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旅顺
[清] 黄遵宪
海水一泓烟九点②,壮哉此地实天险。
炮台屹立如虎阚③,红衣大将威望俨④。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⑤。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噉⑥。
昂头侧睨何眈眈⑦,伸手欲攫终不敢⑧!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一朝瓦解成劫灰⑨,闻道敌军蹈背来⑩。
〔注释〕
①本篇选自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写中日甲午战争中旅顺沦陷一事。②本句化用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句,意思说:从天上看下来,面积辽阔的九州和四海,都不过点烟和杯水那么渺小。一泓(hong洪),一片。九点,九州,古代中国划分为九州,也以九州指中国。③屹(yi艺)立,高耸直立。阚(han喊),形容猛虎怒吼时的威势。《诗经·大雅·常武》:“进厥虎臣,阚如虓虎。”毛传:“虎之自怒虓然。”意思是虎口大张。④红衣大将,给大炮取的美称。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录:“太宗文皇帝天聪五年,红衣大炮成,钦定名镌曰:‘天祐助威大将军’。”俨(yan眼),庄严而使人肃然起敬。《离骚》:“汤禹俨而祗敬兮。”⑤龙旗,清朝的国旗,上面绣有龙的图像。飐(zhan展),风吹而产生的颤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⑥鲸鹏,借指面目狰狞、野心勃勃的帝国主义列强。摩,迫近。噉,“啖”的异体字,吃的意思。图一噉,企图吞下这块肥肉。⑦睨(ni泥),斜视。这里用来说明列强不怀好意的窥测。眈(dan丹)眈,垂目注视。《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⑧攫(jue决),迅疾地夺取。⑨这句指旅顺陷落。劫灰,劫火余灰。《初学记》“昆明池”条引曹毗《志怪》:“汉武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胡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乃知朔言有旨。”⑩这句写陷落经过。光绪二十年冬,日军攻旅顺。时军港实力不弱 ,加上天险的屏障,日军估计正面进攻难以得手,绕道花园口登陆,而清军由于统帅龚圣屿庸弱无能,各营将弁既不听命,又不能协同作战,意见分歧。驻守大连的赵怀益,在风闻日军登陆的消息后,拒绝所部六营将卒迎击来犯之敌的要求,也不派兵援助在金州奋战、伤亡惨重的徐邦道部,以致金州陷落。赵怀益逃入旅顺,士卒溃散;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大连湾,进而围攻旅顺。徐邦道因为得不到支援,被迫率领残部撤离,日军占领旅顺。
〔分析〕
本诗是晚清爱国外交家、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政治家、“新派诗”诗人黄遵宪在甲午战争期间所写的一篇悲时之作。
1894年(甲午年)7月,日本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中国军队相继受挫。自10月起,日军分陆海两路向中国境内进攻。中、朝边境的许多战略要地很快被日军占领。与此同时,日军从辽东花园口登陆,向大连、旅顺发起袭击。11月初,大连被占,至下旬,旅顺终告失守。旅顺军港,曾是李鸿章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海防要塞,其中设有二十余座炮台,七、八十尊大炮,如今竟被敌军从背后轻易攻克,引动了诗人的无限感慨与悲愤。
全诗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极言旅顺军港的雄威气势,字字表露出自豪之情。起笔二句,诗人就用一种博大高远的目光作全方位扫描和总体评价。诗人仿佛自天而瞰,九州大地如同点点青烟围于一片海水中,而“此地”实在是一座险关要塞。接着六句,依绕一个“壮”字分别描述军港的威武景象:一座座炮台好似猛虎稳踞海岸,像山峰般地高大而坚强;尤其是那尊被称作“红衣大将”的大炮,更显出庄重威严的气派;宽阔的港湾内停泊着巨大的舰只。“雷轰电闪”一句,与前面的“虎阚”相呼应,以其声势壮其气势。这种气势在下面两句诗中进一步得到扩展:登上高峰放眼远望,到处是迎风招展的“大清”龙旗。以上几句所展现的场面确实十分壮观。
后八句,指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野心,哀叹旅顺军港的陷落。前四句,说明旅顺口犹如万里长城外的护城河,外国列强纵然有一口吞食中国的企图,却又无从下手。这里的“相摩”、“侧睨”、“伸手欲攫”恰如其份地描画了帝国主义禽兽凶悍、贪婪而又争先恐后,蠢蠢欲动的神态,很是传神。五、六两句表面看来似乎说的是旅顺口的无懈可击,内中却含蓄地解答了日后顷刻间陷于敌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统治集团军事谋略上的轻敌、失策和无能。最后两句,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清朝统治者耗费的一切心机顿时变成虚妄的幻觉,貌似强大的防卫力量竟如此的不堪一击! 言辞中饱含无限悲愤与无奈;笔法上所作的急遽转折,却又促使读者思考:导致失败结果的原因究竟何在?全诗在痛心疾首的悲怆中骤然结束,但又意犹未尽,发人深省。
本诗反映旅顺的陷落,诗人在内容安排上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半部分竭力描述地势之险要,军械之威武,由此造成一种敌人不敢来犯的假象;结尾两句急转直下,一语道出“一朝瓦解成劫灰”的事实,更突出了这一事件的悲剧色彩。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他的许多诗作反映当时的一些重大事件,抒发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体现了“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本诗即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