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023-02-20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解】
    这是一首望月思乡的诗。此诗明白如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首二句 用错觉的比喻,展示了冷月如霜的意境。秋日之夜,素月高悬,太空一片明净,写出了 环境的寂寥,秋冷宵寒,令人难以入眠。后二句,写客居他乡的诗人,凝目望月,在俯仰 俄顷之间,顿生思乡之情。是啊,故土之恋,无人不有,无时不有,而孤独之时,见床前 明月,能不触发思乡怀人之情? “举头”“低头”对举连用,更见俯仰有致,真切地揭示了 诗人内心的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此诗拟定一个特殊的环境,故 意造出一种错觉,由“疑”而“望”,由“望”而“思”,见出内心的变化,尤为自然真切。此 乃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之作,清新朴素,通俗明快,似脱口而出,浑然无迹,达到了“所 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妙境。

【全诗】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床前洒满皎洁的月光,疑心是地上落下的寒霜。抬头望见窗外挂在天上的月亮,低头不禁思念起久别的故乡。
 
 
【注释】①《静夜思》:是李白自制诗题的乐府新辞,效仿南朝民歌体格,故称新乐府。
 
 
【鉴赏1】
 
   潇洒的诗人也有落寞的时候。他年纪轻轻就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到过通衢大都,到过名山大川,也到过一些幽僻荒凉的村庄。走的 地方多了,家乡的影子越来越淡,渐渐竟模糊不清。人生如旅途。行走在 旅途中,劳累了,自然就会记起家中的千般好处、万种温馨。心灵惫顿了, 茫然了,就会寻找慰藉。再长久的漂泊,也许都不会让飘逸的诗人沉寂下 来;辛苦的寻觅,也许都不会让执着热情的诗人感到厌倦。但他总有小憩 的时候,正如喧闹过后会倍感冷清。在客中,一个小小的房间,在夜晚,他 独处的时候,诗人不免有些百无聊赖,不经意间看见在床前方寸之地上有 一片白色,疑心是霜,以为拂晓时分已经来临,举头一看,皓月当空,低头 之际,乡思扑面而来。
 
    前人说诗人因“疑”而“望”,因动而“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但 诗人是否并无他念,我们不得而知。但正因为他说得含蓄,才能触发我们 的心弦。我们还不知道诗人在低头、抬头之间如何顿生乡思,或许是这种 情感长久蕴藏在心中,偶见明月而一触即发。也因为诗人只写感受而叙 述缘由,我们才能把自己的乡思也一并注入其中。所以俞樾也说:“床前 明月光,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则低头而思故乡矣。此以 见月色之感人者深矣。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 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湖楼笔谈》)
 
      《静夜思》是乐府旧曲。在静谧的夜晚,在清辉的笼罩之中,人们的心 底总会不由自主地涌现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感。这些情感行之歌咏,著之 篇什,汇集在古曲《静夜思》中。李白借古题以写旅情乡思,所思所感,率 口而出,佳诗天成,妙手偶得,故其不胫而走,流播闾里,几乎使人们忘记 了它乐府的本来面目。
 
 
【鉴赏2】
 
    这首《静夜思》,在大量抒写乡情的诗篇中,可能是最为 人们熟悉、传诵的一首。它明白晓畅的语言,能为文化程度 最低的人所理解。但这首诗使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能激起 共鸣,不仅因为它字简单,意浅近,易于背诵和流传,还有一 个心理学上、美学上的原因。探讨一下这个心理学、美学的 原因,十分有意义。
 
     首先,这引动乡情的具体环境,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遇 到的普普通通的月夜。月亮,千秋常明,光照万里,柔和清 幽,因而在宁静的月夜里,人们最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 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飞 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映照下的故乡;同时,又跨越时 间,想起曾在故乡的明月下经历过的生活情景,这就产生了 思乡之情。《静夜思》中,当诗人举头望到一轮明月时,一缕 乡思油然而生。这样一个乡思引发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 解,而且许多人也许有过类似的经验,这就形成了《静夜思》 能为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从乡情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设想,诗人是在万 籁俱寂的深夜里,梦醒过来,望见一轮明月,产生了乡思;也 说不定,他刚才做的正是个思乡的梦,醒来后“思故乡”便是 顺理成章的事。但是思乡的内容在诗中却一点也没有写,只 点出“思故乡”三个字。正如沈德潜所评:“旅中情思,虽说明 却不说尽。”正因为诗人把他的乡思没有说出来,才给读诗 的人留下了自由想象的充分余地。不同的人,尽可以用自己 不同的生活经验去补充它,使它具体化。诗在这里只起着提 示和诱发的作用。这样,这首诗也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 因时代、社会和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发生的情感上的隔膜,而 得到广泛的共鸣。
 
再次,从乡情的分量看,《静夜思》中所表达的情绪十分 轻淡,淡到使人几乎觉察不出来。夜深时分,诗人乍一看到月 光,怀疑是霜,此时此刻涌上诗人心头的应是冷清萧瑟之 感。但诗人并不刻意去表现这种心理感受,所以,读者如不经 心也体会不出来。如清人徐增所评说:“因疑则望,因望则思, 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它所抒发的乡情就像诗中那弥漫于 天上地下的月光一样,轻盈似纱,清淡如水。这种感情,以柔 美、温和为特征,它内含的感情冲击力极小,自然不会引起一 般读者的强烈激动。然而,恰恰是这一点,使它与普通人的感 情活动合拍了。《静夜思》所抒写的乡情,是一种显示平凡生 活色彩的感情,这就造成了它引起人们普遍共鸣的客观基 础。当这种共鸣出现的时候,人们并不感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而只是心弦被轻轻弹拨了一下,在一瞬间感受到一种熨贴、 和谐的美感。《静夜思》正是在这几种共同心理活动和美学感 受的基础上,广泛地适应了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需要,因 此,它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而广为流传。
 
 
【评论】 明·胡应麟:“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 (《诗薮》)
 
清·爱新觉罗弘历: “ 《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 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自别,此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唐宋诗醇》)
 
清·沈德潜: “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 (《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清·黄叔灿:“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唐诗笺注》)
 
清·俞樾: “李太白诗 ‘床前明月光’,王昌龄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此两诗体格不伦而意实相准。夫闺中少妇本不知愁,方且凝妆而上翠楼,乃忽见陌头杨柳色,则悔教夫婿觅封侯矣: 此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床前明月光,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则低头而思故乡矣: 以此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 ( 《湖楼笔谈》)
 
近·刘永济: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谓五言绝发源《子夜歌》,别无巧妙,取其天然二十字,如弹丸脱手为妙。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版)
 
【点评】 这是一首借月写旅中思乡之感的五言绝句。客中静夜不寐,忽见床前月光如霜,遂有天寒客久之感。而抬头望见窗外明月高挂,家乡和客中本是一月共照,因之望月顿生思乡之情。诗人善于捕捉住由眼前景物而触发的瞬息之间的“诗心”和灵感,出之以传神之笔,所以能成为古今绝唱。诗言在“举头”、“低头”的俯仰之间顿生乡思,盖以旅人心中早有思乡之念,偶见床前月光一触即发耳。于此可见其乡心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