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兰一家
《旧约·创世记》第11—14章
他拉生亚伯兰、拿鹤、哈兰,哈兰生罗得。哈兰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在他父亲他拉之前。亚伯兰、拿鹤分别娶了妻子,亚伯兰的妻子名叫撒莱,拿鹤的妻子名叫密迦,是哈兰的女儿。哈兰是密迦和亦迦的父亲。撒莱不生育,没有孩子。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的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媳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们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他拉共活了205岁,就死在哈兰。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亚伯兰就照着耶和华的吩咐去了。罗得也和他同去。亚伯兰出哈兰的时候,年75岁。亚伯兰将他妻子撒莱和侄子罗得,连他们在哈兰所积蓄的财物、所得的人口,都带往迦南地去。他们就到了迦南地。亚伯兰经过那地,到了示剑地方摩利橡树那里。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耶和华向亚伯兰显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亚伯兰就在那里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从那里,他又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支搭帐篷。西边是伯特利,东边是艾。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后来亚伯兰又渐渐迁往南地去。
那地遭遇饥荒,那饥荒很大,亚伯兰就下埃及去,要在那里暂居。将近埃及,就对他妻子撒莱说:“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妇人,埃及人看见你一定说:‘这是他的妻子。’他们就是杀我,却叫你存活。求你说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及至亚伯兰到了埃及,埃及人看见那妇人极其美貌。法老的臣宰看见了她,就在法老面前夸奖她。那妇人就被带进法老的宫去。法老因这妇人就厚待亚伯兰,亚伯兰得了许多牛羊、骆驼、公驴、母驴、仆婢。耶和华因亚伯兰妻子撒莱的缘故,降大灾与法老和他的全家。法老就召了亚伯兰来,说:“你这向我做的是什么事呢!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她是你的妻子,为什么说她是你的妹子,以致我把她娶来作我的妻子。现在你的妻子在这里,可以带她走吧!”于是法老吩咐人将亚伯兰和他的妻子,并他所有的都送走了。
亚伯兰带着他的妻子和罗得,并一切所有的,都从埃及上南地去。亚伯兰的金、银、牲畜极多。他从南地渐渐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就是从前支搭帐篷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筑坛的地方,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篷。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财物很多,使他们不能同居。当时迦南人和比利洗人在那里居住。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全平原直到琐海,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前,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于是罗得选择了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篷,直到所多玛。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
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南西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如果能数清地上的尘沙,才能数清你的后裔。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我必把这地赐给你。”亚伯兰就搬了帐篷,来到希伯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当暗拉非作示拿王、亚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玛作以攔王、提达作戈印王的时候,他们都攻打所多玛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玛王示纳、洗扁王善以别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琐珥。这五王都在西订谷会合,西订谷就是盐海。他们已经事奉基大老玛12年,到13年就背叛了。14年基大老玛和同盟的王,都来在亚特律加宁,杀败了利乏音人,在哈麦杀败了苏西人,在沙微基列亭杀败了以米人,在何利人的西珥山杀败了何利人,一直杀到靠近旷野的伊勒巴兰。他们回到安密巴,就是加低斯,杀败了亚玛力全地的人,以及住在哈洗逊他玛的亚摩利人。于是所多玛王、蛾摩拉王、押玛王、洗扁王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琐珥)都出来,在西订谷摆阵,与他们交战。西订谷有许多石漆坑。所多玛王和蛾摩拉王逃跑,有掉在坑里的,其余的人都往山上逃跑。四王就把所多玛和蛾摩拉所有的财物,并一切的粮食,都掳掠去了。又把亚伯兰的侄儿罗得和罗得的财物掳掠去了。当时,罗得正住在所多玛。
有一个逃出来的人,告诉希伯来人亚伯兰,亚伯兰正住在亚摩利人幔利的橡树那里。幔利和以实各、亚乃都是弟兄,曾与亚伯兰联盟。亚伯兰听见他侄儿被掳去,就率领他家里生养的精练壮丁318人,直追到但。便在夜间,自己同仆人分队杀败敌人,又追到大马士革左边的何把,将被掳掠的一切财物夺回来,连他侄儿罗得和他的财物,以及妇女人民,也都夺回来。
亚伯兰杀败基大老玛和与他同盟的王回来的时候,所多玛王出来,在沙微谷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谷。又有撒冷王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出来迎接,他是至高上帝的祭司。他为亚伯兰祝福,说:“愿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赐福与亚伯兰,至高的上帝把敌人交在你手里,是应当称颂的。亚伯兰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所多玛王对亚伯兰说:“你把人口给我,财物你自己拿去吧!”亚伯兰对所多玛王说:“我已经向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耶和华起誓: ‘凡是你的东西,就是一根线、一根鞋带,我都不拿,免得你说,我使亚伯兰富足。只有仆人所吃的,并与我同行的亚乃、以实各、幔利所应得的份,可以任凭他们拿去。’”
他拉的事迹在 《圣经》 中仅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他除了活了205岁之外,似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后世的学者却要多方利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资料来研究他,甚至还考证了他的父亲,为什么呢? 因为他拉有个儿子名叫亚伯兰。据传说,犹太民族的形成始于亚伯兰带领部族自迦勒底迁居迦南 (今巴勒斯坦),后因遇饥荒一度迁居埃及, 不久返回, 定居于希伯附近。 上面的这个故事,从他拉引出了亚伯兰,又引出了亚伯兰的侄子罗得,全面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情世态,及早期以色列人宗教信仰的演化。
他拉是个牧主,精明强干,受人尊敬,他长于经营,财产巨万。他的部族结束了游牧生活,定居在城里兼营商业,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他拉以其高龄,仍能率部族迁徙至哈兰,说明他是一个较少保守观念,富于冒险精神的领袖。《圣经》上没有文字记载他拉与他的儿子亚伯兰的关系,但亚伯兰承继了他父亲的这种精神却是事实。
游牧民族的迁徙常常依据牧场的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在某地居住、放牧一段时间后,如果遇到旱灾,水源供应减少,牧草生长状况恶化时,就迁徙到新的小草丰茂的地区去。他们不像农业民族那样眷恋家乡。即使在当时商业贸易发达,并在某些地方形成常年的大规模集市并逐步发展为城市时,游牧民族天性中喜爱新奇,崇尚冒险的传统并未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消失。在 《圣经》中,亚伯兰的迁徙是以上帝的名义进行的“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亚伯兰毫不犹豫地遵照上帝的旨意做了,并带他侄子罗得同去,这就是亚伯兰蒙召。这段故事既宣扬了上帝的圣明,又表明了亚伯兰对上帝的召唤的无条件的服从。对上帝的信仰当时也是需要勇气的,当时,对耶和华的信仰还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却能以75岁的高龄率部出哈兰,表明了他信仰的坚定。
他拉死后,亚伯兰带着妻子撒莱和侄子罗得以及在哈兰的财物、部属前往迦南。亚伯兰是一个好人,又是一个对上帝唯命是从的人。在 《圣经》 中被赞美的人,往往具有这样两个方面的特点。这显然具有《圣经》作者安排的训诫作用: 忠诚可以换来上帝的帮助。
上帝之所以选择并帮助亚伯兰,是因为他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他受命于耶和华,信奉他为唯一的神,并到处传播崭新的一神教,与原来的多神教决裂。只有他的妻子撒莱、侄子罗得等少数人与他有同样的信仰。亚伯兰面对众多的敌视和怀疑,面对父亲和兄弟的责备,对上帝的信念忠诚不渝。他每迁徙到一处,就在山上筑坛。向上帝献祭品,感谢上帝的保佑。甚至当上帝要考验他的诚意,命他杀掉爱子作祭物时,他也毫无异议地准备遵从。上帝及时阻拦住他,并向他祝福,向他保证他的后代将多得像天上的星、海边的沙。
亚伯兰的时代是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化的时代,多神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认为每一种自然物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神,如雷神、风神、月神等。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水平低下的状况,是生产力不发达的产物。相比而言,一神教较为进步,它认为宇宙中只有一个神操纵世间万物,只有它的意志才是世界的唯一主宰;它威力无穷,无所不在,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神明。从多神教过渡到一神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之间经历了激烈的论争与冲突,新的教义在产生时受到旧的宗教势力的竭力压制,但经过信徒们不懈努力,四处传播,一神教终于取得了稳固的地位,代替了原来的多神教。亚伯兰的经历,就是这个过程生动的传奇式的反映。
最能体现亚伯兰品质的,莫过于在他对待侄儿罗得的态度上。亚伯兰的哥哥哈兰,早年去世,身后仅留罗得一子,而亚伯兰本人却一直没有孩子(年老以后才因上帝恩赐有了后代)。多年以来,亚伯兰将罗得带在身边,形同父子,他们的感情远远超过一般的叔侄情分。亚伯兰在所居城中倡导信奉耶和华为唯一的神,遭到包括父亲和兄弟在内的大多数人的谴责,以致当地居民多视亚伯兰的宗教主张为大逆不道,纷纷与之断绝往来,只有罗得等少数人和他站在一起,他对青年罗得在思想、行动上均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二人在邻人的歧视与迫害中相互支持,同舟共济。后来亚伯兰的父亲他拉去世,亚伯兰与兄弟拿鹤平分家产,然后带着家人远走他乡。罗得也随亚伯兰一起离开了这个充满敌意的城市。
若干年后,他们游牧到伯特利。罗得已长大成人,有了妻室,开始独立放牧了。随着畜群日益增多,牧场显得日渐狭小了,罗得和亚伯兰的牧人常为抢牧场发生纠纷。亚伯兰再次显出了长辈的大度,认为骨肉至亲不应为放牧而影响关系,他让罗得先挑选牧场,然后自己再决定迁移的方向。
罗得迁到死海南岸的所多玛,亚伯兰迁到幔利。所多玛归以拉撒五管辖,当地的所多玛王与其他四王发兵反叛以拉撒王,后者则联合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其他三王,同叛乱者作战,并大获全胜。在凯旋途中,以拉撒王的军队把当时居住在所多玛境内的罗得一家劫走了。消息传至亚伯兰处,他立即率领武装家丁和朋友,邻居去搭救被俘的侄子。亚伯兰夜袭敌营,以少胜多,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仓皇逃窜。罗得一家被救出,财产也被夺回。亚伯兰率众人凯旋迦南。
《圣经》中生动地记述了这一作战经过。以拉撒王及其同盟的军队由于刚刚打了胜仗,十分骄傲,大意轻敌,同时士兵来自不同民族,语言不通,本身不团结,士气涣散。在但这个地方扎营后士兵们一同痛饮抢来的美酒,大醉而卧,毫无戒备,入夜后也未设置岗哨。亚伯兰在夜色中率领众人从几个方向同时对敌营发起突袭,没有丝毫防备的敌人在突如其来的袭击下措手不及,仓皇溃败,竞相逃命,这是典型的出其不意、以少胜多的战例。
亚伯兰非凡的作战才能在此战役中得到了体现。他不仅是一位具有权威性的公正的族长,一位慷慨豪爽的牧主,一位耶和华的虔诚信徒,还是一名勇敢善战的部落首领。他自己的武装家丁只有318名,另外有一些朋友协助,而他的对手却是四王联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亚伯兰未因敌众我寡而失去勇气,他正确地分析了对手的情况,估计到敌人刚刚打了胜仗,一定麻痹大意,骄傲轻敌,防备松懈,凡遇突变很难做出迅速反映。自己的手下虽不多,却十分忠诚、精干、英勇。他的胜利就得利于这种知己知彼的分析,他的头脑,在军事指挥上同理财经商上都同样清醒、机敏。
亚伯兰在对战利品的分配上再次表现出慷慨大度、豪爽豁达的心胸。当所多玛王向亚伯兰表达真诚的谢意,请他把从以拉撒王手中夺回的原属所多玛的财物带走时,亚伯兰坚持应分毫不差地归还所多玛。而且他还骄傲地说: “我举起右手向至高无上的上帝,天地的主宰宣誓: 凡是你的东西,哪怕是几根线、一条鞋带,我都决不会要,免得你说: ‘是我使亚伯兰发了大财。’”亚伯兰注重名誉,不贪图钱财,又非常重视友情和义气。同他一起作战的其他部落领袖也得到了应得的战利品。
亚伯兰为了叔侄的情义,不顾个人安危。敌众我寡,不计物质利益的得失。使《圣经》 中这个耶和华忠实信徒的形象更具魅力,更加完善。
亚伯兰是个义人,但他对妻子撒莱的态度却令人大惑不解。当自己遇到困难或危难的时刻,亚伯兰可以将自己的结发妻子称作妹妹,甚至还可以将妻子送给埃及的法老,以求得到生命的保障和获得财富。这在现代人眼中无论如何也是不光彩的一件事情。其实,在 《圣经》 的产生年代,这种做法即使不是司空见惯,也是经常发生的。当时丈夫对妻子有绝对的支配权,夫命妇随,即使是像亚伯兰要求妻子撒莱做的这样的事情也罢。在比 《圣经》产生年代还早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只要丈夫允许,甚至通奸也是可以原谅的,例如为了一些特殊的原因,如保存丈夫的性命等。作妻子的为了能够保存丈夫的生命,也甘心这样做,这种牺牲甚至可以被看成一种美德。做丈夫的也不会对此事感到良心上的谴责或不安。正因为如此,所以亚伯兰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地使用妻子的美貌这一武器。在撒莱65岁时,亚伯兰让她被埃及法老纳入后宫,后来,在撒莱80岁时,她又第二次成为亚比米勒王的王妃。亚伯兰是个义人,这是 《圣经》作者不遗余力宣扬的,但他对妻子的这种行为也并没有影响他的义人身份,因为道德标准是受时代局限的,在亚伯兰的时代,他的这种做法并没有使他陷入 “不义”。从这一点上来说,《圣经》相当真实地保留了上古时代犹太民族的风俗,使我们得以较为详细地了解到当时犹太妇女在父权制氏族部落中的地位,以及当时犹太民族的道德观念。
亚伯兰是犹太民族史和宗教史上重要的人物。在 《创世记》 中,亚伯兰以前的人类始祖亚当、夏娃、挪亚等都具有神话和传说的色彩,在《创世记》第10章所载的那些名字,并不是个人的名字,而是氏族或部落的名字,如雅弗、含、闪等,只有到了亚伯兰这里,我们才有理由认为,这是一个个人的名字,而不是氏族或部落的称谓。犹太人追溯他们的始祖,只追溯到亚伯兰 (后更名为亚伯拉罕) 为止,不再往前追溯。他们只说自己是亚伯兰 (亚伯拉罕) 的后裔,而不说他们是亚当和夏娃的后裔。至于亚当和夏娃,那是全人类的共同始祖,而不仅仅是犹太民族的单一的始祖。这一现象也反映在《圣经》中有关亚伯兰的称谓之中:亚伯兰在希伯莱文中就是 “高祖” 的意思。犹太民族将亚伯兰看作是他们整个民族的第一代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