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解题】
此诗约作于天宝六载(747),时李白已遭赐金还山,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齐鲁(今山东济南、兖州)后,南下金陵(今江苏南京)。凤凰台在今南京城西南隅。相传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称凤凰山。李白登台有感而作此诗。前人多谓此诗章法、风格拟崔颢《黄鹤楼》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方回《瀛奎律髓》)首联既重“凤凰”,又重“凤”、“台”两字,以凤去台空暗写怅然若失之情。颔联怀古,以朝代兴废暗寓对朝廷之隐忧。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景逼真,意境阔大,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尾联暗寓天宝初在朝遭小人谗毁之隐恨,仍有忠君忧国之意,亦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全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唐宋诗醇》卷七),抒发忧国情感,意旨深远。
【全诗】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战国时楚曾置金陵邑,后六朝均于此建国都。凤凰台:《江南通志》载,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于是筑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亦名凤台山。故址在南京市东南。
②吴宫:三国时孙吴在金陵建都时所造的宫室。晋代衣冠:指东晋的豪门贵族。古丘:古坟堆。
③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三峰相连而排,故名三山。陆游《入蜀记》:“三山,自石头(即金陵)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二水:据史正志《二水亭记》载,秦淮河横贯金陵城,西流入长江,而白鹭洲横截其间,水乃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④浮云:喻指奸佞小人,他们在皇帝周围,播弄是非,障蔽贤良,就像挡住太阳的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译文】 古时候,在这凤凰台上有过凤凰偕游,凤凰飞走后,台上空悠悠,只有凤台山下的长江水,仍在兀自奔流。吴宫早已荒芜,丛丛杂花野草掩埋着幽僻的小路; 东晋时那群高贵的衣冠人物,也只不过留下一堆古坟窟。到现在,望中的三座山,还是半截儿露在青天外; 江心的白鹭洲,还是把一江江水从中劈分开。总归有那层层浮云在遮蔽太阳,唉,望不见的帝京长安呵,望了又望,真教人愁肠百结,解不开百结愁肠。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太白诗的名篇。对此作的写作年代,有两种 不同的看法。一说是李白受谗,被斥出长安,登金陵凤凰台而作。另 一种说法,说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而写。应以前说为是。据《旧 唐书》李白传记载: 天宝年间,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召李白, 即令秉笔,顷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 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 诗酒唱和云云。又据此诗所表现的情绪,大约可以判断,它即写于此 时。
全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后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四句是写近镜头,即眼前之景,亦是借描写景象,抒发作者吊古情 怀。
开头两句, 即表现诗人游山玩水的无限感慨。 凤凰台, 在金陵凤 凰山上,传说,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飞集此山,因此筑台,此 山此台即由此得名。诗写当年凤凰曾经来游,而今凤去台空,物是凤 飞,只留下滚滚的长江,徒然暗自流去。字面上虽说的是凤凰,实则 是写诗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三、四两句,紧承开头两句的思绪直 贯下来,用吊古的笔触,抒发作者的忧郁胸襟。三国时吴和东晋皆在 金陵建都,所以诗人感慨地说: 三国时吴都繁华的盛景,已经埋没在 幽深的荒芜路径中; 东晋时居住在金陵的贵族们,也都早就变成一堆 堆的古丘(坟)。显而易见,前四句,诗人是在着意描绘一片凄凉的景 象,烘托一种深沉忧郁的气氛。在这里,诗人究竟表现的是一种什么 感情呢?它与苏轼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所抒发的心境颇为相似。“衣冠”,原指华贵的服装和帽子, 这里代指贵族。
诗的后四句,仍然是借描山绘水,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在结构 上,与前四句相对称。在内容上,与前四句遥相呼应。
五、六两句,是写诗人远眺欣赏大自然的镜头,纯粹是描写作者 对山水胜境的审美感受。“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岸边,三峰并列, 高耸云端。陆游《入蜀记》说: “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 无中耳。”“白鹭洲”,在金陵西面长江中,把江水从中一分为二。因此, 李白才写出“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两句诗。诗人把“三 山”“杳杳有无中”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奇妙景象以及白鹭洲 把长江分成两道并流的壮观,都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犹如一幅优 美的山水画卷,令人赏心悦目、玩味不尽。在这里,似乎作者已经陶 醉在这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其实,并非如此。
最后两句,作者将笔锋陡然一转,紧扣诗题,却抒发起内心的忧 愁来: “浮云”,暗喻邪恶势力。“日”,象征皇帝。“浮云蔽日”,是说 邪恶黑暗势力,包围了皇帝。这句是化用《古诗十九首》中“浮云蔽白 日,游子不顾返”而成。“长安不见使人愁”,既与“浮云蔽日”,诗 人被斥出长安关合,又与诗题遥遥呼应。不难看到,这首诗的主题, 即是抒发诗人被邪恶排斥,志不得伸的愁苦,同时也非常含蓄地表现 诗人对朝中黑暗势力的谴责。
在艺术结构上,全诗丝丝相扣,相互关合,前后遥相呼应,结构 十分严谨。尤其三、四、五、六四句,对仗极其工整。可以说,这首 诗句句皆为名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表现主题而言,作者是采 用画龙点睛笔法,最后才含蓄地点出主题,这就颇有引人入胜和耐人 寻味的艺术效果。所以,古人对此作评价甚高,曾以“绝唱” (《珊瑚 钩诗话》)赞之。
据传,李白很欣赏崔颢的《黄鹤楼》诗。他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凤凰台诗》” (《竹庄诗话》 引《该闻录》语)。此说真伪,尚难论定。李白写诗,“务去陈言,多出 新意”,即使这首诗是拟崔颢《黄鹤楼》而写,也决不是“丑女效颦” 之作,它是独具李白的风格特征的。
【集评】 宋·张表臣:“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 (《珊瑚钩诗话》)
宋·刘克庄:“古人服善,太白过黄鹤楼,有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之句。至金陵,遂为 《凤凰台诗》 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若他人,必次颢韵,或于诗板之傍别着语矣。” ( 《后村诗话》)
宋·刘辰翁:“其开口雄伟,脱落雕饰俱不论,若无后两句,亦不必作出。” (《唐诗品汇》卷八十三引)
元·方回:“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咏凤凰台不过起语两句已尽之矣,下六句乃登台观之景也。三、四怀古人之不见也,五、六、七、八咏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见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金陵建都自吴始,三山、二水、白鹭洲,皆金陵山水名。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蔽日,不见长安为愁焉。” ( 《瀛奎律髓》)
明·王世懋: “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气短。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勍敌。识者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慷慨,差足胜耳。然余意更有不然。无论中二联不能及,即结语亦大有辨。言诗须道兴比赋,如 ‘日暮乡关’,兴而赋也。‘浮云’ ‘蔽日’,比而赋也。以此思之,‘使人愁’ 三字虽同,孰为当乎? ‘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着,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 ‘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浮云’ ‘蔽日’,‘长安不见’,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青莲才情标万载,宁以予言重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如有罪我者,则不敢辞。” (《艺圃撷余》)
清·恒仁: “愚谓此诗虽效崔体,实为青出于蓝。”,“愚谓王维之《敕赐百官樱桃》、岑参之《早朝大明宫》、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不独可为唐律压卷,即在本集此体中,亦无第二首也。” (《月山诗话》)
清·冯舒: “第三联绝唱。”“极拟矣,然气力相敌,非床上安床也。次联定过崔语。” ( 《瀛奎律髓汇评》 引)
清·金人瑞:“看先生前后二解文,直各自顿挫,并不牵合顾盼,此为大家风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二)
清·王夫之:“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借晋明帝语,影出浮云,以悲江左无人,中原沦陷。‘使人愁’三字,总结‘幽径’、‘古丘’之感,与崔颢《黄鹤楼》落句,语同意别。宋人不解此,乃以疵其不及颢作,觌面不识,而强加长短,何有哉?太白诗是通首浑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矣。”(《唐诗评选》)
清·陆贻典:“起二句即崔颢《黄鹤楼》四句意也,太白缩为二句,更觉雄伟。(《瀛奎律髓汇评》)
清·毛奇龄:“崔颢《黄鹤楼》便肆意为之,白于《金陵凤凰台》效之,最劣。”(《唐七律选》)
清·屈复:“三、四熟滑庸俗,全不似青莲笔法。五、六佳句,然音节不合。结亦浅薄。”(《唐诗成法》)
清·沈德潜: “从心所造,偶然相似,必谓摹仿司勋,恐属未然。”(《唐诗别裁》卷十三)
清·弘历:“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旬,因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捶碎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唐宋诗醇》)
清·梅成栋:“通体不叶,而自中宫商。读之如层峦耸翠,迭出不穷。”(《精选七律耐吟集》)
清·徐文弼:“此诗二王氏并相底訾,缘先有《黄鹤楼》诗在其胸中,拘拘字句,比较崔作谓为弗逮。太白因已虚心自服,何用呶呶?惟沈评云:从心所造,偶然相类,必谓摹仿崔作,恐属未然。诚为知言。”(《诗法度针》)
今日更新
-
梦, 精神抗争的诗化——《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2020-02-28]
-
李白诗词《清平调词三首》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乌栖曲》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乌夜啼》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关山月》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