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
在歌德的《浮士德》作品中有一个魔鬼般的人物,名叫靡菲斯特。他说过一段话: “有一种力量常常想行恶,又常常做好事。我便是这种力量的组成部分。”
直到中世纪的时候,人们还普遍地认为,魔鬼是到处存在的。
贫困的修女不是喜欢能有一丛灌木吗?灌木丛中就是魔鬼撒旦。僧人不是喜欢在其孤寂的斗室里听到小鸟的歌唱吗? 鸟儿歌声就是魔鬼。
魔鬼是一个伎量无穷的拐骗高手,然而人类却很难用双眼将它看穿。
任何宗教里都有表示消极和恐怖的图像。基督教中的魔鬼集各个宗教中的可怕势力而大成,它如同希腊宗教中的农神潘有一双山羊腿,身上长翅,头上出角,浑身上下散发一股硫磺和沥青的气味。它如同奸诈的蛇,又好似可怕的龙。天使长米迦勒与魔鬼们牵入一场无穷无尽的战斗。
魔鬼个子矮小,他骑坐在人的肩膀上,不时地向人们灌输种种可怕的念头。在基督教神话中,魔鬼是一个到处作祟捣乱的破坏形象。
从前,上帝创造了一系列的天使,而魔鬼据说是其中最漂亮的一位,他的名字叫卢茨弗尔。
卢茨弗尔是带来光明的意思。后来,他被清理出神仙队伍,从神仙的行列中滚落下来。不过,卢茨弗尔到底坠落尘埃还是魂归地狱,连《圣经》都没有交代清楚。而且,他到底犯了何类天条,基督教的教父们对此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在其《上帝的喜剧》一文中说到卢茨弗尔“飞扬跋扈,冲着造物主狂妄地扬起了眼睫毛”。另外还有一重说法,卢茨弗尔不愿意按上帝的意志行事,“他妒嫉人类,起来对抗上帝,违背了上帝的法规”,受到了处分,从天使降职成魔鬼。
在《新约全书》的《约翰启示录》中有一则介绍诸位天使战斗的故事:天使长米迦勒一如既往,仍然是上帝的永恒卫士。他大无畏地投入平息天庭叛乱的斗争。“这是天堂上的一场恶战,众位天使一起与恶龙拼斗。恶龙丝毫也不示弱。他们搅在一起,厮杀一团,不分胜负。恶龙,巨蟒都是魔鬼和撒旦的代名词,他们是整个世界的拐骗者。众天使奋力将恶龙扔下尘埃,而他们自己则由于恶龙的纠缠被附带着一起摔下地来。”
天堂的这一场纷争使人们想起神仙和堤坦诸神在希腊天空里的战斗。基督教中魔鬼是一个跛腿的怪物。它在希腊神话中找到了缘由和起因。不过,在希腊神话里,年轻的一代最后总是能够战胜年老的一代: 克洛诺斯战胜他的父亲乌拉诺斯,后来,他又被儿子宙斯所战胜。失败者全都被驱逐进了冥府地国一在《圣经》里,万能的上帝赢得了胜利,卢茨弗尔无疑就该被逐出天堂。
魔鬼是上帝亲自造就的。
上帝是万能的,一切都是上帝意志的产物,都是上帝创造的,显然,这里也包括了魔鬼。另外,上帝心里包蕴着纯洁的爱意和善良,因此,属于可怕和恐怖的魔鬼就会从他身上分离开来。
非常明显,作为上帝的两重概念,唯一和无所不包,善良和友好是非常困难地才能一致和协调起来。如果上帝是一切,那么他应该包括魔鬼; 如果上帝只是纯洁的爱,那么仇恨就不能在上帝身上同时存在。
这个问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所面临的中心题材。
经院哲学尝试着将上帝从一切被动因素中分离出来,而不少的神话学家则主张问题的另一种答案: 他们将上帝看成光明和黑暗的结合体。世界上既然存在着恶毒,倘若恶毒又不来自于上帝,那么,它只能另辟源头。于是,恶毒来自于魔鬼。
中世纪时,人们经历了社会上的种种厄运:饥饿、战争、瘟疫、社会的多重变革,这一系列的经历无疑会证明世界上确实存在无以名目的灾难和痛苦、仇恨和战争。人们给这些无以名目的灾难送了个绰号,叫撒旦事业。苦难的生活让人们感到人间犹如地狱。而魔鬼们却在变本加厉地争夺着统治人间的权力。时代越黑暗,作祟的魔鬼越猖狂。从15世纪到17世纪,短暂的200多年时间里就有无数的妇女被推上焚烧异教徒的柴堆。她们的罪名是:“作为被魔鬼附着的走肉,必须从神圣教堂的躯干上剪除出去,借以制止邪恶势力的蔓延。”
在中世纪,天主教异端裁判所的审讯官将许多妇女判为妖怪,他们的双手沾满了多少无辜女子的鲜血。然而,他们焚烧的妇女越多,出现的“妖怪”也就更多。19世纪一名启蒙文化学者感慨万分地写下了上述的诸般报导,他正是希望顺着踪迹,在黑暗的中世纪寻找一丝理性的光芒。
如果说中世纪时魔鬼象征着骚乱,象征着无名的恐惧,那么市民文化中的魔鬼则重新接近于卢茨弗尔。
卢茨弗尔是端送光明的标志,他与上帝虽然争抢着人的灵魂,却仍然受到上帝的支持,这是一个笑逐颜开的魔鬼。他和上帝永远矛盾着,而解决矛盾的战场就设在人的身体之中。在悲剧《浮士德》作品中,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让他的上帝对靡菲斯特说了下列一番话:“你在那里可以自由隐现,我从来不憎恨你。在一切祸害的精灵里,狡猾的人最不至于成为我的包袱。人类的活动非常容易疲惫,他不久就会进入必然的安宁。因此,我愿意给他们送去一个伙伴。这个伙伴虽然妩媚精干,但必须同时作为魔鬼在那里活动。”
魔鬼永远是上帝的仇敌,他是上帝的反义词和反命题。一切运动都产生于事物的相互对立和纷争。因此,如果没有魔鬼的凶恶,那么上帝的善良根本就不可能进入人的意识。魔鬼的原则跟上帝构成了双重的反命题:蛇象征着物质力量,它与上帝的精神力量相互抗衡;死亡作为有限的标志,它和上帝的永衡相对立。
魔鬼永远是一个破坏者。民间将他称为镰刀死神,象征着尘世间各类现象的限期。魔鬼是地狱的主人,所以在人们的意识里,地狱通常是一幅巨大深渊的可怕概念,它卷吞一切生命。
靡菲斯特向浮士德自我介绍时说: “我是一个常做否定事务的精灵!我也有道理,那是因为一切的产生都会毁灭。于是,最好的答案是永远不产生,怎么可能呢?所以,被你们称之为罪孽、破坏和一切魔鬼的内容都是我的组成部分。”
上帝是造物体,魔鬼是毁灭体,这两者之间互有胜负,终难定局。
基督教将自身看作古老的自然宗教的反命题。魔鬼的欢乐则显示了肉体反对灵魂化的斗争。中世纪传说的魔女盛会活动奉行着强烈的生育风俗。这时候的魔鬼是自然、物质、性欲欢乐和女性的标志。直到公元4世纪时蛇的画像里总是带有一张女性的面孔,蛇是引诱第一批人的孽障。
基督教的拯救途径要求人类克服肉体。象征魔鬼的火焰同时也是圣灵的标志,这是调和一切冲突的爱。纯洁的爱将物质、肉体的羁绊全都置于脑后,它纵身于纯洁的精神一欢乐和死亡成了魔鬼掌中的玩物。
直到中世纪的时候,人们还普遍地认为,魔鬼是到处存在的。
贫困的修女不是喜欢能有一丛灌木吗?灌木丛中就是魔鬼撒旦。僧人不是喜欢在其孤寂的斗室里听到小鸟的歌唱吗? 鸟儿歌声就是魔鬼。
魔鬼让耶稣统治世界
魔鬼是一个伎量无穷的拐骗高手,然而人类却很难用双眼将它看穿。
任何宗教里都有表示消极和恐怖的图像。基督教中的魔鬼集各个宗教中的可怕势力而大成,它如同希腊宗教中的农神潘有一双山羊腿,身上长翅,头上出角,浑身上下散发一股硫磺和沥青的气味。它如同奸诈的蛇,又好似可怕的龙。天使长米迦勒与魔鬼们牵入一场无穷无尽的战斗。
魔鬼个子矮小,他骑坐在人的肩膀上,不时地向人们灌输种种可怕的念头。在基督教神话中,魔鬼是一个到处作祟捣乱的破坏形象。
从前,上帝创造了一系列的天使,而魔鬼据说是其中最漂亮的一位,他的名字叫卢茨弗尔。
老鼠一般的卢茨弗尔
一枚魔鬼之印
卢茨弗尔是带来光明的意思。后来,他被清理出神仙队伍,从神仙的行列中滚落下来。不过,卢茨弗尔到底坠落尘埃还是魂归地狱,连《圣经》都没有交代清楚。而且,他到底犯了何类天条,基督教的教父们对此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在其《上帝的喜剧》一文中说到卢茨弗尔“飞扬跋扈,冲着造物主狂妄地扬起了眼睫毛”。另外还有一重说法,卢茨弗尔不愿意按上帝的意志行事,“他妒嫉人类,起来对抗上帝,违背了上帝的法规”,受到了处分,从天使降职成魔鬼。
魔鬼夜会的掌事
在《新约全书》的《约翰启示录》中有一则介绍诸位天使战斗的故事:天使长米迦勒一如既往,仍然是上帝的永恒卫士。他大无畏地投入平息天庭叛乱的斗争。“这是天堂上的一场恶战,众位天使一起与恶龙拼斗。恶龙丝毫也不示弱。他们搅在一起,厮杀一团,不分胜负。恶龙,巨蟒都是魔鬼和撒旦的代名词,他们是整个世界的拐骗者。众天使奋力将恶龙扔下尘埃,而他们自己则由于恶龙的纠缠被附带着一起摔下地来。”
卢茨弗尔
可怜鬼!
天堂的这一场纷争使人们想起神仙和堤坦诸神在希腊天空里的战斗。基督教中魔鬼是一个跛腿的怪物。它在希腊神话中找到了缘由和起因。不过,在希腊神话里,年轻的一代最后总是能够战胜年老的一代: 克洛诺斯战胜他的父亲乌拉诺斯,后来,他又被儿子宙斯所战胜。失败者全都被驱逐进了冥府地国一在《圣经》里,万能的上帝赢得了胜利,卢茨弗尔无疑就该被逐出天堂。
魔鬼是一个跛腿的怪物
魔鬼是上帝亲自造就的。
上帝是万能的,一切都是上帝意志的产物,都是上帝创造的,显然,这里也包括了魔鬼。另外,上帝心里包蕴着纯洁的爱意和善良,因此,属于可怕和恐怖的魔鬼就会从他身上分离开来。
驱逐恶灵
非常明显,作为上帝的两重概念,唯一和无所不包,善良和友好是非常困难地才能一致和协调起来。如果上帝是一切,那么他应该包括魔鬼; 如果上帝只是纯洁的爱,那么仇恨就不能在上帝身上同时存在。
这个问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所面临的中心题材。
经院哲学尝试着将上帝从一切被动因素中分离出来,而不少的神话学家则主张问题的另一种答案: 他们将上帝看成光明和黑暗的结合体。世界上既然存在着恶毒,倘若恶毒又不来自于上帝,那么,它只能另辟源头。于是,恶毒来自于魔鬼。
中世纪时,人们经历了社会上的种种厄运:饥饿、战争、瘟疫、社会的多重变革,这一系列的经历无疑会证明世界上确实存在无以名目的灾难和痛苦、仇恨和战争。人们给这些无以名目的灾难送了个绰号,叫撒旦事业。苦难的生活让人们感到人间犹如地狱。而魔鬼们却在变本加厉地争夺着统治人间的权力。时代越黑暗,作祟的魔鬼越猖狂。从15世纪到17世纪,短暂的200多年时间里就有无数的妇女被推上焚烧异教徒的柴堆。她们的罪名是:“作为被魔鬼附着的走肉,必须从神圣教堂的躯干上剪除出去,借以制止邪恶势力的蔓延。”
在中世纪,天主教异端裁判所的审讯官将许多妇女判为妖怪,他们的双手沾满了多少无辜女子的鲜血。然而,他们焚烧的妇女越多,出现的“妖怪”也就更多。19世纪一名启蒙文化学者感慨万分地写下了上述的诸般报导,他正是希望顺着踪迹,在黑暗的中世纪寻找一丝理性的光芒。
如果说中世纪时魔鬼象征着骚乱,象征着无名的恐惧,那么市民文化中的魔鬼则重新接近于卢茨弗尔。
卢茨弗尔是端送光明的标志,他与上帝虽然争抢着人的灵魂,却仍然受到上帝的支持,这是一个笑逐颜开的魔鬼。他和上帝永远矛盾着,而解决矛盾的战场就设在人的身体之中。在悲剧《浮士德》作品中,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让他的上帝对靡菲斯特说了下列一番话:“你在那里可以自由隐现,我从来不憎恨你。在一切祸害的精灵里,狡猾的人最不至于成为我的包袱。人类的活动非常容易疲惫,他不久就会进入必然的安宁。因此,我愿意给他们送去一个伙伴。这个伙伴虽然妩媚精干,但必须同时作为魔鬼在那里活动。”
魔鬼永远是上帝的仇敌,他是上帝的反义词和反命题。一切运动都产生于事物的相互对立和纷争。因此,如果没有魔鬼的凶恶,那么上帝的善良根本就不可能进入人的意识。魔鬼的原则跟上帝构成了双重的反命题:蛇象征着物质力量,它与上帝的精神力量相互抗衡;死亡作为有限的标志,它和上帝的永衡相对立。
魔鬼永远是一个破坏者。民间将他称为镰刀死神,象征着尘世间各类现象的限期。魔鬼是地狱的主人,所以在人们的意识里,地狱通常是一幅巨大深渊的可怕概念,它卷吞一切生命。
靡菲斯特向浮士德自我介绍时说: “我是一个常做否定事务的精灵!我也有道理,那是因为一切的产生都会毁灭。于是,最好的答案是永远不产生,怎么可能呢?所以,被你们称之为罪孽、破坏和一切魔鬼的内容都是我的组成部分。”
上帝是造物体,魔鬼是毁灭体,这两者之间互有胜负,终难定局。
基督教将自身看作古老的自然宗教的反命题。魔鬼的欢乐则显示了肉体反对灵魂化的斗争。中世纪传说的魔女盛会活动奉行着强烈的生育风俗。这时候的魔鬼是自然、物质、性欲欢乐和女性的标志。直到公元4世纪时蛇的画像里总是带有一张女性的面孔,蛇是引诱第一批人的孽障。
基督教的拯救途径要求人类克服肉体。象征魔鬼的火焰同时也是圣灵的标志,这是调和一切冲突的爱。纯洁的爱将物质、肉体的羁绊全都置于脑后,它纵身于纯洁的精神一欢乐和死亡成了魔鬼掌中的玩物。
今日更新
-
提修斯、弥诺陶洛斯和阿历阿特纳
[2020-04-09]
-
奥德赛
[2020-04-09]
-
西尔斯和奥德赛
[2020-04-09]
-
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
[2020-04-09]
-
赫拉克勒斯和恶狗凯耳柏洛斯
[2020-04-0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