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龙说(杂说一)》原文、赏析和鉴赏

2025-01-08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杂说》四篇,为韩愈论说文中之短小精悍者,《龙说》即其一。初看似乎是偶有所触,便随意写出,不拘一格,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但细一回味,便立刻知道其中仍有严格的法度在。

龙是神话中的动物,古人认为它善于变化,能兴云雨,是鳞虫之长。《龙说》讲的是龙与云的关系,共分六个层次。一、龙呼出的气,形成了天上的云。二、云本身并不像龙那么灵异,可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游荡于茫茫太空,迫近日月,掩蔽它们的光辉,撼动雷电,发生神奇莫测的变化。它可以降水于大地,甚至可以淹没高山和峡谷。云不也是很灵怪的吗? 三、云是由于龙的能力才充满灵异的,至于说到龙的灵异,那就不是云所能赋予它的了。四、但龙如果没有云,也就无法显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东西,实在是不行的啊! 五、真是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东西,正是它自己所造成的云啊。六、《易经·乾卦·文言》说:“云从龙。”既然称之为龙,那么就应该有云跟从着它了。

《龙说》具体描写的,是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的生物。但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把云龙相互依存和变化,写得那样有声有色、入情入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具有这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这一则短短的《龙说》,就可以推及到一个更为广大的领域。韩愈在《醉留东野》诗中,就曾把自己和好友孟郊的关系,比喻为云与龙的关系:“低头拜东野”,“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这是多么契合无间的相知之乐! 然而它的含义还远远不止此。在韩愈的笔下,龙和云不仅互为依存、互生灵异,而且其中龙的一方又为主导,有龙就必然有云与它相从。故此前人又解释说,《龙说》象征的是君臣遇合。君为龙,臣为云,没有君主的奖掖提拔,则臣下的才能无由显现。但君没有臣,又无所凭借,无法成就功业。而君既然为君,也就一定会有臣下为他所用。这似乎更为接近封建社会中的社会现实。清人李光地则说:“此篇取类至深,寄托至广。精而言之,如道义之生气,德行之发为事业文章; 大而言之,如君臣之遇合,朋友之应求,圣人之风之兴起百世: 皆是也。”他把龙云之说扩大到“道”与“气”的哲学范畴,“德”与“文”的文学理论领域,以及君臣遇合、朋友应求、“圣人”风化百世的社会现象等等,涉及到了更为广泛的层面。不讲韩愈写作《龙说》的本意究竟如何,但从这一点看来,《龙说》利用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力,讲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这正是这篇文章立意的高明之处。

作品的语言异常精练简洁。具有如此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命题,反复阐述,仅用了短短百余字,无一字赘语。开头说“龙嘘气成云”,破空而人,直捷爽快地点明了所要阐述的事物的两方面。中间极尽曲折,反复推论,波澜起伏,丝丝入扣,却又并没有多用虚词,文意流转,略无滞碍。末尾引《易》为证,戛然而止,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非凡工力。同时,作者还有余力把形象的描写融汇到论说文字之中。如写龙乘云气遨游茫茫太空,“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每三个字一句,音节整齐,语调铿锵,境界高远,气象宏大,写得活龙活现,使人们觉得这条“神龙”充满了活泼的生气,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转折委曲,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短短百余字竟容纳了六个层次,几乎是一句一转折,一句一顿挫。文章内容是写“龙”与“云”的关系,全篇脉络也就恰似神龙夭矫,在云雾之中回环往复,变化腾挪,“运笔之妙,如转辘轳”(清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变幻奇诡,不可端倪”(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评注》)。

字数:1596 吴鸥
关永礼 主编.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第41-4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