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

2019-05-22 可可诗词网-红楼梦诗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其五

正册判词其五

画: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一首是写妙玉的。这判词揭示了妙玉的身世与悲剧。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曹雪芹以两段正面描写(品茶、续诗)和三段侧面描写(进园、乞红梅、叩芳辰),外加这首判词及《红楼梦曲·世难容》,塑造了妙玉这样一个遁入空门的带发修行的女子形象。作者惜墨如金,笔端实多隐意,再加上八十回后原稿失传,妙玉的结局未见分晓,续书又与判词原意不合,因此对妙玉形象评说颇有分歧。

曹雪芹把妙玉置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中,与钗、黛同属“薄命司”内,可见作者是将妙玉塑造为令人一洒同情与悲悯之泪的悲剧人物,用以抨击“浊世”之黑暗。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中间的“洁”字,既是清洁,又是佛教所谓的净。佛教宣扬杀生食肉、婚嫁生育等等都是不洁净的行为,人心也是不洁净的,甚至整个世界都没有一块洁净的地方,唯有菩萨居处才算“净土”。“空”,佛教让人们忘却现实痛苦,要人们看破红尘,领悟万境归空的道理,有所谓“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说。人们皈依佛教,又叫入空门。判词以“洁”、“空”二字点明妙玉遁入空门,带发修行的身世。书中第十七回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说: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在第六十三回邢岫烟又向宝玉介绍道:

“他在蟠香寺修炼,……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从这两段介绍妙玉的话语中,可得知妙玉的身世:她是来自苏州的带发修行的佛门弟子,原是宦家小姐(也有评论者认为她是宦家的孀妇——刘操南《试析妙玉的身世》),因自小多病,而入空门。先在苏州蟠香寺修行,后又到金陵牟尼庙住。她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欲洁何曾洁”一句,写她遁入空门,找块洁净的乐土,不再因父母去世而受权势的欺压,然而到蟠香寺修炼后,并未得到安宁,只得与师父一起离开苏州,到了金陵住在牟尼庙。这里写出妙玉的欲得洁净之地而未得。再者,妙玉遁入空门,不管是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到底亲自入了空门,还是论者所分析的是因为其家原是官宦,后犯罪,为避自身横祸而入佛门,都有“被迫”之意,故“带发修行”以期将来有还俗之日。这有她师父的“临寂遗言”可作旁证:“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这里所遗的不是“六根清净”的佛家语,而是让其静居等候好结果的世俗语。她既然是被迫遁入空门的宦门小姐,当然有生活的权利与爱情的自由。书中的“品茶”“乞红梅”“叩芳辰”三个情节都表现了她与宝玉的相知之情。在“品茶”时,她一个出家洁净之人,却将自己平时饮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饮用,可见妙玉对宝玉的爱慕之心。在“乞红梅”中,李纨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特意罚宝玉去取一枝,宝玉欣然“冒雪而去”,又欣然擎梅而来。宝玉本是受罚而来,妙玉以为是有意来寻春消息,不仅给他折了一枝艳美的红梅,而且在宝玉生辰时特意派人送来叩芳辰的帖子。这一连串的相知相慕,正揭示了妙玉遁入空门后并未心如槁木、万境皆空。故判词道“云空未必空”。有人说《红楼梦》是演绎“色空”观念的书,这无论就作品的社会意义或作者的创作思想来看,都是荒谬的。曹雪芹对妙玉这个人物的描写,很能说明问题。作者既没有认为入空门就能成为一尘不染的高人,也没有因此而特意为她安排好的命运。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是感叹妙玉美质如玉而命薄如纸。书中写她出身仕宦之家,她住在大观园栊翠庵,并不靠贾府供养,而且自己还带了两个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并且随身还携有珍宝古玩——晋朝豪富王恺珍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