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机夜课图记

2023-03-05 可可诗词网-大学古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清] 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11),苦儿幼不能执笔(12),乃镂竹枝为丝断之(13),诘屈作波磔点画(14),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15),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16),历年饥大凶(17),益窘乏。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18),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19),凡所为女红(20),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先外祖长身白髯(21),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母每指一字,先外祖满引一觥(22);数指之后(23),乃陶然捋须大笑(24),举觞自呼曰(25):“不意阿丈乃有此女(26)!”既而摩铨顶曰(27):“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铨稚不能答,投母怀,泪涔涔下(26),母亦抱儿而悲,檐风几烛,若愀然助人以哀者(29)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30),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31),咿唔之声(32),与轧轧相间(33)。儿怠(34),则少加戛楚(35),旋复持儿而泣曰(36):“儿及此不学(37),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38),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39),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40)!”对曰:“子众可矣(41);儿一,不肖(42),妹何托焉(43)!”
        庚戌(44),外祖母病且笃(45);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历四十昼夜,无倦容。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46),惫矣(47)。他日婿归,为我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48)。’其善诱之(49)!”语讫而卒。母哀毁骨立(50),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闾党姻娅(51),一时咸以孝女称,至今弗衰也。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52)。”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53)。母微笑曰:“病少差矣(54)。”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赵、秦、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言婉言规(55),或怒不听,则必屏息(56),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57),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58)。先府君在客邸(59),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60),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61),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62),而母教亦益是以严(63)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64),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妇张氏,母女视之(65),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铨年二十有二,未尝去母前;以应童子试,归铅山(66),母略无离别可怜之色。旋补弟子员(67)。明年丁卯(68),食廪饩(69)。秋,荐于乡(70)。归拜母,母色喜。依膝下廿日,遂北行。母念儿辄有诗,未一寄也。明年落第,九月归。十二月,先府君即世(71),母哭,濒死者十余次。自为文祭之,凡百余言,朴婉沉痛,闻者无亲疏老幼(72),皆呜咽失声。时行年四十有三也。
        己巳(73),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八十余,白发垂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以位置景物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 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匜为恨(74),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75),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76),请寄斯图也可乎(77)?”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78),不亦可乎? 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79),高梧萧疏(80),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81);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之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乃垂短发持羽扇煮茶石上者,则奴子阿童,小婢阿昭。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以进求诸大人先生之立言而与人为善者(82)
        
        〔注释〕
        ①本篇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鸣机夜课,在织机声中教儿夜读。②钟令嘉,别号甘荼老人。行(hang 杭)九,排行第九。③归,女子出嫁。先府君,指作者去世的父亲。④任侠,以抑强扶弱为己任。⑤囊,袋子。箧(qie 怯),箱子。萧然,冷落空虚的样子。⑥宾从,宾客好友。辄,常常。⑦盘罍(lei 雷),指酒菜。罍,酒杯。俭色,寒酸相。⑧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愁蹙(cu 促),愁眉苦脸。⑨戚党,亲戚和邻居。⑩燕、赵,古国名,泛指北方地区。(11)四子书,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12)苦儿幼,为孩子年纪太小而苦恼。(13)镂,刻。(14)诘屈,弯曲。波磔(zhe 哲)点画,指汉字的各种笔画。波,左撇,磔,右捺。(15)训,教。(16)润,富裕。(17)大凶,大灾荒。(18)小奴,未成年的奴仆。(19)工,善于。纂绣组织,泛指纺织、刺绣一类工作。(20)女红(gong 工),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21)髯,长在两颊上的须。(22)满引一觥(gong工),举杯满满喝一大口。觥,大酒杯。(23)数(shuo 朔)指,指出好几次。(24)陶然,快乐的样子。捋,抚摩。(25)觞(shang伤),酒杯。(26)不意,没想到。阿丈,老头儿,作者的外祖父自称。(27)顶,头顶。(28)涔涔,不断流下的样子。(29)愀(qiao 巧)然,不快乐的样子。(30)组紃(xun 旬)纺绩之具,指织布用的工具。组,织带;紃,搓绳;纺,纺纱;绩,缉麻线。(31)句读(dou豆),犹“句逗”。指文章中的休止和停顿之处。(32)咿唔,读书声。(33)轧(ya亚)轧,纺织的声音。(34)怠,松懈。(35)戛(jia甲)通“槚”。槚木。楚,荆木。均是用以笞打的刑具。此处指古代教学时的体罚工具。(36)旋,随即。持,抱。(37)及此,趁这时候。(38)夜分,半夜。(39)少间,过了一会儿。(40)何苦乃尔,何苦这样。(41)子众可矣,儿子多,就好办了。(42)不肖,不贤,不良。(43)何托,靠谁。(44)庚戌,清世宗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45)笃,严重。(46)劳瘁(cui 翠),劳累。过,超过。(47)惫,疲乏。(48)女,同“汝”,你。成立,长大自立。(49)诱,教导。(50)哀毁骨立,因悲痛而形貌憔悴,骨头突出。(51)闾党,邻居。姻娅,亲戚。(52)斯,这就。(53)争药鼎沸,与药罐里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54)差(chai 钗去声),病愈。(55)规,规劝。(56)屏息,屏住呼吸,指不作声。(57)决大狱,判决重大的案件。(58)颔(han 旱),点头。(59)客邸,旅居的寓所。(60)弃,抛在一边不理睬。(61)扑,打。(62)荒于嬉,荒疏在戏耍中。(63)益是以严,因此更加严格。(64)卜居,选择住处。鄱阳,今江西波阳。(65)女视之,把她当女儿看待。(66)童子试,考秀才。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凡未经考取入学的都称童生,因此叫童子试。铅山,今江西县名。(67)补弟子员,补上生员的名额,就是考取了秀才。(68)丁卯,清高宗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69)廪饩(xi 细),指公家供给的膳食。廪是米仓,饩是食物。旧时科举制度规定,秀才参加岁考成绩优良的,可由公家发给膳食津贴,称为廪膳生。(70)荐于乡,在乡试中被举荐,即考取了举人。(71)即世,去世。(72)无,无论。(73)己巳,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74) 不及奉舅姑盘匜(yi 怡),没赶上给公婆侍奉饮食、洗涤等,意思说公婆已去世。匜,盛水器。(75)未亡人,旧时寡妇自称。(76)乐得未致者,喜爱而尚未得到的。(77)寄,寄托。(78)习于勤,习惯于勤劳。(79)荧荧,灯光明亮的样子。(80)萧疏,稀稀落落。(81)妇,媳妇,指作者妻。(82)立言,著书作文,以传后世。
        
        〔分析〕
        本文是作者为一幅描绘他母亲的画图所作的题记。一般的题记,或评赞,或述事,多含蓄凝炼,要言不繁,而蒋士铨的这篇画记却用笔工细,实际上是对他母亲作精雕细刻描绘的一篇人物描写。文章从母亲十八岁嫁到蒋家写起,一直写到四十三岁丈夫去世时为止,从她的立身行事、谈吐举止中表现出崇高的人品,字里行间,真情洋溢,读来令人感动。
        文中所写大大小小的十来件事情,看上去似乎都是平凡的生活琐事,却无一不闪耀出一位母亲不同寻常的人格光辉,显然作者在选材熔裁上是颇费匠心的。文章一开始写她入嫁蒋家后,丈夫任侠好客,往往弄得家境拮据,在宾客满座时,她却能“脱簪珥,治酒浆”,整治出像模像样的酒菜。这一举动不禁使人想到东晋陶侃之母卖发待客的故事。接写此后家道日益衰落,人所难堪,她却能“怡然无愁蹙状”。文章的开头的这几笔就已生动地勾勒出了她的从容大度、坚忍干练,人物的这一“亮相”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的大小事件主要侧重于表现其持家勤俭与教子有方,亦即题中的“鸣机”与“夜课”,二者之中又以后者为描写的重点。文章将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望子成材之心切、教子之耐心严格,以及儿子对母亲良苦用心的理解、对苦难中的母亲的体谅,都刻划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写母亲边纺绩、边口授以及夜半解衣温儿、与儿共读的情景,真是历历如绘,感人至深。文中特为点出母亲对儿子要求的严格有时似乎已经超出常情,例如儿子夜中读倦睡去,母亲过一会儿就将他摇醒,读书直至鸡鸣。这种超常的母爱适足表现她深层次的母爱。此外,文章还写到外祖父命母亲为其诗指摘瑕疵,表现她卓越的文才;又写她服侍病危的外祖母历四十昼夜而无倦容,其母卒后,哀毁骨立、七日不饮食;丈夫逝世后哀病几死,亲撰祭文祭奠之,闻者皆呜咽失声,如此等等皆显示其至情纯孝,读来令人欷歔不已。要之,作者撷取母亲生活经历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加以工笔细描,多侧面地表现了她的秉性品格,塑造了一位勤劳俭朴、聪敏干练、忠贞坚毅的伟大母亲的形象。她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位贤妻良母,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上始终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人格力量,为了一个既定的人生目标而全力以赴、一以贯之的精神。
        为了塑造好母亲的形象,文中除了正面描绘以外,还有不少侧面烘托的笔墨;在多侧面的陪衬下,母亲的形象也就更显丰满光彩了。这主要表现在文中其他人物对母亲的衬托上。开头一段写父亲是衬托了母亲的贤惠与坚忍。后文中写到外祖父长身白髯、酒酣吟诗,“母每指一字,先外祖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捶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既而摩铨顶曰:‘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这段文字将外祖父为女儿的才学而自豪的逸兴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里,对母亲如何改诗没有作细写,而是着力描绘了外祖父的言行神态,由他的喜悦激动,我们不难推想出母亲的才华出众。接下来写母子相对悲泣,“檐风几烛,若愀然助人以哀者”,则又以环境气氛的渲染作了陪衬。
        文章最后的部分归结到《鸣机夜课图》本身。这是承前面记叙部分后水到渠成的一笔,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它先交代此画的由来:作者延请了一位老画师为母亲画像,并询问母亲平生有何乐事,可以此画成图作为娱乐。这一问引出了母亲的无尽感慨,她感叹数十年来常处于忧患哀恸之间,有何乐可言?最后才说:“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在她心目中,这种勤奋俭朴、自强不息的人生才是她所企求的快乐境界,常人不堪的这种苦就是她认为的最大的乐。这段话揭示了她的精神境界,她大半辈子能茹苦含辛地持家教子靠的就是这一精神支柱。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这一笔使得上述母亲的行为举止被赋予了崇高的人格魅力,林林总总的生活琐事获得了精神的升华。接下去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这幅画面的意境,秋夜虚堂纺织读书的情景透出一派温馨融和气象,其意境的美正映照出母亲的人格美。全文以这幅图景结束,不仅归结到题目,概括了母亲一生勤俭与教子两个重要方面,而且将其人格美化为一种审美意境,令人心向往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评说〕
        王文濡《清文评注读本》:“真气盈纸,予读之辄为泫然。”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