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西方帧记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佛道圣经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白居易


        我本师释迦如来说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若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其佛号阿弥陀,以寿无量、愿无量、功德相好、光明无量故也。谛观此娑婆世界,微尘众生,无贤愚,无贵贱,无幼艾,有起心归佛者,举手合掌,心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恼者,开口发声,必先念阿弥陀佛。又范金合王,刻石织文,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戏者,莫不率以阿弥陀佛为上首。由是而观,是彼如来有大誓愿于此众生,此众生有大因缘于彼国土明矣。不然者,东南北方,过去见在未来,佛多矣,何独如是哉?何独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傅、上桂国、冯翊县开国侯、赐紫金鱼袋白居易,当衰暮之岁,中风痹之疾,乃舍俸三万,命工人杜宗敬按 《阿弥陀》、《无量寿》二经,画西方世界一部: 高9尺,广丈有3尺;弥陀尊佛坐中坐,观音、势至二大士侍左右;天人瞻仰,眷属围绕,楼台妓乐,水树花鸟,七宝严饰,五彩彰施,灿灿煌煌,功德成就。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起慈悲心,发弘誓愿: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离若得乐,断恶修善,不越南部,便睹西方。白毫大光,应念来感,青莲上品,随愿往生,从见在身,到未来际,常得亲近而供养也。欲重宣此愿而偈赞曰:


        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
        愿如老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画西方帧记》 写于唐武宗开成五年(840),白居易69岁,内容系自记舍俸绘西方极乐世界图之事。当时,作者居于洛下,投闲置散,参禅读经,对净土信仰尤为崇奉。他曾明确表示: “乐天,佛弟子也,备闻圣教,深信因果,惧结来业,悟知前非。”(《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基此夫子自道,他多做赞善功德之事,就在本年还帮助香山寺开辟了经藏堂。而本文所记的西方极乐世界图,很可能便是作者捐给该经藏堂的。因为作者的《香山寺新修经藏堂》 一文,便说在经藏堂佛象背后供奉着一幅西方极乐世界图。
        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一位鬓发皤然,患着风痹的诗翁,面对命人绘成的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怎样的情景。昔日现实的歌者,而今成了西天的信徒,这意味着什么? 现实——净土,净土——现实,何去何从? 这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然而,古人毕竟也歌咏过乐土,向往过桃花源,我何不对这众生顶礼膜拜的净土,也作一次巡礼?所以,文章一开篇,作者首先便将仰慕西方极乐世界的宗教感情暗暗倾注进来,铺笔展开西方极乐世界的图景。“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四恶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三毒”,指贪、瞋、痴。“五浊业”,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寿无量”,指阿弥陀佛的寿命具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光明无量”,指阿弥陀佛能够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愿无量”,指阿弥陀佛成佛前所发四十八宏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第十八愿,即念佛往生愿。在这里,作者描述佛国净土的语汇是极富暗示性的。乐土无八苦四恶道,三毒五浊业,那么这些苦、毒、恶道、浊业究在何处?乐土有佛寿、愿、光明无量,又有何人可以媲美?答案自然是:乐土所有,人间所无;乐土所无,人间所有。而由此可见,当作者飞往净土之际,脑中闪过的仍是现实世界种种苦难与不幸的印象。事实上,就在本年正月,唐廷发生了由阉宦集团导演的宫廷政变,这决不是什么美妙的现实。作者本年所作 《山中五绝句 ·涧中鱼》云:“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地。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虽云: “乐不知”,我们不是仍然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埋藏心底的对于时势的深切隐忧吗?(旧说以为《涧中鱼》为甘露事变而发,似乎本年的政变规模不足以当此诗,理由并不充分。)
        “谛观此娑婆世界”以下五句,讲述人们向往西方的道理在于佛与众生有大誓愿,众生与净土有大因缘。其中,前三句话居伦据地位,第四句话居结论地位,第五句话居反证地位。“娑婆世界”,指释迦牟尼教化的世界,亦即世俗的现实世界。据说这里的众生安于十恶,忍受着“三毒”和烦恼,连佛与菩萨行其教化时也要忍受倦苦,多诸怨嫉。“大誓愿”,仍指阿弥陀佛四十八宏愿。“大因缘”,佛教认为世界有十二因缘,总成三世两重因果,其本质是在讲三世轮回关系。“东南北方,过去见在未来,佛多矣”,这是大乘佛教的说法,其经典认为,十方三世,有无数佛,佛各有国,均称净土。作者在所谓娑婆世界找到的证据是什么呢?这就是用前三句话描绘的“万众礼佛图”。你看,尘世众生,无论贤的,愚的,贵的,贱的,老的,少的,凡想皈依佛的,有不幸遭遇的,以及表现在铸器物刻碑文上的,乃至于表现在儿童游戏上的,无不有礼佛的内容。言外之意,如果不是佛对众生有大誓愿,众生对净土有大因缘,难道众生会这样做吗? 白居易提供的反证尤其是有意思的。他依据佛典关于世上有无数佛的说法,来了一个小小的思辩,于是反问说,既然世上有无数佛,为什么众生单单要拜西方佛?结论自然又回到了大誓愿大因缘之说。
        接下来,自 “唐中大夫” 至 “功德成就”这一长长的句子,记叙书写本文的缘起和本事。关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图景,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记载,主要有如下描述: 国土以黄金为地,楼台树木以 “七宝”为饰。诸功德池清莹甘芳,莲花盛开,大如车轮。各种神鸟按时演说佛法。国内居民寿命无量,信仰坚定,无诸痛苦,享诸欢乐。“天人”与 “眷属”为互文,指画面上出现的助佛行道者和受佛超度者。“七宝”,《无量寿经》指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这句话虽然是在记事,但实质却是在向“上界”指告功德,所以作者行文不厌其繁,诸事一一缕述。说到 “五彩彰施,灿灿煌煌,这是连画面的艺术效果都讲到了。而所有这一切,都要归于一点,即 “功德成就”。功德既已成就,自然就会转入下文向佛发愿祈祷了。
        发愿祈祷,无论人们如向看待这一极富宗教意味的行为,有一点是千真万确,不容忽视的:发愿祈祷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这是作者愿辞的总纲,这与那些祈求荣禄富贵,门庭光显的愿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看来,“当衰暮之岁,中风痹之疾”的作者并未过多为自己着想,他流露的仍是对众生的哀矜与同情,这使我们想到,现在跪在佛前的老人,仍是那位写下许多关心民瘼的不朽诗篇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甚至对众生超生的方式,都作了体贴入微的设想。“南部”,即“南赡部洲”。佛经说此处位于须弥山南面的咸海中,因盛产“赡部”树而得名,一般指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不越南部,便睹西方”说的是,我们南赡部洲距离极乐世界太遥远了,让这里的众生得到方便不用离开本土,便得超生吧。“白毫大光”,指佛眉间的白毫放出光明,据说其光分为八万四千支,可洞照东方八万四千界。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作者请求“白毫大光,应念来感”,是比佛许诺的十念超生,还要来得快了。
        最后,本文有一点应提起注意:作者在记叙有关宗教的内容时,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文章也充满宗教文字气息。只要对佛典稍加对照就会发现,作者往往直接或间接地采用某些佛典的叙述方式和语句。文章开头对净土和阿弥陀佛的描述,完全采用了《阿弥陀经》的句式和语气。《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砂为佛塔”的语句也被本文吸收进来。末尾偈赞,首二句照应开头,末二句照应结尾,乃是佛典偈语重宣长行的活用。至于通篇大量运用佛教语汇,更是自不待言。这一切,使文章通篇带有一定程度的佛教经卷气,造成了一种“宝相庄严”的气氛。究其实质,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便利作者宗教情绪的表达。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