采苓之事直接引出谗言的不可信以及避 谗的方法,显得自然而顺畅。尽管今天读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作为幼 年时代的文学,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作为一首说理诗,它把普通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的叙述中,形 成朴素的风格。并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就是对今天的读者说来,《唐 风·采苓》一诗仍有其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