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成为千古诗城——评李白《早发白帝城》

2019-02-07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解题】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三月,时李白流放夜郎半途遇赦,从白帝城返舟东下江陵。题一作《白帝下江陵》,一作《下江陵》。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公孙述建,因公孙述自称白帝,故名。江陵:今属湖北。诗中以轻舟瞬息千里之速度衬托遇赦获归时之欢愉心情,诗境流转,回荡有致。千百年来传诵人口。后二句一开一合,“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施补华《岘傭说诗》)
 
【全诗】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读】
 
[1]李白因参加永王幕府,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县北),李白踏上赴流放地之艰苦长途,经长江逆流而上,于乾元二年春到达四川东部的巫山县时,适逢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又掉转船头,顺流而下。因为遇赦免罪,绝处逢生,惊喜交集,所以写的这首七绝调子轻快。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奉节古时又称夔州。李白从巫山县折返,巫山县在白帝城东不远。诗题一作《下江陵》。
 
[2]彩云间:白帝城地势高峻,早晨发舟顺流而下,从舟中仰望,其城如在彩云之间,正是丽日晴空,彩霞灿烂。江陵,即今湖北江陵县。一日还:指朝发夕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引盛弘之《荆州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此诗用此说。
 
[3]“两岸”二句:上引郦道元文章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李白也借鉴这段描写写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过不是表现哀惋,而表现出绝处逢生的欣悦之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表明两岸连山;轻舟已过万重山,表明水流湍急故舟行神速。其实,白帝至江陵六百余里,白帝东下为三峡,古时峡道多礁,航行并不快速,苏轼有诗记其从水路出峡,由白帝城至江陵用了大约近一个月的时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郦道元的艺术夸张,极言水急舟轻。李白取其意,兼写自己当时畅快的心情。
 
这首七绝写从白帝城放舟过三峡下江陵。首句是早晨从白帝城发船,归舟如浮彩云而下,眼前一片光明气象,景中寓情。次句化用《水经注》记载,船行一日千里,“还”字点明东归。三句乃取意《水经注》,轻舟神速,耳目中不断猿声和山影,写出三峡两壁重山峻岭、猿鸣其上的特有景色。末句更是神来之笔,写出轻舟越过万重山进入坦途, 表现了诗人历经艰险重入平川的轻快心情。诗人虽取意于《水经注》,但他把地理记载诗化了,而且字里行间处处流露他解脱枷锁、重获自由的畅快和喜悦。诗的境界灵妙,气势豪迈,神采飞扬。明代大作家王世贞将这首诗和王维的“渭城朝雨”、王之涣的“黄河远上”, 推为盛唐七绝的“压卷之作”。(《唐人万首绝句选》)
 
 
【注 释】
 
①白帝城:东汉公孙过所筑,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其地势高峻,从山下仰望,如在云中。
 
②千里江陵:旧传白帝城至江陵相距一千二百里,这里说“千里”是举其成数。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导读入境】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途中,行至白帝城遇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
 
早晨灿烂的霞光中,诗人匆匆告别高耸入云、彩云缭绕的白帝城,顺江东下。两岸猿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轻快的小船像离弦之箭跃过无数群山,一日之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
 
【赏 析】
 
诗人通过所见所闻,抒写了自己当时的喜悦畅快之情。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感情的呢?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了白帝城彩云缭绕的景象。诗人利用烘云托月法,写了白帝城地势之高,唯此才有江水之落差,为下文写舟行之快蓄势。另外,“彩云间”为早晨景色,那么这灿烂的晨景不正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吧?
 
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中“千里”和“一日”在时空上形成鲜明对比,极写船行之快,可谓“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水经注·三峡》),真是痛快淋漓。而“还”字更见其妙。江陵并非李白故乡,而“还”字用在此处,显得去江陵如归故里般亲切,品味起来不也隐隐透露出诗人遇赦后的喜悦吧?
 
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中的“啼不住”很值得玩味。猿啸三峡,自古有之,千里之遥怎会啼不住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乘车飞驶于林荫路上,因车行太快,蝉声与树影在耳目之间浑然一片。也许这就是“啼不住”的原因吧! 诗人乘船东下,如离弦之箭,心境之畅快可想而知了。
 
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句仍写船行之快,而一“轻”字却别有情味。“轻”完全是诗人心境的折射。如今顺流而下,船因快而轻,更因诗人兴奋愉快之情而轻,说船轻即为“身轻”,是诗人喜悦畅快之情的外现。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全诗四句,无一“快”、“急”之词,却把船写得如“乘奔御风”,无一“畅”、“愉”之语,而诗人的喜悦之情却如迅急之船,一泄千里,好不痛快! 沈公之语确矣。
 
 
【鉴赏】
 
七绝一般应写得从容不迫,悠闲自若,具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自然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是在被赦放回的特定条件下,把握转瞬即逝的流动景物,运用迅疾急遽的语调,仍能表达出舒缓欢畅的心情,就更为难能可贵了。
 
李白暮年因永王李璘事被流放夜郎,途中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获赦,得以东返(时李白家在长江下游),心情的愉悦可想而知。早上,诗人从彩云缭绕、地势高峻的白帝城乘船,顺流而下,穿过三峡,只用了一日的航程,就回还到千里之外的江陵,虽不免有夸张之处,也可谓其疾如飞了。接下去,诗人如果还是用这样的神速来写,譬如说:“两岸风光飞掠去,轻舟已过万重山”,那就肯定会给人一泻无遗、直率乏味的感觉。李白的高明在于第三句腾出闲笔,用两岸不断的猿声作铺垫,将诗势略加羁勒,然后放出末句轻舟已穿过了万重峰峦,这就收到了“走处仍留,急语仍缓”的妙用。试想一下,两岸猿声一直追随着诗人的行舟,直到抵达江陵,还似乎在诗人的耳畔啼鸣,这是何等的舒心惬意。诗情抒写得如此传神,真要让人拍案叫绝。
 
急语仍缓,还可举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第一首作些比较:“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乘船在望湖楼下游览,忽遇阵雨狂风,“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而且“乱入船”,再加“卷地风来”,那气势真是迅疾凶猛,但黑云白雨毕竟延续不了多久,一经吹散,望湖楼下又恢复了波平如镜的原状,湖中倒映出的蓝天是那样清澈深远。两首诗都取得了急语仍缓的艺术效果,只是同中有异。苏轼的诗是写实景,于第四句显出平缓,是急后之缓;李白的诗是写心态,于第三句铺垫呈缓,是急中之缓。可谓运用之妙,各具匠心。
 
从这两首诗,我们是否可以悟出一点诗艺的辩证法。凡作诗总须正反虚实、轻重缓急、远近曲直……随处照顾到,才能臻于相辅相成、意与境谐的美的极诣。“单打一”在诗国往往是行不通的。
 
 
【思考题】
 
1.诗人的喜悦畅快之情是怎样表现的? 可用四五个词简单地加以概 括。
 
2.朗读本诗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节奏?请你反复揣摩,反复吟诵,加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