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雕率
率,就是自然随便,无意为文,率意。雕,就是雕琢。
1.自然
这名词是从道家来的。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自己成功之谓也。道家以为天非人格化之主宰。自然就是原来如此的。
晋时,老庄思想风行。嵇康在生活方面主自然。他说自己“性复多虱”,任其自然,不遵守传统之规律,阮籍也如此。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陶潜替其外祖孟嘉作《孟府君传》时,引孟语讨论音乐,说因为弦乐器不如管乐器,而管乐器又不如人之声音那样“渐近自然”。自然,就是“本来”的意义,不加人工。
《文心雕龙》:“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自然”,就是天然趋势,本来如此。这就把诗也说到道家的根据上。诗是自然写出来的。
这里说自然,是根据一种宇宙论,以为一切都有其本来的样子,存其本然,越多越好。
钟嵘《诗品》说“自然英旨”,“即目”,“不用事”,“口吻调和,不拘声病”。这就是要自然。文字技巧上要自然。
孟浩然作诗,是“伫兴而作”。《宋书·谢灵运传》说沈约评谢诗:“兴会标(高)举”,表示他在写景时,是自己情绪被景物引起,与景物合在一起,便作诗。孟浩然也是如此。与之相对的,是酬应之作。(《宋书·谢灵运传》中言谢“兴会”就是对颜延之的“体裁靡密”而言的。“兴会标举”就是心与物会,而这里说的物,即山水。)
向来人认为陶渊明自然,他不用典,不讲究声病。而谢灵运,当时就有人说他自然。鲍照说:“谢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梁简文帝说:“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梁昭明太子《序》说陶“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真就是自然。谢之所谓“自然”,不是指技术上的,而是内容、题材、人方面的自然。陶说田园,谢写山水,俱是自己经验上的。而且,又与人事远,与自然近。山水比田园更远人事。鲍照说谢如“初发芙蓉”,是指材料方面。昭明太子说陶,亦说材料方面。六朝时,人说自然是指材料方面;钟嵘却特别,是说技巧方面的。
2.清
清与自然意相仿。
清本来说水,但后来与音乐有关。古代有清商之乐,《韩非子·十过》篇就有“清商之乐”一语。“清”,大概是指声音高(并非强)。
《典论·论文》:“气之清浊有体。”这里说“清浊”,实说人之声音的高低(非强弱)。又说:“譬之音乐,引气不齐。”这是以音乐比清浊,更引用到文学上,说人之性情不同,则文学作品所表现之作风不同。
后来说到“清谈”,这是对“章句之学”而言的。一方面不必引经据典,一方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有系统,不要有根据,这样的谈论叫“清谈”。又,以评论为主,不以解释为主。
《文赋》里说:“箴顿挫以清壮。”李善《注》:“箴以刺得失”。“壮”,是从大的方面看;“清”,是从道理上说,看重评论方面。
“清”,就是评论,不重引经据典。
然而,在《文赋》,“清”还有其他的用法:
“清丽千眠(草柔和貌),炳若缛绣,悽若繁弦。”这里,“清”就与自然不同,而与丽连在一起。“丽”就是对偶。下文“悽若繁弦”是说“清”,与“清商”意同,是表哀思;而“炳若缛绣”则说“丽”。“丽”,着重其篇章组织而言。
“清”还有第三个意思。晋谢混诗:“水木湛清华。”“清”说水,“华”说木。“清”就是光洁、光鲜之意,清楚光明。
可知“清”有三个意思:一、光洁(本义),二、哀思(引申),三、评论(引申)。
《诗品·序》:“刘越石仗清刚之气”,“清”,哀思之意。
《诗品》说陶渊明“‘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靡”是轻丽意,“风华”就是气氛、氛围,“清”是光洁、光鲜之意。陶诗氛围有光明、轻松、美丽者,“岂直田家清耶”?诗文光洁干净,不用典,就是“清”。
后来说八股文“清澄无滓”,古文“清真雅正”,“清”就是光洁。
《诗品·序》说到“平”“淡”。“平”,《诗品·序》说“平典似道德论”,又说“平钝”。都不是好的意义。“淡”,“淡乎寡味”。“平典”,“淡乎寡味”,都是说当时之玄言诗理过其辞,无意味,抽象。
但是在散文化的宋,则对“平淡”意念又殊。
梅尧臣《和晏相公诗》:“因会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辞未完熟,刺口剧菱芡。”“平淡”与“圆熟”连起来说,就是说诗要与语言近,散文化。
“平淡”,一方面是常语,一方面是理语。宋人认为“平淡”是好的。朱熹说陶“平淡出于自然”,把“平淡”与“自然”连在一块了。
大概散体的句子近于自然,而骈体则不近。
鲍照说颜延年“错采镂金,亦雕缋满眼”。“雕缋”是于本质(底子)上加了工,不自然。
“雕琢”、“雕饰”、“雕缋”:意义相近,后二者指全体而言,而“雕琢”则侧重字句之加工。
3.丽
“丽”(麗)字本是两张鹿皮,有对称之意。
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赋要整齐(则),但要有节制才好(“淫”就是无节制)。有节制则合乎中道,过分就不好。
“绮丽”,丝织品上常有花纹。绮丽是诉诸感觉的(绮,丝织品)。
“绮靡”,织得很密,很细,很工。“绮靡”与“丽”意念相连。
“清丽”,“清”与“丽”可连起来说。不过“丽”只重语句整齐方面。
4.艳〔*“艳”这一条,朱先生在后来审阅学生课堂笔记时注上:(当属华素目内)〕
“艳”指美色。最初用来评文字见于《穀梁传·序》:“左氏艳而富。”艳就是具体。
“丽”、“艳”都是与自然处于相对之地位者。不过“丽”言及篇章组织,而“艳”只重色彩浓重。
不可说“清艳”,但可说“清丽”。
5.野〔*朱先生后亦注:(当入华素目内)〕
吕本中云:“初学作诗,宁失之野,不可失之靡丽。失之野不害气质;失之靡丽,不可复整顿。”
以“野”批评文章,大抵始于宋时。宋是散文化时代。宋人说,陶就好在“野”,“野”就是散文化。
最初提出“野”之意念的,在《论语》,以“野”与“史”相对。
1.自然
这名词是从道家来的。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自己成功之谓也。道家以为天非人格化之主宰。自然就是原来如此的。
晋时,老庄思想风行。嵇康在生活方面主自然。他说自己“性复多虱”,任其自然,不遵守传统之规律,阮籍也如此。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陶潜替其外祖孟嘉作《孟府君传》时,引孟语讨论音乐,说因为弦乐器不如管乐器,而管乐器又不如人之声音那样“渐近自然”。自然,就是“本来”的意义,不加人工。
《文心雕龙》:“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自然”,就是天然趋势,本来如此。这就把诗也说到道家的根据上。诗是自然写出来的。
这里说自然,是根据一种宇宙论,以为一切都有其本来的样子,存其本然,越多越好。
钟嵘《诗品》说“自然英旨”,“即目”,“不用事”,“口吻调和,不拘声病”。这就是要自然。文字技巧上要自然。
孟浩然作诗,是“伫兴而作”。《宋书·谢灵运传》说沈约评谢诗:“兴会标(高)举”,表示他在写景时,是自己情绪被景物引起,与景物合在一起,便作诗。孟浩然也是如此。与之相对的,是酬应之作。(《宋书·谢灵运传》中言谢“兴会”就是对颜延之的“体裁靡密”而言的。“兴会标举”就是心与物会,而这里说的物,即山水。)
向来人认为陶渊明自然,他不用典,不讲究声病。而谢灵运,当时就有人说他自然。鲍照说:“谢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梁简文帝说:“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梁昭明太子《序》说陶“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真就是自然。谢之所谓“自然”,不是指技术上的,而是内容、题材、人方面的自然。陶说田园,谢写山水,俱是自己经验上的。而且,又与人事远,与自然近。山水比田园更远人事。鲍照说谢如“初发芙蓉”,是指材料方面。昭明太子说陶,亦说材料方面。六朝时,人说自然是指材料方面;钟嵘却特别,是说技巧方面的。
2.清
清与自然意相仿。
清本来说水,但后来与音乐有关。古代有清商之乐,《韩非子·十过》篇就有“清商之乐”一语。“清”,大概是指声音高(并非强)。
《典论·论文》:“气之清浊有体。”这里说“清浊”,实说人之声音的高低(非强弱)。又说:“譬之音乐,引气不齐。”这是以音乐比清浊,更引用到文学上,说人之性情不同,则文学作品所表现之作风不同。
后来说到“清谈”,这是对“章句之学”而言的。一方面不必引经据典,一方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有系统,不要有根据,这样的谈论叫“清谈”。又,以评论为主,不以解释为主。
《文赋》里说:“箴顿挫以清壮。”李善《注》:“箴以刺得失”。“壮”,是从大的方面看;“清”,是从道理上说,看重评论方面。
“清”,就是评论,不重引经据典。
然而,在《文赋》,“清”还有其他的用法:
“清丽千眠(草柔和貌),炳若缛绣,悽若繁弦。”这里,“清”就与自然不同,而与丽连在一起。“丽”就是对偶。下文“悽若繁弦”是说“清”,与“清商”意同,是表哀思;而“炳若缛绣”则说“丽”。“丽”,着重其篇章组织而言。
“清”还有第三个意思。晋谢混诗:“水木湛清华。”“清”说水,“华”说木。“清”就是光洁、光鲜之意,清楚光明。
可知“清”有三个意思:一、光洁(本义),二、哀思(引申),三、评论(引申)。
《诗品·序》:“刘越石仗清刚之气”,“清”,哀思之意。
《诗品》说陶渊明“‘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靡”是轻丽意,“风华”就是气氛、氛围,“清”是光洁、光鲜之意。陶诗氛围有光明、轻松、美丽者,“岂直田家清耶”?诗文光洁干净,不用典,就是“清”。
后来说八股文“清澄无滓”,古文“清真雅正”,“清”就是光洁。
《诗品·序》说到“平”“淡”。“平”,《诗品·序》说“平典似道德论”,又说“平钝”。都不是好的意义。“淡”,“淡乎寡味”。“平典”,“淡乎寡味”,都是说当时之玄言诗理过其辞,无意味,抽象。
但是在散文化的宋,则对“平淡”意念又殊。
梅尧臣《和晏相公诗》:“因会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辞未完熟,刺口剧菱芡。”“平淡”与“圆熟”连起来说,就是说诗要与语言近,散文化。
“平淡”,一方面是常语,一方面是理语。宋人认为“平淡”是好的。朱熹说陶“平淡出于自然”,把“平淡”与“自然”连在一块了。
大概散体的句子近于自然,而骈体则不近。
鲍照说颜延年“错采镂金,亦雕缋满眼”。“雕缋”是于本质(底子)上加了工,不自然。
“雕琢”、“雕饰”、“雕缋”:意义相近,后二者指全体而言,而“雕琢”则侧重字句之加工。
3.丽
“丽”(麗)字本是两张鹿皮,有对称之意。
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赋要整齐(则),但要有节制才好(“淫”就是无节制)。有节制则合乎中道,过分就不好。
“绮丽”,丝织品上常有花纹。绮丽是诉诸感觉的(绮,丝织品)。
“绮靡”,织得很密,很细,很工。“绮靡”与“丽”意念相连。
“清丽”,“清”与“丽”可连起来说。不过“丽”只重语句整齐方面。
4.艳〔*“艳”这一条,朱先生在后来审阅学生课堂笔记时注上:(当属华素目内)〕
“艳”指美色。最初用来评文字见于《穀梁传·序》:“左氏艳而富。”艳就是具体。
“丽”、“艳”都是与自然处于相对之地位者。不过“丽”言及篇章组织,而“艳”只重色彩浓重。
不可说“清艳”,但可说“清丽”。
5.野〔*朱先生后亦注:(当入华素目内)〕
吕本中云:“初学作诗,宁失之野,不可失之靡丽。失之野不害气质;失之靡丽,不可复整顿。”
以“野”批评文章,大抵始于宋时。宋是散文化时代。宋人说,陶就好在“野”,“野”就是散文化。
最初提出“野”之意念的,在《论语》,以“野”与“史”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