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题龙门秀山寺
武元衡
众香天上梵仙宫,钟磬寥寥半碧空。
清景乍开松岭月,乱流长响石楼风。
山河杳映春之外,城阙参差茂树中。
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
龙门之名,源自 《尚书 ·禹贡》: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原址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诗中的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郊,本名阙塞或伊阙,实有两山,西名龙门山,东名香山。两山为伊水所隔,峭壁耸立,对峙如阙。诚如宋代欧阳修指出: “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洛阳),当双阙。隋炀帝初营洛阳,登邙山而望,曰: 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送陈经秀才序》)这是它得名的由来。
由于龙门山山川明媚,风物秀丽,加以邻近都邑,从北魏以来,就成为佛教胜地,相传有龙门八寺或龙门十寺之说。至于龙门石窟和雕塑,一直完好保存到今天,成为世界驰名的艺术瑰宝。
香山寺即在龙门东山的香山上,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 (516)。据 《大唐传载》: “洛阳龙门香山寺上方,则天时名望春宫,则天常御石楼坐朝,文武百官执事班于外而朝焉。”反映了寺院的宏伟。著名传奇“裴度还带” 的故事,亦发生于此寺。唐宋时期的骚人墨客,更是题泳不绝。武元衡是中唐时人,这首诗即写香山寺高迥清绝的境界和诗人登临后的感受。
首两句写香山寺犹如天上的仙宫,寺中的钟磬声悠长隐约地从半天空中传向下方。“众香”: 众多的香气,晋孙绰 《天台山赋》:“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维摩经》谓佛祖住众香国。“梵仙宫”,大梵天王是佛教传说第二色界诸天第三天的主宰,因说佛寺为梵宫或梵王宫。“寥寥”,形容寂静中偶而传来隐约的声响,如唐刘长卿 《过郑山人所居》: “寂寂孤莺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
“清景’两句写香山寺景色的清幽。唐宋时代龙门两山上多松林,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正好是这两句诗的发挥。而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分写天空和地上的清景,本唐王维 《山居秋暝》中传诵的名句。由此可知古代诗人虽然触目会心,染翰操笔,而对某些境界的刻画,往往渊源有自。“石楼”,是香山寺中的建筑,可供游人观览和住宿。
“山河”两句写香山寺地处高峻,游者登临眺览,极目千里,四望无余。隋唐时洛阳多权贵住宅,广建园林,当时有“木妖”之称。“城阙参差茂树中’,写出了当时洛阳园林之盛。
结尾二句隐含佛教哲理,较费解。佛教宗旨本以空寂为主,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要做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但作为宗教,如果没有威仪,就不能获得大众信仰,因此佛寺庄严,金身辉煌,仅注繁密。这样的矛盾明显存在,而古代不少有识的士大夫,晚年往往信佛,其原因很可能佛教能使某些无法追求到的欲望得到抑制,同时使空虚的心灵得到寄托。这两句承上观览怡情,以为人世间美好景色不可能一一遍历,或者说人间美好的事物不能一人全部占有,因为世界之大,事物之多,本来是不能穷尽的。其中似即含有自我抑制的意思,这是诗的本意,至于有无其它寄托,则不详了。“三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为一小世界;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