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北风行》原文、鉴赏和解读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为乐府古题,多写北风雨雪、行人不归之事。李白此诗也采用了这类题材,但思想意义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较大提高。
诗的前六句极写北地的苦寒。作者先从北地所无着眼,描绘出一幅神奇怪诞的画图:极北之地,一片黑暗,只有当烛龙睁开眼时,从它眼中发出的光耀才形成这里的白天(神话出《淮南子》)。由此可见,这里没有日月之光;既无日月之光,则其寒冷的程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写此地所有,拈出了北风和雪花。“号怒”写风之声,“天上来”写风之势,而“大如席”则以夸张之词,力状雪花之大。试想,以如此狂怒之风,吹动如此巨大的雪花,该是一种什么景象?又该有多么寒冷?“片片吹落轩辕台”,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这里,作者通过一无一有,相互对照,又相辅相成,将北地之寒突出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八、九字长句的使用,又造成了一种势不可当的威猛气势,令人读来,惊心动魄。
“幽州思妇”四句,转写北地的人物情思。“幽州”、“十二月”,点明具体地点和时令,与上文的严寒气氛紧相衔接;而“停”、“罢”、“摧”、“望”四个连续性的动作,则深刻地揭示了这严寒给思妇带来的内心变化:此地苦寒,比这更偏北的长城更苦寒,此时此际,她哪还有心歌笑呢?她怎能不为置身于塞外风雪之中的丈夫感到悲哀呢?悲哀之余,转生追忆:“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提剑救边”,见出丈夫出征时的豪勇、矫健,遥启下文为国捐躯一事;“金鞞靫”(箭袋)则是挂于房内、引起思妇由追忆转生伤感的触发物。她由箭袋自然联想到袋内之箭,而那箭上已布满了蛛网和尘埃,显见丈夫离家已经很久了。亲人离别本是令人伤感之事,何况离别已如此之久;何况在离别已久的情况下看到了丈夫的遗物,而且上面已蛛网尘结,全不是旧日模样;更何况遗物空在,而“人今战死不复回”了。睹物思人,她怎能不感到万般凄凉呢?“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故作绝决之语,愈发见出思妇内心悲之已甚,伤之已绝,哀之已极;此悲、此伤、此哀在那风号怒、雪飘飘的冰冷世界中化为一“恨”,在思妇看来,即令捧土可塞住汹涌澎湃的黄河,此“恨”也是永难消释的。末句点出“北风雨雪”,关合题目,回应篇首;以“恨难裁”作结,遥承篇中“良可哀”一语,突出浓郁的悲剧气氛,从而使得全篇悲恨之情与苦寒之境紧密融合,阔大的气势与沉重的描写互为表里,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为乐府古题,多写北风雨雪、行人不归之事。李白此诗也采用了这类题材,但思想意义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较大提高。
诗的前六句极写北地的苦寒。作者先从北地所无着眼,描绘出一幅神奇怪诞的画图:极北之地,一片黑暗,只有当烛龙睁开眼时,从它眼中发出的光耀才形成这里的白天(神话出《淮南子》)。由此可见,这里没有日月之光;既无日月之光,则其寒冷的程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写此地所有,拈出了北风和雪花。“号怒”写风之声,“天上来”写风之势,而“大如席”则以夸张之词,力状雪花之大。试想,以如此狂怒之风,吹动如此巨大的雪花,该是一种什么景象?又该有多么寒冷?“片片吹落轩辕台”,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这里,作者通过一无一有,相互对照,又相辅相成,将北地之寒突出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八、九字长句的使用,又造成了一种势不可当的威猛气势,令人读来,惊心动魄。
“幽州思妇”四句,转写北地的人物情思。“幽州”、“十二月”,点明具体地点和时令,与上文的严寒气氛紧相衔接;而“停”、“罢”、“摧”、“望”四个连续性的动作,则深刻地揭示了这严寒给思妇带来的内心变化:此地苦寒,比这更偏北的长城更苦寒,此时此际,她哪还有心歌笑呢?她怎能不为置身于塞外风雪之中的丈夫感到悲哀呢?悲哀之余,转生追忆:“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提剑救边”,见出丈夫出征时的豪勇、矫健,遥启下文为国捐躯一事;“金鞞靫”(箭袋)则是挂于房内、引起思妇由追忆转生伤感的触发物。她由箭袋自然联想到袋内之箭,而那箭上已布满了蛛网和尘埃,显见丈夫离家已经很久了。亲人离别本是令人伤感之事,何况离别已如此之久;何况在离别已久的情况下看到了丈夫的遗物,而且上面已蛛网尘结,全不是旧日模样;更何况遗物空在,而“人今战死不复回”了。睹物思人,她怎能不感到万般凄凉呢?“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故作绝决之语,愈发见出思妇内心悲之已甚,伤之已绝,哀之已极;此悲、此伤、此哀在那风号怒、雪飘飘的冰冷世界中化为一“恨”,在思妇看来,即令捧土可塞住汹涌澎湃的黄河,此“恨”也是永难消释的。末句点出“北风雨雪”,关合题目,回应篇首;以“恨难裁”作结,遥承篇中“良可哀”一语,突出浓郁的悲剧气氛,从而使得全篇悲恨之情与苦寒之境紧密融合,阔大的气势与沉重的描写互为表里,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今日更新
-
梦, 精神抗争的诗化——《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2020-02-28]
-
李白诗词《清平调词三首》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乌栖曲》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乌夜啼》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关山月》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