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
汤显祖
菩提岂无树?天竺有灵僧。
色与波罗翠,香随薝蔔凝。
根芽初佛满,花叶几人能。
密意经三绕,无劳问葛藤。
此诗作于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十一月,汤显祖年42岁,这一年,他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政,被贬官到广东徐闻任典史,途经广东南海县光孝寺,写下了这首诗。
万历年间正是明王朝封建政权日益衰朽的时期,汤显祖作为一个低级官员,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和东林党比较接近。他关心民瘼,敢于抨击时政,在《论辅臣科臣疏》中他毫不留情地揭露救灾使臣杨文举不但没有克尽职守,反而带给灾区更大灾难,结果却受到特别提升,这种不公正的奖惩,使他不能保持沉默。他上疏言事,为民请命,尽管因此遭到贬谪,但他这种直言敢谏的积极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汤显祖是明代理学家罗汝芳的及门弟子。理学家身体力行、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对汤显祖显然有积极的影响,但佛家和道家思想对汤显祖的影响也很深。宋明理学原本就是儒家杂糅佛学的产物。汤的老师罗汝芳曾大谈“烧炼采取飞升”之术,可见那时道教势力也很盛行。汤显祖对佛学所下的功夫远比道教深,他三十岁时就在南京清凉寺登坛说法,汤的挚友达观禅师曾立意要度他出家,两人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达观听说汤显祖贬官徐闻,便决定跋山涉水到广东去安慰他,足见他们之间友谊之深。
了解到以上汤显祖的思想和经历,便不难理解他何以要在贬官途中,访谒南海光孝寺并写下这首赞美佛法的五言律诗。
唐代高僧慧能,少时孤贫,采薪卖钱赡母。一日闻人诵读《金刚经》,忽有所悟,遂谒蕲州黄梅山禅宗五祖弘忍法师。弘忍知其为异人,使入碓房舂米。后弘忍让众徒各以心得书偈语,时上座神秀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乃授衣钵,慧能由一偈而成为禅宗东土第六祖。这段中国佛教史上的佳话,流传广远。汤显祖此诗起首二句便是巧妙地活用慧能偈语。“菩提岂无树” 一个向句十分显豁警醒,它既是针对“菩提本非树”而发,又是记实之语。盖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持菩提一株,植于光孝寺戒坛前。天竺,即印度之古称。按:菩提,树名,原产印度。梵语名为毕钵罗,释迦牟尼坐此树下,证菩提果,故亦名菩提树;菩提亦梵语,其义为觉为道,故又称觉树或道树。《华严探玄记》:”毕钵罗树此云榕树,岭南亦有之。按毕钵罗与榕树虽为同科同属,但并非同一种树。慧能偈中说菩提本非树,是强调佛教修行重在觉悟得道; 汤显祖则认为菩提首先确实是树,而且有根有据地指出这树就是灵僧智药三藏从天竺国带来,植于光孝寺戒坛前的一株。
随后从色、香、根芽、花叶四个方面赞咏之。波罗,即凤梨,常绿草本植物。“色与波罗翠”是言菩提树如同波罗树一样翠绿可爱。“香随薝蔔凝”,薝蔔,花名,即郁金花,出自西域,此言菩提树的香气。“凝”有凝重意。因郁金花的香味是很浓郁凝聚的。五六两句进一步推究菩提树的颜色较好,香气内凝源于根芽饱满,花叶扶疏。“初佛满”言菩提树刚移栽佛坛不久即根芽饱满,茁壮成长。“几人能”此系将树拟人,实为 “几树能”,意谓其他树的花叶都不能与菩提树相比。经过以上四句的描绘,从色泽、香气、根芽、花叶四方面对菩提树的与众不同做了全面的赞颂。
最后两句收束得意味深长。密意,佛家语,佛意深密,不易测知。《观经·玄义分》云: “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密意经三绕”,乃系双关,一方面指葛藤密密麻麻地缠绕树身,一方面暗含佛意深密难测的底蕴。既然佛法深奥,那又何必去问葛藤呢?其内涵则为人都难解,草木何知?联系诗人的身世,他赞美菩提是要效法它的根深叶茂、挺拔不阿,充满至大至刚之气。为人处世应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而葛藤则作为讥讽对象,盖俗谓葛藤有纠缠不清之意,一涉世俗,便易惹来麻烦,故语言双关。由于葛藤只知道密密麻麻地攀附于大树之上,借以取得显赫地位,这种借重他人、抬高自己的做法实在是不足取的。所以这最后两句也可看成是诗人借诗言志,他这次遭贬不就是不愿做葛藤式人物纠缠于扰攘名利之间招致的吗?
这首五律既切合诗题,又十分集中。通篇只写寺中的一株菩提树。遣词炼句既充满佛教气息,又不乏现实人生的感慨,做到了佛理与哲理的统一。诗意流畅,一气呵成,自然浑成,清新淡雅,毫无斧凿痕迹,显示出极深的功力。
汤显祖留下卷帙浩繁的诗文创作,粗略统计其诗、文、赋作品约有二千二百首以上。他作诗强调灵气,反对摹拟,具有很高的成就。可惜剧名掩没了诗名。这位大戏剧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