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9-03-09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解】
 
此诗作于玄宗天宝五载(746),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时李白自二入长安被赐金还山后,在东鲁遁入方外,政治理想的失败使他堕入醉乡,至天宝五载李白在一场大病愈后,离鲁赴越,行前写此诗以告别友人。清人陈沆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恍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诗比兴笺》)。极是。诗中也始终交错着李白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起首四句便以“信难求”否定了仙界一般的帝王政治,而以“或可睹”,引发了对漫游天姥的神往。以后,仙境在美妙的自然景物中再次出现,诗人却再次以“魂悸”“魄动”予以了否定。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对上述矛盾心境的归结、解脱,将李白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给予了最艺术的表现,遂成千古绝唱。
 
【全诗】
 
.[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①。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②。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③。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④。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⑤。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⑥。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⑦。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⑧。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⑨。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⑩。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11)。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12)。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13)。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4)。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15)。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16)。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1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瀛洲:古代神话中的一座仙山,位于东方大海之中。信难求:实在难以寻访。战国时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和后来的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寻找瀛洲等三座仙山,都没有找到。②天姥(mu):山名。《太平寰宇记》卷九六引《后吴录》:“剡县(今浙江嵊县)有天姥山,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明一统志》云:“天姥峰在今台州天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北,与天台相对,其峰孤峭,下临剡县,仰望如在天表。”③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④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陶弘景《真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 ⑤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县。⑥剡溪:河流名,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即曹娥江的上游。⑦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曾来游览天姥山,写有“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两句诗。⑧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而特制的一种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青云梯:形容山路的高峻陡峭,就象上天的梯子一样。⑨天鸡:《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玄中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⑩殷:声音很大。(11)澹澹:水波摇动状。(12)列缺霹雳:列缺,电光。霹雳,雷响。(13)洞天:道家称神仙所居之地为洞天。石扇:石门。訇(hong)然:大声。(14)金银台:传说中神仙居处。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15)云之君:云神。这里泛指乘云霓下降的神仙。(16)悸:惊动。恍:突然领悟。(17)白鹿:相传神仙喜骑白鹿。
 
【译文】 海外来客所谈沦的瀛洲,在烟雾波涛之中实在难以寻求。越人所说的天姥,在忽明忽灭的云霞之中,或许还能亲眼目睹。天姥之高与天相连,又向天边展开,它的气势超越了五岳,遮住了赤城。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它也只能拜倒在它的东南,把身子斜倾。因此我想在梦中畅游吴越,一夜之间飞渡过镜湖的月色。湖月照着我的影子,一直把我送到了剡溪。当年谢灵运的宿处如今还在,那里有清澈荡漾的流水和清厉的猿啼。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登山用的木屐,登上了直上青云的石梯。半山见到了海中的太阳,又听到空中啼鸣的天鸡。千山万壑,万转千回,没有固定的路径,我正在倚石欣赏那迷人的山花的时候,忽然黄昏已经来临。只听得熊在岩上大声咆哮,龙在深渊高声长吟,深林为之战栗,高崖也为之震惊。黑压压的云层啊,好象就要下雨,波光摇动啊,水中升起了烟霭。一阵电闪雷鸣,丘峦随之崩摧,洞府的两扇石门,訇然一声立即打开。青天辽阔无边无际,日月之光照耀着神仙所居的金银台。云霓当作衣裳啊风当作马,云中的神仙啊纷纷而来下。虎鼓着瑟啊鸾运转着车,仙人们啊排列得密密麻麻。我的魂魄忽然一阵悸动,恍然惊起而叹息长嗟。身边只有睡觉时的枕席,失去了刚才的那些烟霞。世间行乐之事也是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向东流去的水。现在我别你而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回还,且把白鹿寄放在青崖之间,不久就要骑了它去访问名山。我怎么能低眉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展颜!
 
【赏析】
 
         “梦游天姥吟”,意谓“梦中游天姥山的一首诗”。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天台县西北。这首《梦游天姥吟》是写了留给朋友作为分别时的纪念的。
 
        这首诗,当作于李白四十四岁至五十五岁之间。李白四十四岁,被排挤出京,先游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再回到居住过的山东,最后又南游。在离山东前,李白作此诗留给在山东的朋友;所以,此诗又有一个题目叫《别东鲁诸公》。
 
         这首诗,写的是李白凭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所幻构的天姥胜境,而又托之于梦游来记述。通过对梦游天姥胜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慕和对权贵的憎恶。以下,将全诗分三段来讲析。
 
         诗的前面八句为第一段,写梦游天姥的缘由。前四句先用瀛洲作陪衬,说明天姥的确实有其山,可以一游。天姥山的实有,是李白梦游天姥的缘由之一。李白曾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不久前曾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无疑,求仙是他复杂思想的一个方面。但历经世故,他已经感到求仙不很实惠,仙境很难找到,还是实有的天姥山倒还可以一游。这说明了李白既信道,但对道也有所怀疑。后四句说天姥山不但高耸连天,而且向天横列开去,又高大又广阔,山势超过了五岳,掩盖了赤城;天台山虽有一万八千丈的高度,对着这座天姥山,也像要拜倒在东南面一样。这是写越人口中所谈的天姥雄姿,它吸引着诗人去游览。这是李白梦游天姥的缘由之二。拔,超过。五岳,古时常说的五座大山。赤城,山名,在现在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当在天姥山的东南面,故说“东南倾”。李白幻构的境界中,认为天台与天姥相比,是显得非常低小的。这四句中,除“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是正面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广阔外,其余三句用的都是衬托的手法。天姥既超过远在中原的五岳,也压倒了近在邻境的赤城和天台。特别是说到“天台一万八千丈”,比起天姥来,还要拜倒在东南边,这就充分地衬托出天姥的高大。总起来说,这第一段的八句中,前四句写了游天姥的可能,后四写了游天姥的需要。
 
        诗的中间三十句为第二段,写梦游天姥的经过,着重描绘了天姥风景的美妙,以及其中洞天仙境的绮丽怪异。先细致地写出了飞向吴越、初登天姥时恍惚迷离的梦境。梦境是:在一个夜晚就象飞一样地穿过了笼罩在镜湖上的月亮,到了剡溪一带,谢灵运留宿过的地方现在还在,那里清水荡漾,时时听到猿猴凄清的啼叫声;我脚穿着谢公屐,亲身登上了又高又陡的山路;似乎在半山腰中就能见到海上刚出的太阳,似乎在半空中能听到天鸡的鸣叫。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空中闻天鸡”十句,写出了飞向吴越的快、游兴像谢公一样足、天姥山的高、以及所见所闻的美妙。接着从“千岩万转路不定”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六句,写入晚后诗人心情的惊惧、天气的变幻,以及对洞天仙境绮丽怪异景象的描绘。“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绕过重重迭迭的山岩,走过弯弯曲曲没有定向的山路,迷恋地赏玩着花,倚在石头上休息休息,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诗的后面七句为第三段,写梦游天姥后的感想:向往自由遨游,不愿事奉权贵。说从古以来一切事情都像向东流去的水一样,一去不返;现在告别了东鲁诸公之后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到青山中去,我要远行时就骑着它去游访名山;哪里能够低头弯腰去伺候有权势的贵人,而使我自己不愉快呢?前面描绘的梦境,实际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所幻构出来的自由美好天地。而现实中的权贵,又使诗人感到可憎。因此,诗人便立刻想到要随时骑上白鹿去“访名山”,也就是再去追求这美好的自由天地。这正是诗人的渴慕自由和鄙视权贵的思想的具体表现。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诗歌第二段中描绘的,可以说全凭想象。诗中夸张、衬托手法的运用,也十分成功。如在第一段中,以瀛洲来衬托天姥的实有,以五岳、赤城、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高大广阔。而“天台一万八千丈”,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诗中有的句子也富有理趣。我国地势是西边高、东边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是从西向东流入大海永不回头的,所以古人常以东流水比喻事件或时光的一去不返。“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便富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一深刻哲理,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王伟民
 
 
【集评】 明·胡应麟:“太白《蜀道难》、《远别离》、《天姥吟》、《尧祠歌》等,元首无尾,变幻错综,窈冥昏默,非其才力学之,立见颠踣。”(《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页)
 
清: 王琦: “范德机云: 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以次诸节,梦之波澜也。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 ‘失向来之烟霞’,梦极而与人接矣。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此。‘枕席’ ‘烟霞’ 二句最有力。结句平衍,亦文势当如此。” ( 《李太白诗集注》)
 
清· 《唐宋诗醇》: “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 ‘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时,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 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 ‘无首无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特谓非其才力,学之立见颠踣,则诚然耳。”
 
清·沈德潜:“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醒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清·方东树:“陪起令人迷。‘我欲’以下正叙梦,愈唱愈高,愈出愈奇。‘失向’句收住。‘世间’二句入作意,因梦游推开,见世事皆成虚幻也,不如此则作诗之旨无归宿。留别意只末后一点,韩《记梦》之本。”(《昭昧詹言》)
 
今·施蛰存:“《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实质是描写宫廷。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