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节之歌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佛道圣经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旧约·诗篇》第114首


        以色列人一离开埃及,
        雅各的子孙一离开异族的土地,
        犹大就成为上帝的圣民,
        以色列就成为上帝的圣地。
        
        红海看见就奔逃,
        约旦河也就倒流。
        群山像公羊踊跃,
        丘陵像绵羊蹦跳。
        
        红海啊,你为什么奔逃?
        约旦河啊,你为什么倒流?
        群山啊,你们为何踊跃?
        丘陵啊,你们为何蹦跳?
        
        土地啊,在主的面前发抖吧!
        在雅各的上帝面前震颤吧!
        因他使磐石变为水池,
        使岩石变成泉源。

        
        《逾越节之歌》是《圣经·诗篇》中的第114首诗歌。《诗篇》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中没有统一的名称,希腊文本《圣经》称之为psalmos,意思是“(用弦乐伴唱的)诗歌”。后世犹太人将它称之为Tehillim,意思是“赞美诗”。但其中的诗篇并非都能用弦乐伴唱,诗的内容也不全是“赞美”,赞美性质的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中文和日文把它译成《诗篇》,更能反映它作为古诗汇集的原貌。
        《诗篇》中的诗作,按内容划分有赞美诗、诅咒诗、祈祷诗、自然诗、智慧诗、历史诗等多种类型。希伯来人的历史诗具有一种深沉厚重的历史感,这与他们民族生存繁衍的客观环境紧密联系。希伯来人的历史交织着各种艰难曲折的经历,而《诗篇》中的历史诗就是这种历史上饱经磨难、艰苦创业、不屈不挠的经历在心灵上的回声。一部《圣经》,尤其是《旧约》中的《摩西五经》,也可以看作是希伯来人的民族史,只不过这种历史经过了宗教的折射,从而显得有些失真。不过,其中无疑包含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史料。《诗篇》中的历史诗像《圣经》中其他各书一样,既歌颂了希伯来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业绩,又宣扬了上帝眷顾、拣选、福佑、拯救子民的过程,不同的只是将史传文学中冗长的散文记事换成了精炼简洁的诗体形式。
        《诗篇》中许多诗歌可以与散文体的《圣经》参照对观。早期希伯来人的许多历史,例如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 ,应许迦南之地、约瑟被卖为奴、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摩西率众逃出埃及、出埃及后在西奈旷野奔波、上帝春顾大卫,使他成为希伯来人的王等历史事件,都可以在诗篇中得到反映。《逾越节之歌》是历史诗中一首著名的诗篇,它所反映的就是摩西出埃及以后以色列人的历史,它可以与 《出埃及记》中摩西率众逃出埃及及 《约书亚记》中约书亚率以色列人渡过约旦河到达迦南的故事参照对观。
        欣赏《逾越节之歌》,首先要弄清逾越节的含义。据 《创世记》记载,雅各的子孙住在迦南,由于缺粮,便移居埃及歌珊地区。他们在埃及共生活了430年,前100多年幸福美满,后200多年沦为奴隶。他们吃苦耐劳,又人丁兴旺,便引起了埃及法老的疑虑。法老残暴地下令,杀死以色列人所有的男婴。摩西出生后,他母亲把他藏了三个月,到实在无法藏的时候,就将他放在一个装蒲草的箱子里,放在河边的芦荻中。法老之女来河边洗澡,见男孩摩西生得俊美,就收养了他,他在埃及法老宫中生活了40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人后,摩西因保护同胞而杀了一个埃及人,为此逃到基甸的旷野。但命运注定他将成为以色列民族的解放者,上帝命他率领受苦受难的以色列人从埃及法老的统治下带领出来,回到流着奶和蜜的迦南之地。摩西等人去找法老,请求准许以色列人离去,但法老不愿失去廉价的奴隶,拒绝了以色列人的请求。上帝通过摩西对法老和埃及人进行了九次惩罚、以警告法老让步,这九次灾难是: 水变血之灾、蛙灾、风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但法老仍然心硬如铁,毫不让步。
        上帝见法老如此冥顽不化,十分震怒。他吩咐摩西说:“我要降大祸给埃及。我要在半夜出去巡行埃及遍地,击杀埃及所有的长子和一切头生的牲畜。”上帝并命摩西告诉以色列人,将羊血涂在门楣和左右门框上,并不可出门。当上帝击杀埃及人时,见此标记者即越门而过,以免误杀以色列人。事情果然如此,到犹太历尼散月十四日夜,上帝进入没有用羊血做记号的各家,把埃及人所有的长子和一切头生的牲畜尽都杀了,整个埃及一片号哭之声,没有一家不死人的。在如此惨重的打击下,法老连夜召见摩西,同意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并带走他们的牲畜,以免上帝再降祸给埃及人。出埃及的以色列男丁约有60万,他们在摩西的带领下,渡过红海,来到西奈旷野,经过40年的生息、教养、磨炼,终于胜利地进入迦南,完成了民族解放的大业。为纪念上帝击杀埃及人时见涂有羊血标记之家即越门而过,犹太人遂立此节以志纪念,这就是 “逾越节” 的由来。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基督徒也遵奉《旧约》,并承认摩西与上帝立约的“十诫”,但基督徒并不遵行此节,基督教最重要的三个节日是圣诞节、复活节和降临节,犹太教最重要的三个节日是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
        《逾越节之歌》共分四个自然段,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宗教历史背景。在上帝以最严厉的手段惩诫埃及人以前,就曾经警告过摩西: “我击杀了埃及地所有的长子和一切头生的牲畜以后,法老必放你们脱离他的手,你们就赶快启程,免得他要后悔。”摩西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逃出来,上帝与他们同行,白天在云柱中为他们领路,夜间在火柱中照耀他们,使他们日夜兼程离开埃及。当以色列人走到红海北岸安营休息时,埃及法老后悔放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亲自率领600辆兵车来追赶以色列人。前有滔滔大海,后有凶狠的追兵,以色列人十分惊慌。上帝晓谕摩西说: “不要害怕,你只管带领百姓往海边去。到了海边,你举手向海伸杖,把水分开,你们就可走过海去”。
        摩西走到海边,向海伸杖,立刻东风大作,海中出现了一条通道,两旁海边壁立。以色列人在通道中鱼贯而行,陆续安全过海。法老的追兵赶到,也跟着下海,上帝再次吩咐摩西向海伸杖,海水复合,埃及追兵全部淹死海中。摩西和以色列人高唱起上帝的颂歌。
        摆脱了追兵,摩西率领以色列人来到书珥旷野,三天找不到水喝,走到玛拉,那里的水苦不能喝,摩西在上帝的指示下,拿一块木头扔进水里,水就变甜了。队伍继续行进,到汛旷野,水和粮草都用完了,以色列人于是开始怀念“埃及的肉锅”,认为吃肉比自由更重要,想走回头路。傍晚,一大群鹌鹑遮天盖地落在以色列人的宿营地,随手可捉,结果营地到处飘着烤鹌鹑的香味。第二天,上帝又降“吗哪”,作为赐给以色列人的食物。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从汛野走到利非订扎营,由于没有水喝,众人又抱怨了,摩西遵照上帝的指示,用拐杖击打磐石,就有清清的泉水从岩缝中涌出。就这样,依靠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上帝的帮助,摩西终于带领以色列人摆脱了埃及人的奴役,并战胜了沙漠地区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在西奈扎下根来,为最后进入迦南地打下了基础。
        摩西死后,先知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他们到了约旦河,脚一入水(原来约旦河水,在收割的日子,涨过两岸),那从上往下流的水,便在极远之地,撒拉但旁的亚当城那里停住,立起成垒。那往亚拉巴的海,就是盐海下流的水,全然断绝。于是百姓在耶利哥的对面过去了”。
        《旧约·约书亚记》第三章记载的情况恰恰可以和“约旦河水倒流”这一现象互证。据现代学者考证,之所以会发生“约旦河水倒流”,是由于地震的作用。圣经这段文字提到的亚当城,为研究者指示了揭开这个谜的线索。在耶利哥以北25公里处,约旦河有一处浅滩,河水常常因受到火山地下震动而崩塌,坍塌的土方像坝一样把河水拦住。1927年红旦河就由于这个缘故而几乎断流一昼夜。当约旦河被坍塌的河岸拦住时,由此往南一直到死海,河水很浅,走着过河只不过把脚面弄湿而已。
        可以说,《逾越节之歌》实际上是以逾越节为背景的,描写摩西带领以色列民众出埃及这一壮观场面的史诗,它的简洁精炼的语言反映了这一宗教历史事件。诗歌丰厚的内涵,使它具有一种史诗性质的深沉凝重的风格。但是从诗歌本身的字面上看,它以相当大的比重赞颂了上帝的神迹,歌颂了上帝的美德,宣扬了上帝的无所不在,使《逾越节之歌》这首史诗同时具有赞美诗的特点。这并不奇怪,因为《圣经》作者本身就是有意识地将本民族的历史描述成上帝与希伯来民族同在的历史,从而使史传文学与神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逾越节之歌》采用《圣经》诗歌中经常采用的平行体,以两句为一单元,前后两句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像“犹大就成为上帝的圣民,以色列就成为上帝的圣地”;因他使磐石变成水池,使岸石变成泉源”,都是如此。这种讲究诗行之间内容对称、和谐和文意相对完整的体裁,使诗歌形式完整,并且琅琅上口,具有独特的魅力。
        但是,本诗最大的特色在于它那大胆奇特的想象力和卓尔不群的表现手法。
        红海看见就奔逃,
        约旦河也就倒流,
        群山像公羊踊跃,
        丘陵像绵羊蹦跳。
        诗的第二自然段综合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大胆地将红海想象成像人一样奔逃,约旦河水也发生倒流,而群山和丘陵像公羊、绵羊踊跃、蹦跳,用此来歌颂上帝无所不在的威力。字里行间,充满了以色列民族经历千难万险摆脱埃及人桎梏的喜悦心情。这种喜悦心情,一方面是因为争得了民族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上帝与以色列同在,犹太民族成为上帝拣选的圣民。
        第三自然段连用四个反问句式来加强第二自然段仅表达的内容:
        红海啊,你为什么奔逃?
        约旦河啊,你为什么倒流?
        群山啊,你们为何踊跃?
        丘陵啊,你们为何蹦跳?
        对于自然界种种奇特的现象,连问四个为什么,这四句反问句就像大海的层层波浪,一层层向前推进,它本身就构成一种强大的气势,构成一种诗人所要强调表现的大肆渲染的气氛,人们自然要问,这种自然界的反常现象究竟是为什么?
        于是,顺理成章地推出第四自然段的答案:
        土地啊,在主的面前发抖吧!
        在雅各的上帝面前震颤吧!
        这一切都是因为上帝的缘故。因为上帝的神迹,才能使红海奔逃,才能使约旦河水倒流,使群山和丘陵像游牧民族放养的公羊绵羊一样踊跃蹦跳。这种通过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毕竟发生了来赞颂上帝的手法,的确把对上帝的赞美推到了极致。第四自然段结尾还补充了一句,正是全能的上帝显示神迹使磐石变为水池,使岩石变成泉源,才使以色列人得以在西奈立足。上帝能够使磐石变成水池,使岩石变成泉源,当然也能够使红海奔逃,约旦河水倒流。全诗的主旨是:荣耀归于上帝!
        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新奇的表现手法,使 《逾越节之歌》在深沉凝重之余,也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虽然是赞美全能的上帝,但对以色列民族逃离苦海的欣喜心情,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诗中也有强烈的表露。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但丁非常喜爱这首诗,说它是一首能使人快活得发抖的诗歌。在他创作的不朽诗作《神曲》中,诗人特地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 100个灵魂乘舟渡海,他们共同唱这首《逾越节之歌》,大海和陆地也快活得发抖。歌毕,平静的海面上余音袅袅,徐风习习,宁静和谐的气氛充满天地之间。
        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这一点:追求自由与幸福,《逾越节之歌》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