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融上人兰若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这首诗艺术构思同丘为的 《寻西山隐者不遇》同一机杼,也是写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
作者描写山中幽景,笔法简洁。首句,通过一个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即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那么,友人是不是在室外呢? 次句紧承首句,随即点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但闻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作者用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 “黄昏关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奇特。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的妙用。“黄昏”,暗示作者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盘桓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交代此刻自己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所以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到底这深山景色怎样幽美?需要形象地表现出来。因此作者接下去写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一句。“却”字,不只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作者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用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更是精妙之笔。由于作者凝神聆听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 同视觉形象 “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表现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 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作者流连忘返、依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古人论作诗的方法,尤其注重诗的开头和结尾的写法。谢榛 《四溟诗话》 卷一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结句易如撞钟,清音有余。” 沈义父 《乐府指迷》也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尾,“以景结情,有 “清音有余” 之妙。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28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