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上即事田园
王 维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王维于唐玄宗九年中进士,作了几个月的太乐丞就丢了官,被贬在济州任司仓参军。在济州闲散四年余,实际上是半官半隐,如他所云: “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济州过赵叟家宴》)。开元十五年,他因生计,“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 《偶然作》)又不得不为官淇上。淇上指共城( 《今河南辉县)一带淇水之滨。那里有名泉: 《诗经 ·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古迹: 西晋隐者孙登在此处与阮籍相会,长啸于苏门山,从此其地名 “啸台”,其人自号苏门先生。王维在淇上学佛,“受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因以写实之笔成此诗篇,宣扬他所耽爱的隐逸生活。
苏轼说过: “味摩洁(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这篇诗,犹如展开一幅田园景物画面。开头大环境轮廓的勾勒: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屏居”,即退隐而处。王维虽为官,但以隐者自居。淇水流经共城,东面正是旷野平川,首二句倒是实写。继之以小环境村墟晚景的烘染:“日隐桑柘外,河明闾进间”。传说太阳升在 “扶桑”,沉于 “若木”,或说 “桑榆”; 这里用平凡的 “桑、和“柘”,它们是农家饲蚕的落叶灌木,便抹去神话色彩,增添泥土气味。“闾”,二十五户,“井”,“井田”,合并来代指村落人家。明亮的河水绕村流,供农家吃用。时在薄暮,故以“隐”、“明”二动词表示半明半暗的光色。
画面上复展现人物显示淇上田园的闲适生活。“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是陪;“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是主。“静者”,即隐者,也就是王维的自我形象。傍晚,牧童驱着牛羊,从旷野往村中走去;猎犬随着主人,主人背着猎物,一齐回家了。静者怎样呢?王维作了自答:他乘着白日将尽,也早早地掩上柴门,参禅打尘,去领略寂静的情趣了。牧童、猎犬和静者各有各的归宿,各得其所,惬意舒怀,这就是全诗的主题。
这首诗表现了农村的恬静、闲逸生活;反映了王维的归陷理想和遁世愿望,它不事雕绘,纯用白描,风格清新,基调明朗,正是王维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