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
【鉴赏】 孟子从历史上反面君王的典型桀纣说起,分析了其失天下的根本原因:不得民心。又从正面剖析了得天下、得民心的正确做法:得天下的方法,在于获得百姓支持;获得百姓支持的方法,在于获得民心;获得民心的方法,在于给予和聚积百姓想要的,去掉百姓所厌恶的。孟子从正反两面说明了得民心的重要性,体现了他强烈的民本思想。那怎样才能让百姓满意呢?在孟子看来,让百姓满意莫过于推行仁政。他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因为仁,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是如此。天子不仁则失天下,诸侯不仁则失国家,卿大夫不仁则失宗庙,士人和老百姓不仁则掉脑袋。”仁不仅是天下国家存在的基础,也是老百姓保命的关键。
历史反复证明着得失民心与得失天下的关系。战国末期,百姓希望结束战争,走向统一,于是秦朝顺势而立。但秦的暴政又使其失去民心,早早地结束了千秋王朝梦。元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击败宋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帝国,但因不得民心,不到百年便走向土崩瓦解。清朝同元朝一样,也是一个非汉族建立的政权,而且明末清初还有许多志士仁人反清复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抗,但是清初的统治者奖励垦荒,减免捐税,带给百姓和平与安宁,颇得民心,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少的繁荣。
民心的得失问题,历来被不少人重视。《左传》强调民心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孟子高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思想。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舟因水而存,也因水而亡。唐初唐太宗与魏徵以此为鉴,才有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纵观历史,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都强调治理国家要高度关注广大老百姓的真实诉求,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018-11-24]
-
身不行道
[2018-11-24]
-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018-11-24]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018-11-24]
-
人不可以无耻
[201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