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2018-11-24 可可诗词网-名言 https://www.kekeshici.com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鉴赏】 “孝”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国家,有国才有家,有家乃成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存在的,千百年来,中国社会极其重视血亲关系,而血亲关系以父母子女为最亲最重要,孝则是维系这一关系的道德准则。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中国式的幸福家庭也是相似的,都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百善孝为先”,可见中国传统对孝的重视。很多朝代都讲究以孝治国,许多皇帝以孝为号。选官制度中也有举孝廉的制度,即推举孝顺廉洁之人为官。中国民间流传有二十四孝的故事:老莱子彩衣娱亲、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这些孝子的故事为历代所传颂。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儒家讲“仁”,而孝悌则是仁之根本。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又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亲,事之本也。”(《离娄上》)侍养双亲是“仁”的实质,是侍养的根本。儒家的仁、义都是围绕着孝悌两者进行的,可见孝之于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孟子以曾子的故事来阐释侍亲的准则:曾子奉养父亲曾皙,每餐必有酒肉,撤席之前必会询问父亲,剩下的食物给谁,若父亲问是否有余,一定回答有。曾皙去世之后,曾子之子曾元奉养曾子则不若曾子奉养曾皙,虽每餐亦必有肉,但撤席之前不询问剩余食物给谁,如果问是否有余,也回答没有。曾子在奉养其父时,不仅仅是物质上、身体上的奉养,也包括精神上的奉养,使父亲精神愉悦;而曾元则仅仅是物质上对其父进行奉养,所以孟子曰:“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孝如此,那么不孝又如何?孟子讲不孝分为五种:四体不勤,不顾赡养父母;沉溺下棋,喜好饮酒,不顾赡养父母;贪恋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顾赡养父母;放纵声色的享受而使父母受辱;好勇斗狠而危及父母。此五种者,孟子认为不孝。孟子曾感叹:“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万章上》)舜为一代先贤、圣王,拥有天下,万民爱戴,百官归顺,可以说是权力、财富、尊贵一样不缺,即使如此,他对父母仍孝敬如常,因此被视为孝的最高典范。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父母子女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孝顺父母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的不断涌入,中国的孝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中,子女对于父母更多的是一种心安理得的索取,而不是基于感恩与回报的给予。“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号正可反映这种心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生活常态,不是儿女奉养父母,反而是父母侍养儿女。“啃老族”在这个社会中早已不是新鲜名词,而已经成为一类普遍存在的人群。虽然我们反对愚孝,但对诸如孝顺父母这样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但不能丢弃,反而应将其传承与发扬。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