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日出入行》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题解】
这首诗的特色,其次还表现在艺术处理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具体表现在: 第一、诗之取材,忽而神话故事(六龙驭日,羲和汩波),忽而历史传说 (鲁阳挥戈),忽而自然现象(春风秋日、草谢木落),时空也极度变化(东方、西海、地底、天上、春秋、终古),似运宇宙古今于股掌之上。第二、句式多变。诗中或问或答,如“六龙所舍安在哉”?“羲和,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这些都显用屈原《天问》 笔法,全诗因之而动荡起伏。同时,诗采用杂言句式,自二字至九字不等,参差错落,奔腾而下。第三、全诗押韵多变,而又层次清晰。诗凡三换韵,一起六句,作者从天象神话说起,然后与人相对照,说明人非元气(原始浑沌之气,实生万物),故不可能与日月相同。接下四句换韵,表达作者顺应自然的思想,是全诗的关键。最后入句再换韵,以对羲和沉没西海不出、鲁阳公与韩交战,战酣日昏、遂挥戈退日三舍的神话与传说的否定, 说明日月自在运行, 不可阻挡, 而人则应该顺应自然, 浩然与溟㳯(即自然之气) 融为一体。综观全诗,起势宽远浩荡,中间多用问答以成翻腾之势,结尾则点清题旨,曲终奏雅。一篇论辩性极强的诗,能融说理、叙事、抒情于一体,写得如此不平庸不枯燥,实为不易。
这首诗的特色,其次还表现在艺术处理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具体表现在: 第一、诗之取材,忽而神话故事(六龙驭日,羲和汩波),忽而历史传说 (鲁阳挥戈),忽而自然现象(春风秋日、草谢木落),时空也极度变化(东方、西海、地底、天上、春秋、终古),似运宇宙古今于股掌之上。第二、句式多变。诗中或问或答,如“六龙所舍安在哉”?“羲和,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这些都显用屈原《天问》 笔法,全诗因之而动荡起伏。同时,诗采用杂言句式,自二字至九字不等,参差错落,奔腾而下。第三、全诗押韵多变,而又层次清晰。诗凡三换韵,一起六句,作者从天象神话说起,然后与人相对照,说明人非元气(原始浑沌之气,实生万物),故不可能与日月相同。接下四句换韵,表达作者顺应自然的思想,是全诗的关键。最后入句再换韵,以对羲和沉没西海不出、鲁阳公与韩交战,战酣日昏、遂挥戈退日三舍的神话与传说的否定, 说明日月自在运行, 不可阻挡, 而人则应该顺应自然, 浩然与溟㳯(即自然之气) 融为一体。综观全诗,起势宽远浩荡,中间多用问答以成翻腾之势,结尾则点清题旨,曲终奏雅。一篇论辩性极强的诗,能融说理、叙事、抒情于一体,写得如此不平庸不枯燥,实为不易。
【全诗】
《日出入行》
.[唐].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注释和翻译】
点击进入
点击进入
【赏析1】
李白的 《日出入行》 这首诗,由日月运行、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思及人的生命的不断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待自然与人的生命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宇宙观,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篇。
这首诗的特色,首先表现在立意上。《日出入》原是汉乐府郊庙祀歌中的一篇,它慨叹太阳出入无穷而人命独短,愿乘六龙,仙而升天,表现的是面对宇宙万物的无始无终和人生的短暂瞬逝而产生的消极、悲观的情绪。李白的 《日出入行》 却一反汉乐府中 《日出入》原诗的本意,作者认为,“万物兴歇皆自然,”承认“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徘徊”,但认为这都是自然的规律,对此,人应该顺应它,“浩然与溟涬同科,”而不能“逆道违天”,违背自然规律,反映出李白此诗用乐府旧题而不袭其意,在立意上摆脱旧套,新异超卓的特点。
李白这首诗的上述特点的形成,是与其创作意图有关的。前人认为,李白此诗并非凭空说理,而是有感于现实而发。《唐宋诗醇》 认为此诗“似为求仙者发”,沈德潜 《唐诗别裁》 说得更为肯定:“言鲁阳挥戈之矫诬,不如委顺造化之自然也,总见学仙之谬”。这种意见,是较为普遍而为人接受的。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李白自身是道家思想浓厚,而且一直未放弃过求仙的,他自己说:“八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样,一篇《日出入行》 不啻否定了他自己数十年的仙游生活。从现象上来看,这确实是矛盾的,但我们如果透过表象,从本质上来分析一下,又可以看到这其实并不矛盾。固然,李白是一个道教徒,但他的求仙学道是为了什么?在前期,他主要把它作为一种仕进工具。适应着盛唐时代道教盛行的特定时代条件,以求仙达到从政的目的。后来,他失败了,好象一心寻仙访道了,但这其实更多是出于“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的无奈与激愤,而以飘然尘外,自作解慰。我们看到,在作为一个道教徒的同时,他也曾明白地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甚至当求仙与百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他就明确地表示反对求仙了 (参见 《古风》 其三)。可见求仙学道之在李白,并非体用相兼,而是偏于用的。正因为这样,所以作为道教徒的李白,却不妨在诗中表示对求仙的否定,况且这种求仙违反了天地运行、万物荣衰、人类生息的自然规律,而坚持自然,才真正是道家老庄思想的真义。
【赏析2】
此诗在《乐府诗集》属 《相和歌辞·相和曲》。然自内容而言,与前陆机之《日出东南隅行》及萧㧑之《日出行》殊不类。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本诗是拟汉郊祀歌《日出入》,而“反其意”,是为得之。
全诗凡三换韵,自成三个段落。
在首段,诗人以囊括大块的宇宙意识,描绘了日出日落,终古不息的天象。在描写中,连设两个问句,对六龙载日的传说和时人追求长生永寿的妄想,提出质疑。古人对日出东方,西沉入海,周而复始的天象,有过种种解释。《淮南子·天文训》云: “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 “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此之谓日出日落由神主宰。《庄子》则认为, 日月运行,乃自然之道:“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 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庄子·知北游》)这种天地自运,万物自化思想,否定了自然界之外还有任何超自然的神力存在。此诗云:天将明的时候,太阳升起于东海,好象从地府钻出来上升于天,而后历天而行西沉入海。如此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古人所谓六龙驾日车的传说,不过是妄语而已,哪里有什么六龙停留的地方!夫日出而始, 日入而终,昼夜循环,万古不息。人并非化育万物的天地一元之气,怎么能和太阳同寿,同升共落,生生运转,以至无期呢?这显然是受了《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段由天体运行而及自然界的四时变化。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是互文。此段意谓:花草树木,每当春风吹来,就会生长,就会繁荣;每逢秋天降临,就会凋落,就会枯萎。它们自生自衰,既无须因新生而感谢春天,也不因衰落而怨恨秋天。这是因为时序的推迁,草木的荣歇,非由某些超自然的神力主宰,它们与日出日落一样,皆乃自然之道。 这就是“万物兴歇皆自然”的道理。这个道理是本段的核心句,亦是全诗的立意所在,有承上启下之艺术功效。
最后一段,是对两个“逆道违天,矫诬实多”神话传说的诘难。羲和御日,已见上文。鲁阳挥戈,见《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与韩构战酣,日暮,援戈而㧑之,日为之反三舍。”诗人以近乎嘲弄的口吻诘问道:羲和呀羲和,你不是驾驭六龙,载着太阳行驶于天空中的神吗?却为何沉没到浩瀚无涯的大海里呢?楚国的鲁阳公,你又有多大的本领,举戈一挥,竟叫太阳停止运行呢?日月运行,四季轮转,草木荣枯,既然皆出于自然之道,那么,只有顺应自然,才合乎天道。象鲁阳公那样的传说,岂不是违背天道,妄言而不足以取信吗?因此,李白充满激情地高唱道:“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大块,指天地宇宙。溟涬,即天地一元之气。他要拥抱宇宙,与天地一元之气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他要从精神上打通人与宇宙有限与无限的分界,与自然化一。这种思想,实际也是来自《庄子》。李白深受老庄影响,此诗盖可见一斑。
这首诗不仅在乐府诗中,即在李白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乐府诗“一涉议论,便是鬼道。”然而, 《日出入行》恰是以议论为主的诗,论辩味道甚足,所议论者又是有关天道自然的哲理。这样的诗,最容易写得抽象、呆板,象道学文章,堕入“鬼道”。然而此诗,把议论穿插在日月运行、草木春秋的自然现象和羲和御日、鲁阳挥戈神话传说的叙述描写中,这就使全诗从根本上摆脱了抽象、呆板等通病的困扰,而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今日更新
-
梦, 精神抗争的诗化——《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2020-02-28]
-
李白诗词《清平调词三首》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乌栖曲》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乌夜啼》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关山月》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