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用眼前景物作比,表现出了汪伦的深情。

2024-04-23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解】
这是一首留别诗。李白在泾县①游桃花潭时,汪伦常酿酒款待他。临走时,又来送行。所以诗人写下此诗。表达了诗人和汪伦的深厚情谊。

【导读入境】
前两句是叙事。说李白乘上船就要出发,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用“忽闻”写出了李白的意外之感,歌声传过来了,但送行者还未见。三、四句抒情,交待地点和送行之人。诗人面对着眼前深湛的桃花潭水,感到汪伦对自己的深情厚意比这“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还要浓厚。诗人用眼前景物作比,表现出了汪伦的深情,“不及”二字使夸张更具模糊性,显示汪伦之情实在无法比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这首诗叙事、抒情结合紧密,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自然而情真,为后人赞赏。
 
 
【全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
 
①乘:坐。
 
②将欲行:刚想离开。
 
③踏歌:古时一种边歌边舞的活动形式,成群结队,唱歌踏脚。
 
④桃花潭:在今安徽省东南部的泾县。
 
⑤不及:比不上。
 
【注释2】
 
(1)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时李白在泾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汪伦:安徽 省泾县农人。《李太白集》宋杨齐贤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 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2)踏歌: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咏方式,数人连手,一边走一边唱,踏地为节拍。
 
(3)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南水东镇附近,深不可测。
 
【注释3】
①天宝十四年(755),诗人从秋浦至泾县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酒款待, 临别时诗人作此诗以留别。该诗前半是叙事,后半是抒情,诗人巧妙地借 用潭水来表现与朋友的深厚情谊,特别是“不及”二字,空灵而有余味,自 然而又情真,深为后人赞赏。
 
②踏歌: 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拍子,是唐代 流行的民间歌舞。
 
【翻译】
 
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乘舟哟将要辞别远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岸上踏地为拍的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碧绿的桃花潭水深若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却比不上汪伦送我的真情!
 
【鉴赏导示】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别离诗。天宝十四年(755) 李白游安徽泾县贾村桃花潭时,遇乡民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深受感动,写下此诗相赠。
 
【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李白坐着船将要启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送行的声音。寻声望去原来是汪伦赶来了,诗人要走并未通知汪伦,汪伦不仅自己赶来,还带来了踏歌的队伍,此情此景着实让人感动。
 
       诗的后两句是此情此景所激发出的情感浪潮的自然倾泻。桃花潭的水很深很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诗人将自己对朋友最深厚的感情,比之于眼前最常见的事物,看似随手拈来却又韵味无穷。
 
【赏析心得】
 
         这首赠别小诗传诵至今,为人激赏,是有其道理的。第一,打破常规,直呼其 姓名,看似径直无味,实则干脆明白,没有转弯抹角,给人留下新鲜而深刻的印象。 因为赠别诗写得好不好,取决于本身诗文的表达艺术水平的高低。第二,采用比物 代替比喻的手法,无形的情谊给人一个客观而生动的衡量。第三,送别时只闻其歌 不见其人。人呼之欲出却未出。这种含蓄的送别方式与直呼姓名的手法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诗人已经上船,轻舟欲发,忽然听到 岸上一群人踏歌而来,由远及近,歌声日渐清晰。他知道,这是泾县新结识的朋友 汪伦,带着桃花潭的村人来送行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感情 本来就丰富的诗人,这时更是情不自禁,激动无比,他一时想不到用什么来形容汪 伦他们的深情厚谊,灵机一动,就地取“材”,就用本地深不可测的桃花潭来比量吧。 潭水“深千尺”,不及送别情。“不及”,其妙无比,潭水千尺,有量;别情无形、 无量。就这“不及”一转换,人们就清楚,汪伦送别李白之情意,比桃花潭千尺水 还要深,自然逼真,说得明白。
 
       被送之人李白,送行人汪伦,皆直呼姓名,打破古代转弯抹角的遮遮掩掩,别 开生面。唐人诗中,还有“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处逢人说项斯”。都因此直呼姓名,写出的诗歌皆脍炙人口。
 
【鉴赏要点】
 
[1]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语言朴实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