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 其人美且偲。
《卢令》诗篇,见于《诗·齐风》。这诗我们就诗的文字书面上看 显然写一位携犬出猎者,闻犬环声令令,从而夸誉其人卷发美髯; 仪容 威严。诗分三章,每章两句。首章首句写犬: 这犬颈里系着铃环,传出 令令环声。犬有田犬、狩犬之分。《战国策》云:“韩国卢天下之骏犬, 东郭逡海内之狡兔。韩卢逐东郭,俱为田父之所获。”这犬知为田犬。首 句写犬,未见韩卢,已闻铃声不绝。意味着这犬跑得迅捷。二章写闻者 惊异,观察,铃声自卢犬所系重环孔颖达云:“重环谓环相重,大环贯一 小环也。”大环套着小环搏击而起。三章写闻者再睹,铃声自卢犬所系重: 朱熹云:“, 一环贯二也。”大环套着两个小环而起。 猎者纵犬, 先 闻其声。卢为骏犬,便捷轻利,闻声惊视,始见重环,停神细察,知为 重。 诗人耳目所及, 绘形传神, 层次递进, 丝丝入扣。 首句写犬, 实 为写人。犬由人纵,故得矫疾。首章次句,因即写人。“其人美且仁。”各 章此句都着美字,将人拎起,眩人眼目。诗言“其人”,知为诗人旁观, 非猎者自道。首赞其美,次誉为仁。美者总论,仁则称其性格。待人接 物,和蔼可亲,其于犬也,当善驯伏,犬亦听其指挥。曰仁,则指内 美。称美首重内美。二章曰“且鬈”。《诗集传》云:“鬈,须、鬓好貌。” 头发卷着好看。三章曰“且偲”。“偲,多须之貌”。(同上) 胡子丰满好 看。鬈、偲俱状猎者仪容; 是为外美。惟其内美遂见其鬈、偲外貌亦 美。王质曾说:“其人’言纵犬猎兽之人也,此当是旁观而为三夸誉者 也。”作诗之意,此论得之。这诗是风诗最短的一篇。三章仅二十四字。 令、 仁属真部, 环、 鬈属元部, 、 偲属之部; 首次两句叶韵。 韵式为 AA。三字句接五字句。音拆为单、单、单,双、双、单。错落变化。 单音拍落脚,便于换气。风诗有歌有谣。《魏风·园有桃》云:“心之忧 矣,我歌且谣。”《毛诗故训传》解释:“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合乐是 有乐器伴奏,如《周南》的《关雎》、《葛覃》、《卷耳》皆合乐诗 (见 《仪礼、乡饮酒礼》与《燕礼》)。受音乐制约,曲式比较稳定。谣则歌 虽比较自由,近于朗诵。谣词较短,用最经济的语言。这诗从犬到人, 写声状貌。文字简炼、朴质,形象鲜明,饶有风趣,有其特色。
《卢令》原属民问口头创作; 但在周代,统治阶级采集,编入诗 乐,从了解民风,政治角度来看,这是一大转变。“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汉书·食货志》) 为皇家采诗。天子“命大师陈风以观民俗”(《礼 记·王制》),有其政治目的。孔子云:“《诗》……可以观。”(《论语· 阳货》)《汉书·艺文志》亦云:“观风俗,知得失。”这是统治者对行风 诗的态度。《诗大序》因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 之《风》。”统治者援此作些开明措施,缓和矛盾。古人因称:“圣王辟四 门,开四聪,立敢谏之旗,听歌谣于路。”(《后汉书·郅寿传》)“乐正 崇四术”(《礼记·王制》),《诗》、《书》、礼、乐相互配合调剂。《诗》 居其首,成为先王之教,王官之学。用以教育太子、世子、俊士、彦 士,培养其为政治上的接班人,为王、为公、为卿大夫士。故《风》源 于民间,有其作诗之义。被采入诗,由于政治需要,加入编诗、授诗之 义。这三义可能统一,或相矛盾。矛盾之时,古人放弃本义,重视编 诗、授诗之义。今人于此,往往很不理解,斥为穿凿附会,不问内容, 一脚踢开; 其实,把这道理说清,就好理解了。
《诗序》于诗,常用一刀切法。认为西周初其文武成王时,制礼作 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政教灿烂,是光明时期。风为正风。“上以风 化下”。西周后期以及东周以降,寝至礼坏乐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是幽暗时期。风入变风。“下以风刺上”。前者为美,后者为刺。一为王 化之基,用以移风易俗; 一用以“讽喻”、“谲谏”,以达事变,而怀旧 俗。《卢令》非周初诗,乃春秋时周桓王、庄王,齐襄公时作品。《诗 序》因说:
《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 以风焉。
《诗序》释诗,有其思想体系。不时囿于诗的正、变之说,一刀切 述其美刺。但其解释《卢令》,并非凿空虚构。其所序诗反映着历史上 一种思潮。襄公荒于田猎是有根据的。《国语·齐语》、《管子·小匡》 都述襄公田猎毕弋,不听国政。《公羊传》载庄四年与齐侯狩于郜。 《左传》载庄八年齐侯田于贝邱。《史记·齐太公世家》记齐襄公十二 年冬十二月“游姑棼,遂猎沛丘”,卒为无知所杀。都足为襄公好田的明 证。好田给百姓带来灾难,《诗序》 因此提出谴责:“刺荒”,“陈古以 风”。孟子云:
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 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 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又云:
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 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孟子·梁惠王下》)
这是两种不同态度。田猎效果,古代政治家是视为大事而重视的。 齐襄公“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是以前一种态度对待田猎的。《诗序》刺 之,其意可嘉。文学作品有其典型意义。一襄公有百襄公。有荒于田猎 的襄公,亦有尚未荒于田猎的襄公。主文谲谏,陈古以风。读者引以为 戒,教育上、政治上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自然《卢令》为诗,状猎者卷发美髯,夸誉其人,未必有其“陈 古”、“刺荒“之意,此论何楷《古义》已发。就诗本义说,是与编诗、授 诗之义有矛盾的。但此《序》意,刺齐襄公荒于田猎,齐、鲁、韩三家 无异义,宋儒也无新说,可见在历史上曾获得公认。《卢令》现实意义 何在?《诗序》把它提高到政治上来看,谴责统治者:“是以一国之事系 一人之本谓之《风》”,从这角度来考虑问题,实足发人深思。我们今日 应采取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方法综合地研究、鉴赏古籍。《诗 序》从“民事”角度,政治观点提出问题,这里,难道不能使我们获得启 发吗?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 其人美且偲。
《卢令》诗篇,见于《诗·齐风》。这诗我们就诗的文字书面上看 显然写一位携犬出猎者,闻犬环声令令,从而夸誉其人卷发美髯; 仪容 威严。诗分三章,每章两句。首章首句写犬: 这犬颈里系着铃环,传出 令令环声。犬有田犬、狩犬之分。《战国策》云:“韩国卢天下之骏犬, 东郭逡海内之狡兔。韩卢逐东郭,俱为田父之所获。”这犬知为田犬。首 句写犬,未见韩卢,已闻铃声不绝。意味着这犬跑得迅捷。二章写闻者 惊异,观察,铃声自卢犬所系重环孔颖达云:“重环谓环相重,大环贯一 小环也。”大环套着小环搏击而起。三章写闻者再睹,铃声自卢犬所系重: 朱熹云:“, 一环贯二也。”大环套着两个小环而起。 猎者纵犬, 先 闻其声。卢为骏犬,便捷轻利,闻声惊视,始见重环,停神细察,知为 重。 诗人耳目所及, 绘形传神, 层次递进, 丝丝入扣。 首句写犬, 实 为写人。犬由人纵,故得矫疾。首章次句,因即写人。“其人美且仁。”各 章此句都着美字,将人拎起,眩人眼目。诗言“其人”,知为诗人旁观, 非猎者自道。首赞其美,次誉为仁。美者总论,仁则称其性格。待人接 物,和蔼可亲,其于犬也,当善驯伏,犬亦听其指挥。曰仁,则指内 美。称美首重内美。二章曰“且鬈”。《诗集传》云:“鬈,须、鬓好貌。” 头发卷着好看。三章曰“且偲”。“偲,多须之貌”。(同上) 胡子丰满好 看。鬈、偲俱状猎者仪容; 是为外美。惟其内美遂见其鬈、偲外貌亦 美。王质曾说:“其人’言纵犬猎兽之人也,此当是旁观而为三夸誉者 也。”作诗之意,此论得之。这诗是风诗最短的一篇。三章仅二十四字。 令、 仁属真部, 环、 鬈属元部, 、 偲属之部; 首次两句叶韵。 韵式为 AA。三字句接五字句。音拆为单、单、单,双、双、单。错落变化。 单音拍落脚,便于换气。风诗有歌有谣。《魏风·园有桃》云:“心之忧 矣,我歌且谣。”《毛诗故训传》解释:“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合乐是 有乐器伴奏,如《周南》的《关雎》、《葛覃》、《卷耳》皆合乐诗 (见 《仪礼、乡饮酒礼》与《燕礼》)。受音乐制约,曲式比较稳定。谣则歌 虽比较自由,近于朗诵。谣词较短,用最经济的语言。这诗从犬到人, 写声状貌。文字简炼、朴质,形象鲜明,饶有风趣,有其特色。
《卢令》原属民问口头创作; 但在周代,统治阶级采集,编入诗 乐,从了解民风,政治角度来看,这是一大转变。“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汉书·食货志》) 为皇家采诗。天子“命大师陈风以观民俗”(《礼 记·王制》),有其政治目的。孔子云:“《诗》……可以观。”(《论语· 阳货》)《汉书·艺文志》亦云:“观风俗,知得失。”这是统治者对行风 诗的态度。《诗大序》因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 之《风》。”统治者援此作些开明措施,缓和矛盾。古人因称:“圣王辟四 门,开四聪,立敢谏之旗,听歌谣于路。”(《后汉书·郅寿传》)“乐正 崇四术”(《礼记·王制》),《诗》、《书》、礼、乐相互配合调剂。《诗》 居其首,成为先王之教,王官之学。用以教育太子、世子、俊士、彦 士,培养其为政治上的接班人,为王、为公、为卿大夫士。故《风》源 于民间,有其作诗之义。被采入诗,由于政治需要,加入编诗、授诗之 义。这三义可能统一,或相矛盾。矛盾之时,古人放弃本义,重视编 诗、授诗之义。今人于此,往往很不理解,斥为穿凿附会,不问内容, 一脚踢开; 其实,把这道理说清,就好理解了。
《诗序》于诗,常用一刀切法。认为西周初其文武成王时,制礼作 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政教灿烂,是光明时期。风为正风。“上以风 化下”。西周后期以及东周以降,寝至礼坏乐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是幽暗时期。风入变风。“下以风刺上”。前者为美,后者为刺。一为王 化之基,用以移风易俗; 一用以“讽喻”、“谲谏”,以达事变,而怀旧 俗。《卢令》非周初诗,乃春秋时周桓王、庄王,齐襄公时作品。《诗 序》因说:
《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 以风焉。
《诗序》释诗,有其思想体系。不时囿于诗的正、变之说,一刀切 述其美刺。但其解释《卢令》,并非凿空虚构。其所序诗反映着历史上 一种思潮。襄公荒于田猎是有根据的。《国语·齐语》、《管子·小匡》 都述襄公田猎毕弋,不听国政。《公羊传》载庄四年与齐侯狩于郜。 《左传》载庄八年齐侯田于贝邱。《史记·齐太公世家》记齐襄公十二 年冬十二月“游姑棼,遂猎沛丘”,卒为无知所杀。都足为襄公好田的明 证。好田给百姓带来灾难,《诗序》 因此提出谴责:“刺荒”,“陈古以 风”。孟子云:
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 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 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又云:
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 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孟子·梁惠王下》)
这是两种不同态度。田猎效果,古代政治家是视为大事而重视的。 齐襄公“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是以前一种态度对待田猎的。《诗序》刺 之,其意可嘉。文学作品有其典型意义。一襄公有百襄公。有荒于田猎 的襄公,亦有尚未荒于田猎的襄公。主文谲谏,陈古以风。读者引以为 戒,教育上、政治上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自然《卢令》为诗,状猎者卷发美髯,夸誉其人,未必有其“陈 古”、“刺荒“之意,此论何楷《古义》已发。就诗本义说,是与编诗、授 诗之义有矛盾的。但此《序》意,刺齐襄公荒于田猎,齐、鲁、韩三家 无异义,宋儒也无新说,可见在历史上曾获得公认。《卢令》现实意义 何在?《诗序》把它提高到政治上来看,谴责统治者:“是以一国之事系 一人之本谓之《风》”,从这角度来考虑问题,实足发人深思。我们今日 应采取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方法综合地研究、鉴赏古籍。《诗 序》从“民事”角度,政治观点提出问题,这里,难道不能使我们获得启 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