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台山自普门精舍历涧道至竹林寺

2024-05-02 可可诗词网-佛道圣经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王思任

和老杜青阳峡


        凿幽下螺径,拨暗惊蝮恶。
        古树未识人,乍逢气舛错。
        冰党雪不散,石逼天屡削。
        侧险堪恸哭,一步万钧落。
        酷肖羊肠转,定知龙门弱。
        偶来破洪荒,不意堕冥漠。
        必有魑魅侵,解佩悬图岳。
        盼麓眥已裂,摩峭踵俱薄。
        突起竹林塔,我心方旷廓。
        钟鸣定僧榻,良久回岑寞。


        五古以苍劲为尚,雄浑为佳,其老在笔,其秀在神,其高在气,其洁在韵。王思任这首五古写得就很苍劲雄浑,笔老神秀,气高韵洁,是一首写景记游的好诗。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绕周约250公里,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中寺庙林立,清流潺潺,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这首诗主要是写游五台山时,从普门精舍到竹林寺的一段艰险历程。
        要理解这首诗,必须注意它的副标题——和老杜青阳峡。杜甫的《青阳峡》一诗是记蜀中山水的挺特奇崛,暗寓世途的崎岖多变。身处明末季世的王思任,在痛感当时社会腐败,矛盾丛生上,与老杜有所共鸣,这是和诗的思想基础。当然作为和诗,两首诗也有共同之处,除了韵脚相同外,内容均记述不同凡响的山水景观,写景奇壮,笔墨恣肆,令人叹服。
        全诗共20句,可分三个层次。前4句为第一层,中间12句为第二层,最后4句为第三层。第一层写初下涧道时,路途惊险难行。“凿幽”是讲从幽暗的树丛中凿出一个通口,“螺径”形容山间小路既狭窄不平又弯弯曲曲。第二句“拨暗惊蝮恶”是说路上还要时时防备草丛里的蝮蛇,“拨暗”意为由于杂草丛生,常使行进方向不明,只好拨开杂草寻觅路径。但这一拨弄不要紧,往往使隐藏在草丛中的毒蛇受惊窜出。诗人以极简练的笔法先概括出涧道难行的感受。“古树未识人”以拟人手法把古树人格化,不说人不识古树,而说古树不认识游人,诗意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由于树不识人,所以刚一见面便来了个下马威,“气舛错”是说气不顺,不以友好的态度相迎,而是使人陷入迷离错乱之境。舛错,违异错乱之意,《楚辞·九叹》:“心悢以冤结兮,情舛错以曼忧。”本指人的情绪不佳,此处用以形容涧道树林杂乱无章。经过第一层前四句的渲染,为下面的描写做了铺垫,暗示出这次行程充满艰难险阻,读者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都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层则是写一路上屡逢险境,备尝艰辛,简直是提心吊胆,寸步难行。先写路上积雪不散,冰雪塞途,巨石陡立,直耸云霄。侧身险境,每前进一步,都有如释万钧重负之感。羊肠小路,曲折盘旋,相比之下,连危崖壁立的龙门都显得微不足道。路上一片洪荒,行进当中如同堕入幽暗的荒漠。由于四周环境险恶,令人心惊胆战,似乎山妖草魅时时出没,只好把随身携带的佩剑解下,悬于山岳,借以祈求祓灾驱邪。一路上山峦相连,不断眺望,使得眼眶都快裂开了,过了一山又一山,山路坑洼不平,山石把脚后跟都磨薄了。“背已裂”,“踵俱薄”,虽语涉夸张,但渴望赶紧走出涧道的迫切心情和路途的险峻难行全都轻轻一笔,境界全出。诗人的精细的观察,准确的描摹,有条不紊的顺序,让读者和他一道经历了一次探险式的艰巨游程。
        最后一层是写到达竹林寺时,心情渐次恢复平静。“突起竹林塔”,诗人如同大旱之望云霓,终于走出险境,到达了目的地,其复杂之心情可以想见,竹林寺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六公里竹林寺村西侧,据《清凉山志》载:唐代高僧法照在此化竹林创寺,故名。寺中砖塔为楼阁式,明弘治年间建,嘉靖时重修。平面八角形,五层,高约二十五米。由于砖塔高耸寺中,故诗人首先望到的是这座砖塔。看到砖塔之后,诗人心境豁然旷廓。随着寺中钟鼓齐鸣,僧人进行诵经夜课,此时诗人方才安顿停歇,静卧僧榻之上。想起一路上的经历的险情,久久不能入睡。僧人晚课结束,鼓乐终止,周围一片岑寂,这时诗人由于旅途劳顿,困意潜生,大概渐渐进入梦乡了。
        王季重酷爱祖国的名山大川,一生游踪所及,几半个中国。正因为他性喜游历,所以才不顾路途艰险,以饱览山川之灵秀为乐事。季重为诗,傲视当世,自许甚高,曾说:“自出手眼,与公安、竟陵不同衣饭,各自饱暖。”从他的诗作来看,既无公安末流的俚易,也无竟陵末流的艰涩,确如钱谦益所说:“自建旗鼓,钟、谭之外又一旁派也。”他主张在诗歌中要抒发真至之情,要走出居室,冲破城围,投身到大自然中去,从这首《游五台山》诗便可见一斑。明江盈科评杜甫《青阳峡》诗云:“独能象景传神,如春蚕结茧,随物肖形,乃为真诗人,真手笔也。”用此评语移至季重此诗,也是十分恰当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