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的遗憾
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西厢记》的故事,象什么张君瑞西厢惊艳、崔莺莺月夜听琴、小红娘敢做敢当,老夫人棒打鸳鸯。最后当然是张生金榜题名,崔张终成眷属,但是在最早演说西厢故事的唐传奇《莺莺传》中,结果却并非如此圆满,张生也不是一个忠实于爱情的形象。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作者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这部传奇前半部分崔张相见相许一段与后来的元杂剧《西厢记》基本一致,但结果却是张生进京后抛弃了莺莺,后来两人各自婚嫁,他们的爱情终于以悲剧告终。
在传奇中,张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段辩解,说莺莺这种容貌绝世的女子是天生尤物,一定会给他人带来不幸。自己忍心离开她是因为自知力量太小,不能够胜过“妖孽”。这种理由我们现在看来简直是荒唐。张生最初追求莺莺时“行忘止、食忘饱”,不可谓不诚,后来竟随随便便把她抛弃了,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已经为人所不齿,他还要把“尤物”、“妖孽”之类的词加在莺莺身上,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卑鄙行为辩护,这充分暴露了他封建士大夫阶级的丑恶本质,至此作者不去遣责他,反而认为他放弃和莺莺之间的不合礼法的爱情是正确的,是“善补过”。作者的这种观点使《莺莺传》这个本来反映了封建社会婚姻不自主,爱情受到扼杀的故事成为宣传封建礼教作品,这构成了作品主题上的遗憾。
在这一主题支配下,《莺莺传》在塑造人物时必然无法遵照人物的本来面目去写,表现最明显的是张生这一形象,张生初见莺莺,作者用一“惊”字表现出他心中的震撼,此后他追求莺莺、得到莺莺都沉浸在一种似梦非梦、又惊又喜的热情中,但进京之后,他却马上板起面孔,毫不留恋地抛开了这一段曾令他痴狂的感情,这中间没有丝毫心理过渡,读后只觉张生前后判若两人,根本不象一个连贯的整体。可以说,在作品后半部分,作者为了达到自己维护封建礼教的目的而牺牲了张生这一形象作为一个整体的真实性,这成为《莺莺传》的又一遗憾。
《莺莺传》之后,董解元有《诸宫调西厢记》,王实甫有元杂剧《西厢记》,他们不约而同抛开了张生负心的情节,而给了崔张爱情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应该体现了后人对《莺莺传》的不满和纠正。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作者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这部传奇前半部分崔张相见相许一段与后来的元杂剧《西厢记》基本一致,但结果却是张生进京后抛弃了莺莺,后来两人各自婚嫁,他们的爱情终于以悲剧告终。
在传奇中,张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段辩解,说莺莺这种容貌绝世的女子是天生尤物,一定会给他人带来不幸。自己忍心离开她是因为自知力量太小,不能够胜过“妖孽”。这种理由我们现在看来简直是荒唐。张生最初追求莺莺时“行忘止、食忘饱”,不可谓不诚,后来竟随随便便把她抛弃了,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已经为人所不齿,他还要把“尤物”、“妖孽”之类的词加在莺莺身上,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卑鄙行为辩护,这充分暴露了他封建士大夫阶级的丑恶本质,至此作者不去遣责他,反而认为他放弃和莺莺之间的不合礼法的爱情是正确的,是“善补过”。作者的这种观点使《莺莺传》这个本来反映了封建社会婚姻不自主,爱情受到扼杀的故事成为宣传封建礼教作品,这构成了作品主题上的遗憾。
在这一主题支配下,《莺莺传》在塑造人物时必然无法遵照人物的本来面目去写,表现最明显的是张生这一形象,张生初见莺莺,作者用一“惊”字表现出他心中的震撼,此后他追求莺莺、得到莺莺都沉浸在一种似梦非梦、又惊又喜的热情中,但进京之后,他却马上板起面孔,毫不留恋地抛开了这一段曾令他痴狂的感情,这中间没有丝毫心理过渡,读后只觉张生前后判若两人,根本不象一个连贯的整体。可以说,在作品后半部分,作者为了达到自己维护封建礼教的目的而牺牲了张生这一形象作为一个整体的真实性,这成为《莺莺传》的又一遗憾。
《莺莺传》之后,董解元有《诸宫调西厢记》,王实甫有元杂剧《西厢记》,他们不约而同抛开了张生负心的情节,而给了崔张爱情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应该体现了后人对《莺莺传》的不满和纠正。
今日更新
-
开普勒与占星术
[2019-12-20]
-
诗歌的斯达哈诺夫运动流产
[2019-12-20]
-
“打油诗”误入歧途
[2019-12-20]
-
伽利略并非是一丝不苟的实验家
[2019-12-20]
-
绝命书与永恒
[2019-12-2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