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不听大鱼言

2023-09-04 可可诗词网-佛道圣经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往昔时有一水,饶诸大鱼。尔时,大鱼敕小鱼曰:“尔等莫离此间往他处所,备为恶人所得。”尔时,小鱼不从大鱼教,便往至他处所。尔时,鱼师以饭网罗线捕诸鱼。诸小鱼见,便趣大鱼处所。尔时,大鱼见小鱼来,便问小鱼曰:“汝等莫离此间往至他所?”尔时,小鱼便答大鱼曰:“我等向者已至他所来。”大鱼便敕小鱼曰:“汝等至他所,不为罗网取捕耶?”小鱼答大鱼曰:“我等至彼,不为人所捕;然遥见长线寻我后。”大鱼便语小鱼曰:“汝等以为所害。所以然者:汝所遥见线寻后来者。昔先祖、父、母,尽为此线所害。汝今必为所害。汝非我儿!”尔时,小鱼尽为鱼师所捕,举著岸上,如是,小鱼大有死者。
        
        此篇选自《佛说大鱼事经》。此经原书一卷,为东晋时来华的印度僧人昙无兰译。
        这是一篇独立的佛教寓言,借大鱼与小鱼以喻大比丘与小比丘。
        小鱼是单纯、幼稚的,尽管大鱼开始就向它们发出了警告,但它们仍带着好奇的心情,游到了不该去的地方。虽然它第一次未被鱼师所捕,回到了大鱼身边,而大鱼又以祖先为鱼师长线所害的事来告诫它们,但天真的小鱼并不知道其中的真正厉害。而鱼师——恶人也正利用了小鱼的这一点,害死了许多小鱼。
        类似这样的内容在后秦·竺佛念译的《出曜经》卷十四也有出现,只是“大鱼”与“小鱼”已换成了“群龟”与“诸子”。可见佛家对这个内容是很重视的。
        比丘,是梵文“Bhiksu”的音译,也有译作“苾刍”、“苾��”、“煏刍”、“备刍”等的。意译作“乞士”、“乞士男”、“熏士”等。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具足戒”指佛教比丘和比丘尼所须依守的戒律,因其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一般中国的僧人都依《四分律》受戒,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出家人依戒法规定持此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资格。如此看,要真正成为一个“比丘”是不容易的,根据鸠摩罗什所译的《大智度论》卷三所曰,“比丘”一称具备了五个意义:乞士(言其乞食以自生活)、破烦恼、出家人、净命、怖魔。成为比丘不容易,出家人要满了二十岁以后,经过僧侣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方得成为比丘。而成为比丘后的精进修道更是不容易,他要严格遵守日常生活中的清规戒律,清净而俭约,并且还要精勤学修:研究教理,修习禅定。这样循序渐进,受比丘戒十年以上就可称长老,二十年以上的称大上座或大长老,自然可通称“大比丘”了。他们都是僧众中戒龄较长的,德高望重的人。相对来说,“小比丘”自然是戒龄较短,修行悟道诸种还不够者。正因如此,他们还没有敏锐的“法眼”以观察事物、认识真理,自然也就难以辨清“邪魔外道”,容易上当,容易受害,若再不能聆听大比丘的教诲,那就更可能有“小鱼”之祸了。
        这是一个带有“教训”意味的故事,它所表示的主题,用中国民间一句俗语即可概括:“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作者以寓言的形式,用平实、朴素的笔调,娓娓的叙述,把这个朴实的道理告诉读者。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小说家沈从文先生评论这一类的佛经故事说: “这些带有教训意味的故事,篇幅不多,却常在短短篇章中,能组织极其动人的情节。主题所在,用近世眼光看来,与时代潮流未必相合。但故事取材,上自帝王,下及虫豸,故事布置,常常恣纵不可比方。只据支配材料的手段组织故事的格局而言,实在也可以作为谈 ‘大众文学’、‘童话教育文学’ 以及 ‘幽默文学’ 者参考。”(《月下小景 ·题记》)这实在是公允的评论,“小鱼不听大鱼言”一篇就是很好的例证。无庸置言,这一类佛经故事的艺术手法在中国俗文学 (即如沈先生所提到的 “大众文学”、“童话教育文学”、“幽默文学”)方面是有很大影响的。
        应该说明的是: 这一类的寓言故事一定是属于人民群众所创作的,是真正的民间文学。佛教徒们为了宣传宗教,经过了认真地经营,费了一番功夫,收集、改编和创作了这些故事,这样就成了佛教的文学作品。如本篇借 “大鱼”、“小鱼” 以喻 “大比丘”与“小比丘”正是。这样就使它或多或少地被抹上了一层宗教的色彩。而我们今天阅读这些作品,在弄懂了它的隐喻义后,自可去掉这层色彩,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很多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富有人情味,生动,幽默,而且有时还带了一些有益的教训。《小鱼不听大鱼言》 一篇也是这方面的极好例证。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