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气 通”
在科举考试中,有的考官把这一工作当作在官场中拉网投靠的好机会,察颜观色,拍马逢迎,心领神会,曲意阿承上司,闹出许多笑话来。
清未沈起凤的《谐铎》载有一件事,有一个进士出身的京官,被任命为陕西省的学政使。临起程时,他想起自己当年入考进士的主考官,当今的尚书大人家是陕西,特地前往辞行,聆听教诲。讲话之间,尚书大人的脸色忽然不大自然。学政使猜想,他必定是有什么托附、怕自己办事不牢靠,不便开口,便马上表示,此行一定谨遵师命,有事尽管说。尚书大人有点难为情地说:“无他,下气通耳”。学政使默念着“夏器通”,告辞上路了。学政使到任以后,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秀才考试,一查名册,果然有个夏器通,是个秀才。考罢评卷,夏器通的卷子竟然“词理纰漏”,才低字劣。但这位学政使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力,尚书大人是著名的翰林出身,他特别提到“夏器通”,必是另有高见,倒可能是自己不能识别真金。如果不取夏器通,尚书大人很能嘲笑自己这次衡文是狗屁不通,更不用想靠他升官了。左思右想,学政使下定决心,把夏器通录取为第一名。可是一张榜,考生们就闹腾起来,有些考生大叫,学政即使瞎了眼,也该用鼻子闻出香臭来!因为夏器通是个有名的劣等生。
后来,学政使回京向尚书大人报功,尚书大人却莫名其妙。学政使讲了那天辞行的经过,尚书大人不由得哈哈大笑。他说,那天肚子不舒服,放了个屁,言之不雅,才说了句“下气通耳”。尚书大人“下气”一通,就能“通”得学政使诚惶诚恐,唯屁是从,并且“通”得“词理纰谬”的夏器通高中榜首。
《册府元龟·选举》及《登科记考》中还记有一件类似的事情。五代时后晋天福三年(946年),崔棁知贡举,正要进入考院的时候,宰相桑维翰匆匆赶来,问了一句:“孔英来了没有?”因为桑维翰向来出语简约,此时也正到了关闭考院大门的时候,更因为崔棁自以为明白了桑维翰此时特地赶来一问,是要自己特别照顾孔英的意思,所以便没有再细问,就进了考院,锁上了大院门。这个孔英,进入考场后,逢人就宣扬,他是孔圣人的嫡传后代,单凭这一点也不会落第。对此,不少考生都捂着嘴笑。他们和孔英是太学的同学,知道孔英的老底,他虽然姓孔,却并非孔圣人的后代;他在太学中也以品行恶劣,知识浅薄而出名,这次准得再次名落孙山。所以,对孔英的自我吹虚报之一笑也就够了。崔棁阅卷的时候,从落卷中把孔英的卷子找了出来,看了又看,确实应该黜落。但他想到桑维翰特地关照过孔英,为了求得桑维翰的欢心,就硬是把孔英定为状元。当崔棁去向桑维翰讨好请功的时候,桑维翰却只是翻着白眼,用手不停地捂自己的嘴。原来桑维翰深知孔英“行丑才薄”,担心崔棁把关不严而误取,才特地去提醒一下。他连连捂自己的嘴,是后悔说话过于简单,以致事与愿违,崔棁一心要拍马讨好,却把马屁拍在了马脚上,只好灰溜溜地告退。
人才选拔的根本根据是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长官意志,不管长官的意志是否正确或有根据,如果放弃人的真实才能的考查,科举考试势必成为儿戏。五代时曾经三知贡举的裴迪有诗说,“宦途最重是文衡、天与愚夫作盛名”。这虽然是斐迪的自夸与自谦,却含有更深一层的道理。对“文”不能认真、准确地“衡”,而曲从其他标准和因素,就只能压制真才实学,而让“愚夫”成就“盛名”,一旦让“愚夫”一个个成就了“盛名”,就决不仅仅是个教育的失败问题了。
清未沈起凤的《谐铎》载有一件事,有一个进士出身的京官,被任命为陕西省的学政使。临起程时,他想起自己当年入考进士的主考官,当今的尚书大人家是陕西,特地前往辞行,聆听教诲。讲话之间,尚书大人的脸色忽然不大自然。学政使猜想,他必定是有什么托附、怕自己办事不牢靠,不便开口,便马上表示,此行一定谨遵师命,有事尽管说。尚书大人有点难为情地说:“无他,下气通耳”。学政使默念着“夏器通”,告辞上路了。学政使到任以后,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秀才考试,一查名册,果然有个夏器通,是个秀才。考罢评卷,夏器通的卷子竟然“词理纰漏”,才低字劣。但这位学政使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力,尚书大人是著名的翰林出身,他特别提到“夏器通”,必是另有高见,倒可能是自己不能识别真金。如果不取夏器通,尚书大人很能嘲笑自己这次衡文是狗屁不通,更不用想靠他升官了。左思右想,学政使下定决心,把夏器通录取为第一名。可是一张榜,考生们就闹腾起来,有些考生大叫,学政即使瞎了眼,也该用鼻子闻出香臭来!因为夏器通是个有名的劣等生。
后来,学政使回京向尚书大人报功,尚书大人却莫名其妙。学政使讲了那天辞行的经过,尚书大人不由得哈哈大笑。他说,那天肚子不舒服,放了个屁,言之不雅,才说了句“下气通耳”。尚书大人“下气”一通,就能“通”得学政使诚惶诚恐,唯屁是从,并且“通”得“词理纰谬”的夏器通高中榜首。
《册府元龟·选举》及《登科记考》中还记有一件类似的事情。五代时后晋天福三年(946年),崔棁知贡举,正要进入考院的时候,宰相桑维翰匆匆赶来,问了一句:“孔英来了没有?”因为桑维翰向来出语简约,此时也正到了关闭考院大门的时候,更因为崔棁自以为明白了桑维翰此时特地赶来一问,是要自己特别照顾孔英的意思,所以便没有再细问,就进了考院,锁上了大院门。这个孔英,进入考场后,逢人就宣扬,他是孔圣人的嫡传后代,单凭这一点也不会落第。对此,不少考生都捂着嘴笑。他们和孔英是太学的同学,知道孔英的老底,他虽然姓孔,却并非孔圣人的后代;他在太学中也以品行恶劣,知识浅薄而出名,这次准得再次名落孙山。所以,对孔英的自我吹虚报之一笑也就够了。崔棁阅卷的时候,从落卷中把孔英的卷子找了出来,看了又看,确实应该黜落。但他想到桑维翰特地关照过孔英,为了求得桑维翰的欢心,就硬是把孔英定为状元。当崔棁去向桑维翰讨好请功的时候,桑维翰却只是翻着白眼,用手不停地捂自己的嘴。原来桑维翰深知孔英“行丑才薄”,担心崔棁把关不严而误取,才特地去提醒一下。他连连捂自己的嘴,是后悔说话过于简单,以致事与愿违,崔棁一心要拍马讨好,却把马屁拍在了马脚上,只好灰溜溜地告退。
人才选拔的根本根据是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长官意志,不管长官的意志是否正确或有根据,如果放弃人的真实才能的考查,科举考试势必成为儿戏。五代时曾经三知贡举的裴迪有诗说,“宦途最重是文衡、天与愚夫作盛名”。这虽然是斐迪的自夸与自谦,却含有更深一层的道理。对“文”不能认真、准确地“衡”,而曲从其他标准和因素,就只能压制真才实学,而让“愚夫”成就“盛名”,一旦让“愚夫”一个个成就了“盛名”,就决不仅仅是个教育的失败问题了。
今日更新
-
开普勒与占星术
[2019-12-20]
-
诗歌的斯达哈诺夫运动流产
[2019-12-20]
-
“打油诗”误入歧途
[2019-12-20]
-
伽利略并非是一丝不苟的实验家
[2019-12-20]
-
绝命书与永恒
[2019-12-2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