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一间茅草屋发展成的祠堂建筑群

2024-08-20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保护级别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 址 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公园旁

时 代 清

重要看点 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少陵草堂”碑亭的圆形攒尖顶上仍覆盖茅草,象征早期的杜甫草堂

杜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困顿却忧国忧民,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他在成都浣花溪畔的生活,诗中的茅屋就是今天所说的草堂。当然,唐代的茅屋不可能遗留至今,现存的草堂是经过明清两代修葺增建奠定的规模。

唐乾元二年(759年)的冬天,年近半百的杜甫来到成都浣花溪畔,在一棵老柏树下搭起茅屋,名曰“浣溪草堂”,和妻儿在此寓居,直到永泰元年(765年)才离开。在此期间,他写出了无数诗歌,其中流传至今的就有240多首。杜甫走后,茅屋毁失。五代时期,诗人韦庄找到草堂旧址重立茅屋。此后,经宋、元、明、清历代增修扩建,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纪念性祠堂和古典园林。

草堂大门前的浣花溪千年不绝地流淌,正像诗人的诗篇生命不息。经过写着“草堂”两个大字的照壁进入大门,门内荷池飘香,池边有厅堂三重,最前面是被称为“大廨”的建筑,左右月门各设回廊,诗史堂就在梅花丛中,这是草堂的主厅,建筑古朴端正。堂前两侧的陈列室、回廊与大廨联通,布局别致。经过柴门进入工部祠,右侧不远处是“少陵草堂”碑亭。碑亭的圆形攒尖顶上覆盖着茅草,象征早期的茅屋。在主体建筑的左右,分别建有桥亭廊池,装点着竹林,回环着流水,清新雅致。

 

①杜甫草堂碑亭

 

欣赏着草堂内优美的风景,不禁使人想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当年因茅飞屋漏而联想到天下寒士的杜甫,如果看到自己的茅屋变成如此模样,他又会创作出什么样的诗作来呢?

 

②杜甫草堂旧址门

 

 

③杜甫草堂仪门——柴门

 

 

④杜甫草堂听鹦馆

 

 

 

⑤杜甫草堂装点着竹林,回环着流水,清新雅致

 

与 建 筑 有 关 的 人 物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有“诗圣”之称,其诗被誉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针砭时弊,贴近生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年科举不顺,漫游各地。中年困居长安,目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虽几度为官,却终因乱世弃官,长年漂泊,最后病死在携家流徙的途中。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有很多传诵千古的名篇,如“三吏”“三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