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③。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④。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⑥。
蒹葭采采⑦,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濛。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⑧。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⑨。
【释】
①这是寻访意中人而无所遇的诗。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季节;后六句写寻求“伊人”而无所得。
②蒹(jian 尖):没抽穗的芦苇。葭(jia家)。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的样子。
③凄凄:苍青色。晞(xi希):把水晒干之意。
④湄(mei 眉):水边高崖。
⑤跻(ji激):上升,攀登。这里指地势渐高,需要攀登。
⑥坻(chi持):水中高地,小渚。
⑦采:众多的意思,犹言形形色色。未已:未止,也是未干的意思。
⑧右:《毛传》释为左右的右,《郑笺》解作迂回,马瑞辰说:“周人尚左,故以右为迂回。”
⑨沚(zhi止):水中小洲,含义与前面的“坻”字相同。
【译】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
晶莹的露珠化为白霜。
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
道儿险阻路漫长;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
飘然宛在水中央。
摇曳起伏的芦苇,青而未黄,
芦苇上的露珠还闪着银光。
我所心爱的人,在水边那高高的崖上。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
十里山川千尺岗;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
飘然宛在水中央。
变幻不定的芦苇,苍苍莽莽,
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
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遥远的彼方。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
迂回曲折路漫长;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
飘然宛在水中央。
【评】
这是一首表现追求意中人而又未达到目的的诗,共三章。每章的意思大致相同,前两句都是点明时令、场景,后几句诉说自己的追求与苦恼。因此,我们仅以第一段为例,看看此诗的特色。
从首句可以看出,此时正值秋季,是“蒹葭未败,而露始为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之时也”(朱熹语)。它勾勒出写意式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芦苇的苍青色和霜的银白色渲染而成的,当然,还可以想像有雪白的荻花在秋风中摇曳,从而为全诗那种扑朔迷离的境界提供了想像的线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追求思念的那个人,在水的另一边。有人认为,这是比喻,说所思之人离他很远。以后接下来的几句,也全采用了同样的修辞手法。诗人的比喻如此之妙,以至我们简直分不清是比喻还是实景了。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秋天的早晨,那个被爱情苦苦缠绕的人,踏着未干的秋霜,拨开岸边的芦苇,去追求他的梦幻和理想。“在水一方”四字,是全篇的中心。此四字,不仅以极朴素的词句传神地描绘出意中人那远远的身影,同时还进一步扩展了画面,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拨开了芦苇的一角,浩淼的水面就呈现在眼前了。这样,接下来的描述就有了根基。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关于“溯洄”和“溯游”,一种解释为沿着曲折的水边和直流的水边;另一种解释说是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两种解释取哪种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感受和把握。这两句说,如果沿着曲折的水边去寻找意中人的踪影,道路既难走又漫长;如果沿着直流的水边去寻找,意中人却又仿佛被包围在水中。此两句是“在水一方”的引申和扩展,从而完成了这首乐曲的第一章。它表现了一种扑朔迷离,神情恍惚的境界,是水波、云雾、白霜、秋色的境界,人的形象很淡很淡,在可见与可不见之间,在尘世与仙境之间,正像是“云耶山耶远莫知”的一幅山水画。诗中的主人公似乎是在梦境中,无论他怎样努力,都不能接近意中人。“伊人”在水的那一边,他走啊走,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这个“宛”字,说明了所追求的人并非真在水中央,而是主人公幻觉,它增强了恍惚感,也暗示了追求的难以实现,这仅仅是主人公的理想而已。
第二、三段是第一段的反复,只是某些词改换一下。唱起来回旋复沓而又有所变化,是《诗经》中常见的手法。其中“凄凄”与“采采”都是草木繁茂的样子,可见还未到百木凋零的深秋。“晞”是“干”之意,“已”是“止”之意。“湄”“涘”,指水边高地。“跻”是说路越来越险峻,甚至需要攀援而上了,而第三段中的“右”则言路越来越曲折难行。“坻”和“沚”意义上相同,都指水中高地、小洲。它反复描述了诗中主人公循着那人依稀的身影,历尽艰辛,上下相求而仍不可及的境界。
如果把“在水一方”及后面的诗句看做比喻的话,那么,它所描绘出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就完美地表现了人们经过艰辛的追求而仍难以企及的惆怅失落的心境;如果把它理解为对实事的描述的话,那么作者以洗炼的笔法达到的令人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就使后人难望其项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