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殿秋
龚自珍
六月九日,夜梦至一区,云廓木秀,水殿荷香,风烟郁深,金碧嵯丽。时也方夜,月光吞吐,在百步外,沆瀣之空蒙,都为一碧,散清景而离合,不知几重,一人告予,此光明殿也。醒而忆之,为赋两解:
明月外,净红尘,蓬莱幽窅四无邻。九霄一派银河水,流过红墙不见人。
惊觉后,月华浓,天风已度五更钟。此生欲问光明殿,知隔朱扃几万重?
这是龚自珍(1792—1841)赋以纪梦的两首词。它描绘了梦中所见的天国宫阙的清幽绮秀、远离尘世的佳致,表达了自己对一个光明世界的寻求和怅念。
作者此两词写于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时年19岁,也许可以说,正是在一个多梦的年华。龚自珍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幼年随父来北京,寓居北京多年。这年秋天,他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不过,尽管龚自珍极为高才博学,他以后的科名道路却并未能走得十分顺遂,直到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参加会试才得中式,殿试列三甲第19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时,他已经38岁,又走过19年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他当时看来正蘸着憧憬和担心的墨汁写下这两首表达梦想的小词,梦中的憧憬既包括他对世界和社会的光明向往,也会包括他自己的光明前景。
也是在这一年,作者开始倚声填词。应当说,这两首初期词作,笔力稍稚,一阕之中,“红”字两出,“月”“明”字样也在两阕中散见。但这并无大碍,两词写来,意境清远,且自有佳句。它们仍具有丰富的感染力。
两词之前,附有小序,说明写词源起和梦境略况。小序的笔墨同样很优美。它用笔稍实,作为词的内容的补充,也是与词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龚自珍在梦中见到的天上宫阙,自不能脱离他在京城所见所闻的人间宫殿园囿的粉本,但又远凌其上,烘托出他心目中的蓬莱、广寒的景色。且看这里,回廊丽采,佳木纷陈,水殿风来,群莲散馥,既呈现盘纡渺远的风烟清致,又峙列嵯峨壮丽的金碧楼馆。特别是,这都出现在一个迷离惝恍的清夜下,月光流动,乍阴乍阳,一切都那么飘忽隐约,充溢着一种无尽无穷的清虚之美。瀣气,是夜间的水露之气。它絪缊发生,颤动着,掩罩着,迷蒙着,与月光相摩荡。从眼前的花木扶疏、华严楼阁放眼远望,百步之外,但见重重空碧,若有若无,一色苍茫,沉沉曼远,离合相错,转折逶迤,更不知止于何处了。这怎不叫人魂销心旷,六根皆化。哦,果然有天上人在耳边昭告,自己已经来到光明的天国了。
小序告毕,引出本词。在第一首词中,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再从正面来现出梦境。蓬莱,是传说中有名的海上神山,这里即指他梦中所见的仙阙。窅,本形容目深,引申为远望,为深远之貌。作者大笔钩勒出一幅画面:在渺渺云气中涌现出一座仙城瑶殿,它遗世独立,纤尘不染,幽居天外,清虚谧静,但见一派九天流下的银河净水,垂泻转流,绕城而去,光华闪烁,澄可照影。然而,这里却没有影,没有声,没有暗黑,没有尘嚣,只见深红的宫墙静静地峙立在银河之滨,构成一派红白相耀的斑烂景色。有谁来到这里,会不感到身心莹彻,意气清扬,得大自在,得大欢喜呢?这样一个悠远的梦中天国,给作者带来了多么大的向往和多么深的宁帖!
然而,从来好梦不长,作者的梦终于醒了。于是这时,枕边唯有月,耳畔又闻钟,光明殿哪里去了? 光华煜煜的天国又在何处?作者还要面对惨澹的现实人生,还要投身于他以后形象化描述的“万马齐喑”的社会,还要致力于个人生涯的追求和相竞。扃,是从外面关闭门户的门闩、门环等物,借指门扇。作者终于在最后发出了自己的感喟: 啊,我的天国,我有幸在梦中看见了你,然而我们之间始终有着千门万户的重重阻拦,在我的一生还能见到光明的踪影吗?
龚自珍是一位追求革新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实际上,是清季变法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丰于才而啬于寿,只活了50岁。他听到了鸦片战争的炮声,但未及看到战争的屈辱结局和紧接着跟来的清季大幅度国势阽危的局面。然而他早以诗人的敏感觉察到了这一危局的来临。他以诗文不断呼号,吁求铸造出一个光明的前景,一如他在《尊隐》一文中所希冀的,将 “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他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一》文中,曾十分自信地宣告: “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圣人也者,与众人对立。”看来,他不无 “众人自造”光明殿的意愿,但又有 “此生难问光明殿” 的哀愁。天国终在天边,何时拉回人世?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个矛盾是无法自我解答的。
他在一夜之间,得到了天国,又失去了天国,留下了深深的怅望和结想。他用这两首词抒写了他的心境。真正说来,这里谈不上有多少宗教思想,只是借境寓意。不过,天上人间的问题,当然是宗教界的中心话题,也每每是诗人们涉想驰念的题材,其间自有相通之处。我们曾看见苏东坡在酒力的帮助下,飘然神驰天外,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从而得出了 “何似在人间”的抉择。我们现在又看到龚自珍在梦神的指引下,亲见蓬莱幽渺四无邻,周遭只有九霄一派银河水,流过红墙不见人,他方欲向光明之殿举步,瞿然钟声连响,敲碎了这个薄脆的梦中天国,又回到了红尘之内。他们都从天国回到了人间,继续他们的力所能及的抗争,留下了他们的瑰丽的诗篇。于是,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们在这段天路历程中的心灵颤动和他们的佳作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