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024-06-09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题解】
 
唐开元十三年(726),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乘舟经由三峡离蜀,此诗即为其顺江出峡经荆门山时所作,诗写江行所见蜀、楚两地不同景观和不同感受。蜀地多山,“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荫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江水》)而入楚以后所见则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景象,使得作者的心境也为之开阔,虽然还免不了淡淡的乡愁。
 
【全诗】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①荆门: 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隔长江与北岸虎牙山相对。战国时为楚国西方门户。楚国: 今湖北省一带古代属楚国。②大荒: 广阔无限的原野。③海楼: 即海市蜃楼。海上因空气密度上下不均,造成光线折射,把远处景物反映在空中,出现奇异的幻境,这就是“海市蜃楼”。这里用它来形容江上云彩的奇幻多姿。④故乡水:长江自四川流向东方,李白是四川人,故把长江水称做“故乡水”。
 
 
【今译】 乘船远渡荆门外,离蜀来作楚国游。
 
    崇山随着原野尽,江入平川缓缓流。
 
    明月飞下犹天镜,彩云集结似海楼。
 
    最喜迢迢故乡水,不辞万里送行舟。
 
 
【鉴赏】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从幼年至青年,很长时间都生活在四川境内的彰明县(今划入江油)。虽说也曾游访过青城、峨眉,足迹到底不出蜀中。他的远游,应从开元十三年诗人廿五岁时算起。这年他沿长江而东下,其动机之一便是游览东南名胜。在《秋下荆门》一诗中他写道:“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渡荆门送别》便是出蜀时的作品之一。从诗中只能看到离别的感受,而并无“送别”之意味。要说有送别,便只如诗的结尾所说,是长江在殷勤送着诗人和他的行舟,如是而已。所以清人沈德潜认为“题中二字可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形同荆州门户,在到达荆门之前,李白应该在四川境内水流湍急的三峡中颠簸了好些天。峡的两岸有如削成,摩天的群山环绕四方,后面不见来程,前面不知去向,就象幽闭在一个峭壁环绕的水乡,纵然没有猿声,也觉凄凉。船到荆门,景观便豁然开朗,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荆楚平野,出峡后的江面顿时开阔,汹涌的激流变成一片浩浩荡荡的大水,真是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甭说诗人,就是一般旅客到此也会胸怀一敞而逸兴遄飞。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却怎么也按捺遮掩不住内心隐隐的激动,其语气是十分兴奋爽朗的。
 
   荆门以外便是春秋战国时楚国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这里是李白景仰的大诗人屈原和灿烂荆楚文化的故乡。荆州首府江陵,及当地故楚章华台、郢城遗址,都是诗人此行应游之地。后来他在《庐山谣》中还自称“我本楚狂人”,可见其初来游楚时应有一种何等陶醉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十字写尽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观察。这从“随…尽入……流”四字体现出来。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意象,而气势开廓;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变得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流动,而山脉本来凝固,“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这两句的壮阔写景,也须放置到诗人多日峡行后一旦豁然开朗的特定情景下玩味,才能对其中涵蓄的说不尽的愉快新鲜感有所领会。
 
    三峡之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崇崖迭嶂,遮天蔽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当然更看不到地平线和水天相接处云霞幻化的奇观。所以紧接是惊喜不置的发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醉心明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此行在巴山蜀水的旅程中,他常常为夜晚不能见月而遗憾。“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一到荆门就容易和明月见面,真有重见故人似的高兴。而“江入大荒流”后,水势平缓,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所谓“上下天光”(范仲淹),尤为可爱。而水天之际的云霞变幻,又使诗人如睹海市蜃楼的奇观。
 
   四句著眼于初到荆门的观感,充满诗人对生活新天地的礼赞和陶醉。对照杜甫《旅夜抒怀》中写同样景观的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同是上对天宇下临江面的景色,杜诗镕铸在两句,而李诗扩散于四句,风格上便有凝重和爽朗的不同。
 
     离开故乡热土,对于李白来说意味着鹏程初展,他自然是喜悦之情占了上风的。但这又并不意味着诗人和故乡割断了感情联系。蜀中是他的父母之邦,哺育他长成的地方。当他羽翼丰满后,她又无私地将这个值得骄傲的儿子奉献给整个大唐。而李白以赤子之心,永怀着对故乡母亲的热爱。他感到即使身已出蜀,故乡的爱仍和这江水一样与他同在,伴送他走到更远的地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满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怜”云云,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集评】 明·胡应麟:“‘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 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骨力过之。” ( 《诗薮·内编》卷四)
 
清·王夫之:“明丽杲如初日。结二语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群,唯此当之。泛滥钻研者,正由思穷于本分耳。” ( 《唐诗评选》卷)
 
清·沈德潜: “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 《唐诗别裁》卷)
 
清·王琦:“丁龙友曰: ‘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 卷)
 
清·翁方纲: “太白云: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少陵云: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此等句皆适与手会,无意相合,固不必谓相为倚傍,亦不容区分优劣也。” ( 《石洲诗话》卷一)
 
近·高步瀛: “语意倜傥,太白本色。” (《唐宋诗举要》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