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诗十二首》
《咏菊诗十二首》其一:忆菊(蘅芜君宝钗)
其一:忆菊(蘅芜君宝钗)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2)。
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3)。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4)。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5)。
【注释】
(1) 咏菊诗十二首:湘云后来向诗社报到,一口气和了二首,兴犹未尽,又提出“明日先罚我个东道儿,就让我先邀一社”,得到大家热烈赞同。当晚湘云睡在宝钗处,两人讨论决定了诗会的一切事宜,宝钗全力支助她。于是由湘云做东道主,在姑娘们的生命史上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一次咏菊诗会,在大观园藕香榭举行了,以贾母等应邀出席的盛大蟹宴揭开序幕。
(2) “怅望”二句:怅望,怅然相对的意思。西风,秋风。抱闷思,心中默默地思念。抱,存在心里。陶渊明《停云》诗:“愿言不获,抱恨如何!”闷,不出声。思,思念,怀念。蓼(liǎo),水蓼,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开花,花淡红色(也有淡绿色),全草中医入药。苇,芦苇,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开花,花白色。秋天的蓼花、苇花,象征思念。芦苇,古称蒹葭(jiān jiā),象征思念,成语“蒹葭之思”(简作“葭思”),语出《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 “空篱”二句:秋无迹,指没有菊花的踪迹。秋,代指菊花(菊花也称秋菊)。梦有知,意谓在梦中见到菊。
(4) “念念”二句:念念,思念连连。归雁远,“雁足传书”的意思,典出《汉书·苏武传》。汉代苏武出使匈奴,久不回,匈奴王单于推说苏武已死。汉昭帝即位后又派使者前往匈奴,使者对单于说:我皇在林中射得一雁,雁足系有书信,乃苏武所寄,言其在北海沼泽中。单于非常吃惊,只好承认“武等实在”。后以“雁足”为书信或传送书信人的代称。寥寥,孤单寂寞。晚砧,傍晚的砧声(捣衣声)。砧声有表达思念之意。李白《子夜吴歌》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表现长安妇女对守卫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全句表达对菊花的思念。痴,痴情,形容对菊花思念之深切。
(5) “谁怜”二句:黄花,即菊花。李清照《醉花阴》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为思念丈夫而瘦。这里指为思念菊花而瘦。慰语,安慰的话。重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时菊花盛开,古代有赏菊习俗,故说重阳节和菊花相会“有期”。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长空中雁过匆匆,西风里我怅然若失、思念沉重!正是蓼花红、芦花白催人断肠时,我来到往昔之地:竹篱已倾、旧园空空,哪有你的影踪?我徘徊又徘徊,只有期待冷月清霜有知,助我在梦中和你相会。不见你的影踪,思念愈来愈沉重!远去的归雁啊,请将我的深切思念捎给她吧:今夜我又要在那传达思念之情的砧声中,孤独寂寞地坐等至三更、至天明,又增添了忧心忡忡。唉,有谁会怜惜我为思念你而变得这般消瘦?人们只会安慰:待等来年重阳佳节可相逢。
其二:访菊(怡红公子宝玉)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1)。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2)?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3)。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4)。
其三:种菊(怡红公子宝玉)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5)。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6)。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迳绝尘埃(7)。
【注释】
(1) “闲趁”二句:闲趁,即趁闲。试一游,尝试出外游玩一次(访菊)。药盏,药杯,当指“保健茶”,如用药食同源的花草植物泡的茶。淹(yān)留,通“奄留”,停留,久留。屈原《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2) “霜前”二句:霜前月下,虚指,仅为与“槛外篱边”对仗而选用的词组。槛外,栏杆外,门槛外(庭院中)。何处秋,什么地方移来的菊。秋,代指菊。
(3) “蜡屐”二句:蜡屐(jī),涂蜡木底有齿的鞋子,可防湿潮。得得,也写作“特特”,唐俗语“特地”的意思。尤袤《全唐诗话》卷六,称和尚贯休入蜀,以诗投王建曰:“河北河南处处灾,惟闻全蜀少尘埃。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情得得,即得得情,指特地跑来访菊的情,含兴奋、高兴之意。冷吟,在清冷的秋天里吟咏。兴悠悠,兴致长久。
(4) “黄花”二句:若解,如果懂得。怜,爱惜。诗客,访菊人(宝玉自指)。休负,不要辜负。挂杖头,把钱挂在杖头,称“杖头钱”,用来买酒。《晋书·阮修传》:“(修)尝步行,百钱挂杖头,至酒肆,便独酣畅。”这里代指美酒。
(5) “昨夜”二句:不期,没有料到。犹喜,同样喜欢(“经雨活”喜欢,“带霜开”喜欢)。犹,如,同。“昨夜”、“今朝”非确指,先后的意思。
(6) “冷吟”二句:秋色,喻指菊花。诗千首,不是确数,极言诗多。酹(lèi),以酒浇地,表示祭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里祭花神。寒香酒,浸润着秋菊香味的酒。
(7) “好知”句:好知,深知道。井迳,农野小路。绝尘埃,隔绝尘埃(世俗世界),犹言菊花品格超凡脱俗。
【译文】
九月霜晴天,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趁着闲情尝试到外面去访菊游玩,且将酒杯药杯丢一旁,不要沉湎留连。外面真乃一派金灿灿景象:这边的菊花是谁家栽种的呀?那边栏杆外、竹篱旁的菊花,又是从何处移来的呀?我这个穿了涂蜡防湿木鞋、远道而来的访菊客人,今天特别兴奋、快乐,因为在清冷的秋天里,我对美好的秋光秋景吟咏不完,诗兴难以止休。菊花若是懂得爱惜诗人的这番情意,就请不要辜负了我今天特地为访菊而沽的美酒!
习惯了居室布置、庭园栽培由丫鬟们去做;前段日子我拿起锄头到园圃亲手将菊花秧苗移来,在竹篱旁、庭阶前处处栽植。没想到当天夜里下了场好雨,移植的菊花秧苗活了,同样可喜的是现在菊花斗着寒霜,已经开得俊秀。这使我雅兴勃发,菊花诗能吟咏出千首;又激起我豪情喝得半醉,也向菊花仙子祭献上一杯浸润着菊花香味的美酒。我要用清泉浇灌、净土培壅,对菊花殷勤爱惜护守,我深知这菊花的领地隔绝了人世名利场,高洁而无浊臭!
其四:对菊(枕霞旧友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1)。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2)!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3)。
其五:供菊(4)(枕霞旧友湘云)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5)。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6)。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7)。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8)。
【注释】
(1) “萧疏”二句:萧疏,稀稀落落。科头,不戴帽子。《史记·张仪列传》称张仪“虎贲之士”,“科头”跳跃入敌。裴骃集解:“科头,谓不著兜鍪入敌。”兜鍪(móu),古代战士的头盔。这里“科头坐”含豁达不拘意。抱膝,两手抱膝而坐,形容慷慨、从容的神态。刘琨《扶风歌》:“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
(2) “数去”二句:更无,再也没有。君,你(尊称),指菊花。傲世,傲视当世,多指清高之人目无权贵,不屑出仕。菊花于秋季临霜开放,其时大多数花已凋谢,被古人认为清高傲世的象征。知音,知心朋友。《列子·汤问》: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的心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继续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后用此典故称懂得自己心意的人为“知音”。
(3) “秋光”二句:秋光,秋天有菊花的美好时光。荏苒(rěn rǎn),(时间)渐渐过去。原宜,本来应该。惜寸阴,爱惜每一寸光阴。《晋书·陶侃传》:“(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4) 供菊:供奉菊花(把菊花插在瓶内,郑重地放置在适当地方)。供,供奉,有虔诚、敬仰的意思。
(5) “弹琴”二句:喜堪俦,可喜你(供奉的菊花)能做我的知心朋友。俦(chóu),同辈人,朋友。这里作动词“作伴”。几案,茶几、书桌。幽,清幽、雅致。
(6) “隔座”二句:隔座,与供奉的菊花对面而坐。香分,即分香,指供奉的菊花在枯死前将余香留给人。陆机《吊魏武帝文序》引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诸舍中,谓众妾。后以“分香”比喻人死前对心爱的人的依恋之情。这里将供奉的菊花拟人化。三径露,喻指带露菊花。三径,归隐后所住的田园。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亦可作一般田园解,这里指园圃、庭园。抛书,指欣赏菊花而无心读书把书本丢开。一枝秋,指所供的菊花。
(7) “霜清”二句:霜清,有霜而清冷(的夜晚)。纸帐,古代用藤皮、茧纸糊成的帐子。来新梦,新做的梦。旧游,旧时同游者。“来新梦”、“忆旧游”的对象均指菊花。
(8) “傲世”二句:同气味,指诗人(湘云)与菊花气味相投,志同道合。春风桃李,指美好的春景,喻指荣华富贵。未淹留,不予淹留。淹留,停留,久留,这里可理解为留恋。
【译文】
二哥哥访得名菊移来栽植,我们都爱惜得视为比黄金还珍贵。菊花陆续开放了,花色一丛浅淡一丛深,篱笆旁、庭阶前煞是一番好景象。天气虽清冷,我爱在稀疏的竹篱前脱了帽坐观菊花,豁达不拘;又爱在庭阶前闻着菊花的芳香抱膝吟咏,慷慨从容。菊花啊,数来数去再也没有谁比你更傲视人世,看来只有我是你的知音!秋光无限好,却也在慢慢地逝去,你我都不要辜负了——相遇相知原应彼此敬慕,在爱惜每一寸光阴中求得长久。
篱笆前观菊,庭阶前咏菊,我还是豪情不减,兴致更浓。折几枝带回闺房,在茶几上、书桌上供奉起来,把房中点缀得分外清幽。听我弹琴、陪我饮酒,令人欣喜的是你能做我的知心朋友。你毫无保留地将余香全部给了我,我无心读书,抛开书本难以割舍地面对着你。你使我在霜清的夜晚睡在纸帐中做新梦——梦见的是你;你使我在夕阳下的冷园中忆起旧友——这旧友还是你!因为你和我一样傲世志气相投,从不对荣华富贵表示留恋。
其六:咏菊(潇湘妃子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1)。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2)。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3)?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4)。
【注释】
(1) “无赖”二句:无赖,无奈,无可如何。《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彭城夫人夜里上厕所,遭蝎子毒刺,“呻呼无赖”。诗魔,指做诗入迷,如着魔一般,也指做诗兴致极浓,或癖好。白居易《与元九书》:“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欹石,斜靠在石上。欹(qī),倾斜。沉音,沉思默咏。
(2) “毫端”二句:毫端,笔端。临霜,指有霜的早晨。噙香,指口中浸润着菊花的香气。
(3) “满纸”二句:素怨,向来的哀怨情绪。秋心,菊花的胸怀。秋,代指菊花。
(4) “一从”二句:一从,自从。陶令,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名,在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令,后因以称“陶彭泽”、“陶令”。平章,批评诗文,这里指陶渊明评价菊花。陶渊明咏菊诗文颇多,对菊花的评价极高,如《和郭主簿》诗:“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高风,指菊花的高尚品格、高洁情操。
【译文】
诗词是我慰藉平生的最好方筹,无奈诗魔从早到晚侵袭我,绕竹篱、倚山石,我构思默咏。霜晨里,我写下菊花诗,笔端像蕴藏了优美诗句,流泻不穷;月夜中,我吟咏菊花诗,口齿似浸润了菊花香气,沁透心胸。我作了许多的诗,有点顾影自怜,全倾注了自己一向以来的哀怨情绪;如作得少了,谁能完全领悟菊花的胸怀,只看到我的哀怨忧愁?自从陶渊明对菊花作了极高的评价后,菊花的高风亮节千古以来一直传颂到今,常新不旧。
其七:画菊(蘅芜君宝钗)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1)?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2)。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3)。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4)。
【注释】
(1) “诗余”二句:诗余,作诗的余暇。戏笔,非有意、正规,而是凭一时兴趣写作或作画。不知狂,不知狂妄,意谓不会作画而作画(宝钗与惜春谈起绘画很内行,此处应为谦虚)。丹青,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被用作绘画的代称。《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也泛指绘画艺术。《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较量,斟酌、思量。
(2) “聚叶”二句:聚叶,指画的叶子稠密,看上去叶子聚集在一起。泼成,指绘画的一种方法“泼墨法”,画浓叶、山石等,将墨汁涂抹在画纸上,浓淡有致、形意到家,成为图画。攒花,指画的花朵成丛聚状。染出,指绘画的一种方法“滃染法”,画花、鸟等,将调和的墨汁或颜料,用笔点染在画纸上,深浅有致、形象逼真,成为图画。
(3) “淡浓”二句:淡浓,指画成的图画,有浓淡、明暗层次。神会,指看画的人能意会到。风前影,指画成的菊花临风形象(影,外形)。跳脱,原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特殊的情景,如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在表达上煞断语路,即成“跳脱”。这里借用来指绘画章法不精,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出现“跳脱”现象(与首句“不知狂”呼应)。秋生,指画成的秋菊散发出(香气)。
(4) “莫认”二句:莫认,不要认准,不必老想着。东篱,典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因以代指生长菊花的地方。李清照《醉花阴》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采掇,采折菊花双手捧起。掇(duō),双手捧起。粘屏,把画成的菊花图画粘贴在屏风上。聊,依赖,用来。《国策·秦策四》:“百姓不聊生。”
【译文】
让我趁作诗的余暇画一幅菊花图,算是游戏之作——我不会绘画,不知狂妄,绘画岂是只用点心思调配运用朱红、青色等几样颜料而已?请不要见笑!先将墨汁涂抹成聚拢状的叶子,然后用调和的颜料点画出带有几许霜痕、丛聚态的花朵,再画出浓淡、明暗对比层次,使人会意到菊花临风傲世洒脱的效果,最后渲染出跳跃、若现若隐的气氛,画成的菊花似得了画作者玉手的幽香,也散发出香气。哈,今年有闲兴不必到东篱采菊了,把画好的菊花图粘贴在屏风上,一样可以用来慰藉过重阳佳节了!
其八:问菊(潇湘妃子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1):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2)?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3)?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4)。
【注释】
(1) “欲讯”二句:讯,问讯。秋情,秋菊的情怀。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轻声低语的声音。负手,反手于背。叩,叩问,询问。
(2) “孤标”二句:孤标,形容秋菊(拟人化)的清高品格。《旧唐书·杜审权传》:“尘外孤标,云间独步。”偕(xié),偕同,即一同。隐,隐遁,隐居避世。为底,为何,为什么。
(3) “鸿归”句:鸿归,鸿雁南归。蛩(qióng),蟋蟀。病,担忧,感到痛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可,可是,是否。
(4) “休言”二句:举世,整个人世间。《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无谈者,意谓没有知音。解语,即解语花,会说话、善解人意的花,喻指杨贵妃。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争,通“怎”。后因用以比喻可心美人,这里指秋菊。
【译文】
我想要询问秋菊究竟有何高妙灵性处,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午后,我学那老人背手方步、口中念念有词到东篱叩问:你品格清高、藐视尘世,将同谁一起隐居避世?为什么一样开花,你要比百花开得迟,是否也是表示傲视?你的隐居之地,园圃露冷、庭前霜寒,又是何等的寂寞?鸿雁匆匆南归、蟋蟀担忧痛苦都是因为相思,你寂寞隐居难道就没有一点相思吗?莫道人世间没有一个知己,秋菊啊,我是你的知己,不妨和我叙谈片时!
其九:簪菊(1)(蕉下客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2)。
长安公子因花癖(3),彭泽先生是酒狂(4)。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5)。
高情不入时人眼(6),拍手凭他笑路傍。
【注释】
(1) 簪菊:把菊花插戴在头上。古时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饮菊花酒,食菊花糕,头上插戴菊花、茱萸的习俗,谓去邪避恶之举。
(2) “折来”句:休认,不要向着。镜中妆,对着镜子妆扮。
(3) “长安”句:长安公子,红学界历来存疑。可能指唐代诗人杜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万年与长安同属京兆府,他是有名的高门子弟,其在重阳《登高》诗中描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探春因此称他为“长安公子”,又说他爱菊花成癖。
(4) “彭泽”句:彭泽,详见本回《咏菊》注释(4)。酒狂,陶渊明嗜酒成性,在诗文中常提到喝酒事,如在“自画像”《五柳先生传》中称自己“性嗜酒”,有亲朋好友宴请,必喝个痛快,直至喝得大醉;又如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探春因此称他是个“酒狂”。
(5) “短鬓”二句:短鬓冷沾三径露,短鬓沾上菊花的露水。冷沾,清晨露冷,故称“冷沾”。葛巾,古时用桑蚕丝、棉线织品做成的头巾,有素色也有提花,很雅观。这里指清晨出外采菊,头上的葛巾染上了菊花的香气。九秋霜,喻指带霜菊花。九秋,谓秋季,因秋季有九十天,故称。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6) “高情”句:高情,高尚、高洁的情怀。不入时人眼,指时人看不惯高尚、高洁并带有疏狂之态的簪菊行为。时人,当前的一般人(世俗人)。
【译文】
二哥哥访得名菊栽在庭前篱边,姐妹们帮着浇水培土,日日忙碌。现在菊花盛开了,十分可爱,我折来几枝供奉在瓶中,并取一朵插戴在头上,这样用不着对着镜子妆扮了。当年的长安公子因爱菊成癖,曾将菊花插了满头;彭泽先生嗜好菊花和名酒,如痴如狂。我今学两位高士也迷上了菊花,天天把菊花插戴在头上:短鬓冰凉,那是沾染了菊花的露水;头巾浓香,那是浸润了菊花的芬芳。这种高尚的情怀世俗人看不顺眼,那就任凭他们拍手刮脸也好,笑倒在路旁也罢!
其十:菊影(枕霞旧友湘云)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1)。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2)。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3)。
珍重暗香踏碎处,凭谁醉眼认朦胧(4)。
【注释】
(1) “秋光”二句:秋光,秋天的阳光,代指秋光下的菊影。叠叠复重重,形容秋光下的菊影错综复杂。潜度偷移,意谓阳光转移,菊影也转移,都是在不知不觉、无声中进行。
(2) “窗隔”二句:疏灯,稀疏的灯光。篱筛破月,篱笆有空洞如筛子,月光透过篱笆斜照到地上,如被筛子筛过一样,地上的月光不完整、破碎了。锁玲珑,意谓菊影淹没在破碎的月光中,等于被锁住了。玲珑,喻指菊影。
(3) “寒芳”二句:寒芳,喻指带寒秋菊。留照,留影。驻,停留。霜印,霜地上的菊影。梦也空,像幻梦一样空灵。也,作衬字用,无义。
(4) “珍重”二句:暗香,喻指菊影。踏碎处,因说“珍重暗香”,故犹言不要(把菊影)踏碎了。凭谁,依仗谁,有谁能够。醉眼,迷恋的目光,这里指痴迷菊花的人。朦胧,指模糊不分明的菊影(如果被踏碎了)。
【译文】
太阳在悄无声息地运动,园圃地上的菊影跟着在默默地转移——菊影参差错综,叠了一层又一层。到了夜晚,窗内灯光高低错落,照射到窗外,在地上描画出的菊影远近难定;月光透过竹篱照射到地上,像被筛子筛过一样破碎了,锁住的菊影斑驳陆离。寒秋芳菊啊,你在我庭园中留影,你的魂魄应在我庭园中长存!似梦幻般空灵、传神的魂魄引我入胜。跟我一样与菊结成知音的人,珍视爱惜存有菊之魂魄的菊影吧,不要把她踏碎了——踏碎了,凭谁的醉眼也难以把她认清!
其十一:菊梦(潇湘妃子黛玉)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1)。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2)。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3)。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4)!
【注释】
(1) “篱畔”二句:秋酣,指菊花睡得深熟。秋,代指秋菊。一觉清,形容梦境清幽、安谧。和云伴月,指菊花在梦境中遨游太空。
(2) “登仙”二句:登仙,成仙。庄生蝶,庄生化蝶。庄生,即庄周(庄子)。《庄子·齐物论》:庄子曾在梦中化为蝴蝶,翩跹飞舞,一会儿梦醒了,庄生惊喜异常,但不知道究竟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忆旧,想起旧时好友。陶令盟,与陶渊明的盟约。陶渊明爱菊,我因爱菊与陶渊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3) “睡去”二句:依依,依依不舍,不愿意从梦中醒来。随雁断,随着雁叫声而入梦,雁叫声渐渐远去,入梦渐深,雁飞远去,雁叫声断绝了,入梦更深了。惊回,从梦中惊醒过来。故故,屡屡,常常。杜甫《月三首》诗:“万里瞿塘峡,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4) “醒时”二句:幽怨,幽怨的心情。同,作介词“向”、“跟”。衰草寒烟,深秋景象:枯黄的草,带有寒意的云(雾)气。
【译文】
秋夜幽深,秋虫恼人,篱畔秋菊却睡得很熟,梦境多么安谧;头顶上的云霞、月亮陪着她,她在随云霞还是伴月亮遨游,分辨不清。有一个声音对她说“你成仙吧,学庄生化蝶”,她回说“我并不羡慕庄生化蝶,我是怀念故友,寻找陶令,重温旧盟”。她每每睡去,心随归雁声入梦,雁声愈远,入梦愈深,雁声越来越缥缈遥远,终于断绝了;她又每每从梦境中惊醒,可恼蟋蟀因相思抑或纵情乱鸣。不见陶令,无法实践旧盟,醒来幽怨向谁倾诉?衰草寒烟,满眼的深秋萧瑟景象,更使她生发无限的愁情!
其十二:残菊(蕉下客探春)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1)。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2)。
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3)。
明岁秋分知再会(4),暂时分手莫相思!
【注释】
(1) “露凝”二句:倾欹,倾斜,指菊花凋谢,枝茎东倒西歪。宴赏,指九九重阳节开宴赏菊。才过,形容时间过得快,九九宴赏仿佛刚过去。小雪,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第二十个节气,排在立冬之后、大雪之前。
(2) “蒂有”二句:金淡泊,菊花多金黄色,残菊金黄色消退淡薄了。泊,通“薄”。《论衡·率性》:“禀气有厚泊。”翠,翠绿的菊叶。离披,分散,散乱。元稹《大觜鸟》诗:“众鸟齐搏铄,翠羽几离披。”
(3) “半床”二句:半床落月,月亮西沉,只照了床的一半。蛩声切,蟋蟀叫声凄切。雁阵,群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军队布阵一样,因称“雁阵”。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陆游《幽居》诗:“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迟,指雁阵飞得迟缓。全句情景凄凉悲切,用以烘托残菊景象。
(4) “明岁”句:秋分,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排在白露之后、寒露之前。
【译文】
九九重阳佳节开宴赏菊仿佛才过,转眼已到小雪节气。时令很冷了,露水凝结、寒霜厚重。菊花渐渐地凋谢了,花蒂尚有丝丝余香,花瓣金色消退变得浅淡;枝茎东倒西歪,以前翠绿的叶子变得枯黄、飘零离散。无眠静思,西沉的残月照了半床,相思的蟋蟀叫声凄切;推窗静观,万里凝寒,薄云飞度,残月旁一列雁阵迟缓地飞过。四季更迭,菊花有开有谢,那是自然的法则,非人力所能改变,好在明年秋分时节,菊花又会开放,我们又会重聚,暂时的离别不要过分地相思怀念!
【鉴赏】
曹雪芹别出心裁,赋予菊花诗动人的故事情节;情景美美不胜收,意境美动人心弦
咏菊诗会,是大观园海棠诗社继咏白海棠之后,举行的第二次诗会。时间在稻花黄、蟹脚痒,桂霭桐阴、秋意转浓,菊花与爱菊之人惜别、待等明年重阳再会的时节。
百花丛中,菊花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地位颇高的少数几个花种之一,老百姓爱菊、种菊、赏菊相当普遍,知识分子文人更是经常以菊花为题材赋诗吟咏,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咏菊诗中,绝大部分为赞颂菊花的高贵品格,最著名的要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具有开创意义的《和郭主簿》诗中所颂扬的菊花“外秀内杰”:“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赞颂菊花的高贵品格,表达诗人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属于言志类诗作。还有的咏菊诗不外乎表达诗人的兴趣爱好或闲情逸致。
曹雪芹艺高一筹,他别出心裁地将咏菊的过程编成故事情节:以“忆菊”作为起始,忆之不得就寻访菊花,寻访得到了名菊就移来栽植……赋予菊花诗有头有尾有情节的完整故事,并列成十二个标题,所吟咏的十二首诗在内容上紧密连贯,以致被墨客骚人们时常吟咏而不新的菊花,到了曹雪芹的笔下,创出了新意,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十二首诗通过宝玉和姐妹们之口分别吟咏出来,又使“十二种”菊花各自烙上了个性色彩,体现了吟咏者各人鲜明的思想性格。从对咏菊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思想性格的描绘中,读者看到、领略到的情景美美不胜收,意境美动人心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境界,在得到至纯至美至真的精神享受的同时,还会情不自禁地引起共鸣和联想,将自己“摆进去”,产生情思遐想,从而对十二首咏菊诗的情景美、意境美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甚至刻骨铭心,永远忘不了。这就是曹雪芹大师高超的艺术手腕啊!下面让我来举情景美、意境美的例子。
咏菊诗的第一个故事情节“忆菊”由宝钗所作。诗中的菊花成了宝钗的知己、意中人:因“忆菊”而思念沉重;因“秋(菊)无迹”而思念愈来愈沉重;因夜听表达思念之情的捣衣声而又增添了忧心忡忡。思念层层推进,又用归雁远去、捣衣声声对思念进行烘托,更增添了思念的沉重分量,将“忆菊”人忆知己、意中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不但描写“静思”,而且描写“动思”,将读者引进深深思念知己、意中人而必欲寻访得知、并付诸寻访行动的境界。“忆菊”诗的情景美、意境美,是那样的柔美、婉约、深沉、迫切、入骨入髓,令读者心弦振动,百转回肠。在写法上也为第二、第三个情节“访菊”、“种菊”做了铺垫,自然进入咏菊诗依次连贯的新境界。
“访菊”、“种菊”故事情节为宝玉所作。宝玉是多情公子,他有的是这种兴趣爱好和闲情逸致寻访名菊,寻访得到了,赶快移过来栽植,两首诗通过对名菊的访、移、植、浇、护等细致、生动的描述,创造出兴致勃勃、欢乐热烈的情景美、意境美境界,多情公子的相应心情也就跃然纸上。十二首咏菊诗,黛玉作了三首:“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诗立意新颖,风格别具:我是菊,菊是我,人情菊意、菊情人意,难分彼此,情景美、意境美完美结合。李纨与姐妹们一看就拍手叫好,一致推为魁首,实在是在情理之中。黛玉的这三首诗可说是咏菊诗十二个故事情节中的三段华彩乐章,三次互为呼应的高潮。试看“菊梦”,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入梦、梦中、惊醒。三个层次的情景、意境无法分清,情景中有意境,意境中有情景。入梦:在幽深的秋夜,秋虫唧唧鸣叫,菊花进入梦乡,云霞和月亮陪着她,她分不清自己是在随着云霞,还是伴着月亮遨游。梦中:似有仙人在催促她快学庄生化蝶,她却是一门心思要寻找故友陶令,实践旧盟,她随着渐渐远去的雁叫声在虚幻空灵的世界中往前寻找。惊醒:可恼蟋蟀的鸣叫声把她惊醒,乍醒过来仍沉浸在空灵的梦境中,不见故友,未能实践旧盟,心中怅然若失,幽怨不知向谁倾诉;时交深秋,满眼的衰草寒烟、萧瑟景象更使她愁思满怀。“菊梦”三过程,虚幻空灵,飘然成仙,似有又无,清醒犹模糊,婉约、深情、回肠荡气的情景美、意境美交汇并致,景在读者眼前,意在读者心中,美不胜收,动人心弦!
再看故事情节结束阶段三首咏菊诗中,湘云所作的“菊影”诗。该诗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第二层次偏重于描写菊影的情景,第三层次偏重于描写菊影的意境(情景与意境不能截然分开,故我冠以“偏重”一词)。第一层次为白天菊影情景:秋光明净,菊花盛开,园圃宁静;秋光下重重叠叠的菊影默然无声;太阳光悄悄地转移,菊影也随之默默地挪移。此层次主要突出菊影的恬静。第二层次为夜晚菊影情景,又分两个小层次:其一,窗内稀疏的灯光高低错落,窗外地上的菊影如云霞缥缈,难定远近;其二,月光透过竹篱,像被筛子筛过一样,破碎了,锁住的菊影斑驳陆离,不断在变化。(这种情景,我在故乡崇明老家,在夏夜的庭院里乘凉看到过:篱笆内的植物在月光的照射下,在篱笆外地上的投影斑斑驳驳,并不断地变换不同形象的图画。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在其经典散文《项脊轩志》中也有类似描写:“三五明月,桂影斑驳。”)此层次主要突出菊影的灵动。第三层次主要突出菊影的意境:不论白天恬静的菊影,还是夜晚灵动的菊影,都令诗人心动神往,引起美好的遐想:我和菊花本来就是知音啊,菊花在我庭园中留影,魂魄留在我庭园了,我要好好地亲近她、保护她,不让人把她踏碎了。菊影的情景、意境就是如此之美,如此动人!
现在让我来举“个性化”的例子。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与其说黛玉咏菊,倒不如说黛玉在咏自己。道骨仙风的黛玉,她的高洁、高雅、傲世的品质、气质极类菊花,黛玉笔下的菊花形象活脱脱一个林黛玉:具有高风亮节的品质(“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具有高雅傲世的精神(“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具有灵秀与清香的气质、神韵(“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但黛玉身世悲惨,父母双亡,没有一个亲人,寄居在外祖母家,受着来自贾府的种种压力与刺激,又极类一朵西风里的菊花(“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这朵西风里的“菊花”需要知音,想望盟友。诗中描写菊花入梦寻找故友陶令,实践旧盟,实际上就是黛玉本人的心声。菊花在梦中寻找不着陶令,无法实践旧盟,醒来后幽怨、悲愁,无限伤心,这形象不就是黛玉本人经常跟宝玉闹误会,对宝玉不放心,对知音、盟友没有把握,觉得希望渺茫,而悲切、伤心、以泪洗面的写照吗?
宝玉、湘云、探春的咏菊诗,个性色彩也是很明显的。宝玉在“访菊”、“种菊”两题中创造的兴致勃勃、欢乐热烈的情景美、意境美,活灵活现地体现了“这一个”贾宝玉形象:对名花、淑女的多情、殷勤,更体现了他向名花、淑女付出了多情、殷勤后的兴奋、快乐的心情(“情得得”、“兴悠悠”、“不期”、“犹喜”)。湘云性格豪放不拘,她笔下的菊花形象即为灵动、俊逸;探春是位才女,颇具高人雅士的风度(海棠诗社由她发起成立,足可证明),她在“簪菊”诗中以菊花类比,塑造了一个高人雅士自视清高、我行我素的女性形象,真可谓诗如其人了。
咏菊诗十二个故事情节,宝钗担当作了“忆菊”和“画菊”两段。“忆菊”诗表现的柔美、缠绵悱恻的情绪,从表面上看,似乎不符合她向来的思想性格与为人特点,但只要深入仔细地研究一下,却也觉得十分符合她的思想性格,特别是符合她的潜意识里存在的成分。宝钗一方面志气高、眼界高,想要候选入宫,实现元春的那种荣耀、显赫的理想,但这个夙愿一直没能实现,完全有可能产生深刻的念念不忘的思念之情,即这种情感来自她潜意识的夙愿;其时她只有十六岁,候选入宫的条件还在,“忆菊”诗的结句“慰语重阳会有期”,恐怕正是这个意思的反映(这与曹雪芹在小说第四回中介绍她出场时所作的“回头诗”结句“君恩或可待”一脉相承)。另一方面,虽然她的思想性格与平时的为人特点属于庄重、敦厚,正统而传统,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在她的思想意识里就没有一点儿女私情的想法,实际上她不但熟悉儿女私情,而且对于儿女私情的想法还是很浓厚的。第四十二回写到宝钗“审黛玉”情节。在贾母给湘云还席的宴会上,在大家行酒令时,黛玉无意中引用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风流词句,宝钗当即条件反射地朝她看了一眼,过后特地将黛玉叫来进行“审问”。黛玉又羞又悔,央求宝钗:“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哪知道宝钗自报家门,自己在七八岁上背着大人,将家中的藏书翻了个遍,饱览了“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等许多闺阁禁书,把这些秘密坦诚地告诉了黛玉。由此看来,宝钗的心中同样藏了浓厚的儿女私情的想法,她所作的“忆菊”诗的个性化意味也就昭然可见了。至于后来的一个情节,“画菊”诗所表现的谦恭、典雅的格调,又回归到宝钗的端庄稳重、温柔敦厚的个性气质上来了。
-
《与贾政议探春婚事书》
[2019-05-22]
-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2019-05-22]
-
《五美吟(其一)》
[2019-05-22]
-
《五美吟(其三)》
[2019-05-22]
-
《五美吟(其二)》
[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