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早发白帝城》,写尽了诗人获赦东返的轻快喜悦心情!

2022-10-25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解题】
 
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二二。题一作《白帝下江陵》,一作《下江陵》。作于乾元二年(759)春。是时,李白因永王璘案获罪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心情异常兴奋,旋即由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乘舟东返江陵(今属湖北省),写下此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舟行之速映衬诗人获赦东返的轻快喜悦心情。全诗可谓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景和情融合无间,且写得明快流丽,空灵飞动。施补华说:“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岘傭说诗》)该诗是体现此种特色的代表性诗篇。沈德潜誉之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说诗晬语》)。其中“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以猿声山影烘托舟船飘然出峡的迅疾,施补华说:“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岘傭说诗》),信为“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桂馥《札朴》)的神妙之笔。
 
【全诗】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1】
 
①彩云间:一则描绘早晨之云彩,一则形容白帝城地势之高,为下句写水势之急张本。②千里:相传白帝城至江陵共一千二百里,此“千里”乃举其成数。③此句化用《水经注· 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啼不住:一作“啼不尽”。④轻舟已过:一作“须臾过却”。
 
【注释2】
 
1.这首诗大约是乾元二年(759)春,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遇赦,将还江陵时所作。《水经注·江水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翻译1】
 
早晨离开云霞变幻的白帝城,
 
千里远的江陵一天就返回了。
 
白帝山两岸的猿猴一直叫个不停,
 
我乘坐的小船已经过了千万座山。
 
 
【今译2】
 
清晨,我辞别白帝城时,
 
白帝城耸立在朝霞彩云之间,
 
千里之远的江陵
 
一日飞还。
 
只觉得两岸高猿长啸,
 
轻快的小船,
 
已越过
 
万重峰峦。
 
 
【鉴赏】
    流放途中的李白,在白帝城(夔州)遇赦,随即乘船东下江陵。不久前 溯江上三峡,“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心情与舟船一样滞重;此时欢 畅轻快,情见乎辞。
 
    首句初登舟,回望山峻城高,曙色熹微,彩云缭绕,不必是神话中的巫 山那一段朝云;着一彩字,笼罩全诗,迁客心中的愁云为之一扫。重岩叠 嶂、隐天蔽日的三峡,唯高处得沐朝暾,乘兴乘舟,仿佛自彩云间乘风而 下,一篙千里,了无罣碍。
 
   次句紧接着极写舟行如飞,回忆来时舟楫迟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 丝”,今还江陵,预拟千里水程一日可达。后来杜甫久居蜀中,忽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悬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心情近似。
 
     三、四两句,听猿啼,度万山,有声有色,不复是来时“月色何悠悠, 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了。哀猿不哀,水疾船轻,而诗人 飘然若凌空而行,眼见即到江陵,“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胸中块垒 全消,如万重山之已过。
 
      全诗以入云的白帝、遥望的江陵和两岸千里万重山构成空间的寥廓感, 又以一递一声猿鸣不断的空镜头和朝发夕至从容飞度的特写镜头构成时间的 瞬息感,互为作用,无非为了突出诗人重获自由的喜悦。那飞动的气韵不就 来自自由的心的律动么!
 
【赏析】
    提到李白的七绝,人们总会首先想起《早发白帝城》这一名篇。
 
    长江自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向东流,经过著名的三峡(瞿 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岸群山高峻,水流湍急,古时舟船经此常 致覆没,商旅视为畏途。李白这诗说: 早上辞别位居山上、高耸入云 的白帝城,乘舟东下江陵(今湖北江陵市),因为顺流而下,舟行迅捷, 千里之遥,一天便到达了。在聆听山间不断啼啸的猿声中,轻舟很快 穿越了千万重山峰组成的三峡地区。这诗的特点是竭力描写行舟的迅 捷。一日千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评云:“写出瞬息千里, 若有神助。” (《唐诗别裁集》)颇为中肯。通过瞬息千里的感受,表现 了诗人轻快欣喜的心情和开朗的胸襟,表现了李白在众多诗篇中所经 常流露出来的豪放的性格特征。清代桂馥说: “晋王廙自寻阳(今江西 九江)迅风飞帆,暮至都(今南京)。廙倚舫楼长啸,神气俊逸,李诗 即此种风概。” (《札朴》)以比喻很好地揭示了这诗所表现的李白的精 神面貌。
 
    这诗在内容上取材于郦道元《水经注·江水》,郦文节录如下,以 资比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自非亭午(中午)夜分(午夜),不见曦(太阳光)月。……或王 命急宣(朝廷传达紧急公文),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奔马)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 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两相比照,可以看出在写从白帝城到江陵舟行迅捷、写两岸猿声方面, 李白这诗都从《水经注》脱胎而来。可以说,这诗概括了《水经注·江水》 一段的主要内容。但在写法、情调上两者又颇不相同。《注》文写景叙 事,都颇细致,有如工笔画。它着重写三峡环境之险和旅人的不安心 情,故以“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诗则采用短小的绝句形式,寥寥 几笔,重在传神,着重表现诗人的轻快心情,风格情调迥异。所以这 诗不是《注》文单纯的缩写,而是熔铸古文、别开境界的新创造。
 
     关于这诗的写作年代,难以确考。目下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它 作于李白初次出蜀、仗剑东游之际,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的豪迈气概。 一说认为作于李白晚年。安史乱后,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部队,获罪 被流放,行至白帝城一带,遇赦东归,因作这诗,表现了轻快欣喜的 心情。按这诗第二句用“还”字,说明他不是初到江陵。从这一点讲, 第二说似更为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