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青

2020-03-21 可可诗词网-后现代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本名罗青哲,台湾著名后现代主义诗人。1948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多年来一直在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任教,业余时间喜欢绘画和写诗。
        罗青1969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75年获第一届“现代诗创作奖”;1976年创办《草根》诗月刊,强调“心怀乡土、献身中国、放眼世界”。1986年,“后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在台湾出现,罗青在这一年翻译了莫道夫的《绘画中的后现代主义观念》,并在课堂上讲授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一书,创办了《后现代状态》磁盘杂志,同时还整理后现代主义年表,发表了《后现代状态出现了》一文。
        1989年,罗青编著了《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一书。他在书中不仅翻译介绍了哈桑的《后现代主义观念初探》、莫道夫的《后现代主义绘画》和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而且对台湾地区70—80年代以来在戏剧、电影、音乐、绘画、建筑、文学、商业、科技以及各种行为方式方面反映出来的后现代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为研究者开列了一份涉及世界、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后现代状况大事年表。罗青不仅关注后现代的理论研究和探讨,而且在实践方面特别是在后现代诗和绘画方面也作了大胆尝试。
        罗青在台湾被称为“后现代诗人”。早在1972年他的处女诗集《吃西瓜的方法》出版时,其中的许多诗作已具备后现代主义的特色,由于他在当时表现出来的崭新的表现手法,他的这本诗集被认为是“新现代诗的起点”。其后他又开拓了“科幻诗”和“录影诗”等具有都市精神的作品。他的“录影诗”加入了视角与音响,并采用了电影分镜头的操作方式,试图将电影的技巧、构成和美学观点有机地融于诗的形式和结构中,将语言的抽象记号和影视的具体记号结合起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93年,他的《录影诗学》英译本出版,获哈佛大学诗学奖。接着,他的作品被译为西班牙文、荷兰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等。199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委员马悦然(HoranMalmqvist)教授将罗青的12首诗译成瑞典文,在瑞典著名的FENIX文学杂志上发表,并作文专论其诗其书,且于是年专程赴台访问了罗青。6月,罗青获闻名欧洲的“鹿特丹国际推荐诗人奖”。颁奖大会刚刚结束,罗青即应邀访问瑞典,会晤马悦然等五位诺贝尔奖评审者。
        罗青在中国画的创新方面也有很大影响。罗青13岁开始正式学画,先拜在溥心畲“寒玉堂”门下,习北宗青绿山水,又拜在入迂上人“守中齐”门下,习南宗泼墨写意,后来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在内容上使现上融合了传统、民间与现代绘画语言,被誉为“新文人画”的起点;在画面处理上,他构图观点奇特,使物象之间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张力;在立意及造境上,他的画中有超现实的奇趣及丰富的象征意义,继承了传统,也更新了传统;除了荒寒苍润等境界外,罗青的作品还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幽默感,对现代人生的复杂面,有极深刻的探讨;在题材的开拓上,他介绍了“棕榈树”、“柏油路”、“不明飞行物”、“海底景观”等新的意象,发展并解构了传统山水,为20世纪中国绘画打开了几面窗户,介绍了许多新的“风景”。罗青的水墨画,结合了他对中西文学两方面的素养以及他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著述和研究,造就自成一家的新水墨风范,将传统中国绘画的从心像会意解构重组为叙述性语言的游戏,其绘画经由揣摩语法而渐成意象,图像中包含着复杂的叙述过程。他的一幅“解构松石水云,重组山川宇宙”使一种活生生的后现代话语跃然于中国的传统水墨画之中。像他的诗作一样,罗青的绘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93年,罗青荣获富布赖特奖,不久即应邀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和举行画展,半年后又转赴英国牛津大学讲学和举行画展。1997年,他的一幅“后现代自画像———解构中国系列”被收入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艺术史丛书《中国艺术史》。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