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远别离》原文、鉴赏和解读

2022-12-12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①之南,潇湘②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③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④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⑤联绵皆相似,重瞳⑥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⑦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诗用古乐府旧题,通过对舜与他两个妃子死别之苦的描写,抒发了沉重的现实感慨,所谓“托吊古以致讽焉”(沈德潜语)。
        开篇六句,点明事件,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气氛。据传说,娥皇、女英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在这里,诗人以“远别离”发端,将本事予以高度概括,而后大笔一挥:“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这是生死之别永无见期之苦,这是深如海水无有底止之苦。“谁人不言”,以诘问语气出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
        “日惨惨”五句以似连似断的隐约笔法,借日惨云冥、猩啼鬼啸、雷声震怒的景象,既实写洞庭、潇湘一带阴惨的氛围,又隐指现实社会的昏暗、政治气候的恶劣。“我纵言之将何补?”一语破的,发人深思。天宝末年,玄宗迷恋声色,荒废朝政,加以群小弄权,国势岌岌可危。当此之际,且不说诗人无由进言,即令进言又有何补呢?皇帝能鉴察他的一片忠心吗?会不会发雷霆之怒呢?这些话诗人不明说,而是借“皇穹”、“雷怒”予以象征,“盖诗家变幻至此,若一说煞,反无归著处也。惟其极尽迷离,乃即其归著处”(翁方纲语)。
        “尧舜当之亦禅禹”,以突兀之势,跳到人们面前,初看几令人不知其所云。细绎其意,可以看出,它既是对上文的紧承,又是对下文的开启。“当之”的“之”,似隐指安史乱中玄宗不得已而让位于肃宗一事。当时,“君失臣”、“权归臣”的现象极为突出,诗人意思在说:在那“龙为鱼”、“鼠变虎”的情况下,迫于压力,即使尧对舜、舜对禹也不得不禅让出权位。传说中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总被蒙上一层圣洁的色彩,以今度古,则古事亦有可疑。“或云”二句,引用古书说法,拈出尧被舜幽囚、舜野死蛮荒二事,回应“君失臣”、“权归臣”二句,进一步突出了历史上权位之争的残酷;而“九疑”二句,则借舜死后留下的一座无人知晓其确切地点的“孤坟”,极力渲染失权者结局的凄凉。
        以上所写看似题外之话,实际上都与“远别离”有着或暗或明的联系。舜凄凉地死去了,娥皇与女英二位帝子哭泣于绿云般的翠竹之间,而哭泣之声“随风波兮去无还”,这是何等的悲凉!由“泣”到“恸哭”,再到“远望”,而远望的结果竟是“见苍梧之深山”,连丈夫的“孤坟”也不知其所在,自然要泪下如雨了。相传二妃将沉湘水,望苍梧而泣,泪洒竹上,竹尽生斑如泪痕,因称湘妃竹。“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两句,即由此生发。苍梧山本不会崩毁,湘江水也不会断绝,这里却说山崩水绝之日,二妃洒在竹上的斑斑泪痕才会消灭,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人物悲恨的永久性。结句之“泪”乃由上面的“泣”、“恸哭”形成,又与开篇之“苦”关合,从而愈发突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范梈《李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