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1]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4]
[1]这首五律约写于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这年九月,叛军史思明陷山东、河南,杜甫的两个弟弟都在这一带。杜甫携家避战乱于秦州,与弟弟音讯隔绝,写出这首抒写怀念之情的诗。
[2]“戍鼓”二句: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秋边,秋天的边地。何义门曰:“‘戍鼓’兴‘未休兵’,‘一雁’兴‘寄书’。”(《瀛奎律髓汇评》)《斋诗谈》曰:“……‘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二句写战争使道路阻断,诗人在深秋的边地听到一声雁鸣,深秋雁声使人想起鸿雁传书,也勾起怀亲之情。
[3]“露从”二句:《杜臆》:“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又曰:“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季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
〔4〕“有弟皆分散”四句:杜甫远在秦地,弟兄飘零西东,流浪无定,所以说“无家”,既无家,又到哪里去问死生?因而“寄书长不达”,况且兵革未休,在战争中存亡未卜,隐含着弟兄们能否团聚的疑虑。
这首五律以容易引起人们思乡的雁声、白露节、月明三者构成边秋对月怀亲的意境;抒写了身经离乱,弟兄分散,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无,存亡难保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忧虑。“今夜白”、“故乡明”、“无家问死生”这些凄凉的意象,深化了思念的情切。“月是故乡明”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这首五律约写于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这年九月,叛军史思明陷山东、河南,杜甫的两个弟弟都在这一带。杜甫携家避战乱于秦州,与弟弟音讯隔绝,写出这首抒写怀念之情的诗。
[2]“戍鼓”二句: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秋边,秋天的边地。何义门曰:“‘戍鼓’兴‘未休兵’,‘一雁’兴‘寄书’。”(《瀛奎律髓汇评》)《斋诗谈》曰:“……‘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二句写战争使道路阻断,诗人在深秋的边地听到一声雁鸣,深秋雁声使人想起鸿雁传书,也勾起怀亲之情。
[3]“露从”二句:《杜臆》:“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又曰:“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季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
〔4〕“有弟皆分散”四句:杜甫远在秦地,弟兄飘零西东,流浪无定,所以说“无家”,既无家,又到哪里去问死生?因而“寄书长不达”,况且兵革未休,在战争中存亡未卜,隐含着弟兄们能否团聚的疑虑。
这首五律以容易引起人们思乡的雁声、白露节、月明三者构成边秋对月怀亲的意境;抒写了身经离乱,弟兄分散,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无,存亡难保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忧虑。“今夜白”、“故乡明”、“无家问死生”这些凄凉的意象,深化了思念的情切。“月是故乡明”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