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诗词简介:
石壕,陕州陕县的石壕镇,在今河南省陕县东。杜甫经过那里,看到县吏在村中拉役,杜甫投宿的一家人被强征兵役而导致家破人亡,于是写了这首叙事诗。全诗按诗人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第二天清晨的见闻,作者不作评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诗的主旨。
诗中的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肃宗乾元二年(759)九节度使60万将士溃败于此。河阳,即孟津,今河南省孟县,黄河北岸。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郭子仪退守于此。诗分三段,头四句为第一段,写石壕吏深夜捉人的情景。中16句为第二段,叙写老妇诉一家痛苦,并被迫应征。“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矣” (仇兆鳌《杜诗详注》)。末尾四句是最后一段,描写老妇被捉后家中之凄苦。
全诗事繁语简,吏之苛暴,民之苦楚,直录其事,一一道出,不着一字评语,心意全出。而且选材精当,详略得宜。因之,成为流传千古的现实主义名篇。
这首五言古诗写得通俗明白,明显受乐府诗的影响。这是一首叙事诗,笔墨却极为洗练,把一宿发生的事,压缩在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中,以时间先后为序,经过精心剪裁,做到事繁而词简。诗中形象鲜明,吏人的凶恶,老妇的哀诉,都栩栩如生。在吏与老妇的对话中,运用了寓问于答的方法。诗中只写了“吏呼一何怒”,但怎么怒,没有写,其实全在老妇的答词里面,从其中可以看出有恶吏不断喝问,所以老妇才断断续续讲三男、孙孙、儿媳的情况。在语气停顿之处,便是吏人的追问,只是在写作时省略了。作者寄抒情与议论于叙事,通过展现客观情景,来表现对兵役和抓丁苛政的批判。
这首五言古诗写得通俗明白,明显受乐府诗的影响。这是一首叙事诗,笔墨却极为洗练,把一宿发生的事,压缩在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中,以时间先后为序,经过精心剪裁,做到事繁而词简。诗中形象鲜明,吏人的凶恶,老妇的哀诉,都栩栩如生。在吏与老妇的对话中,运用了寓问于答的方法。诗中只写了“吏呼一何怒”,但怎么怒,没有写,其实全在老妇的答词里面,从其中可以看出有恶吏不断喝问,所以老妇才断断续续讲三男、孙孙、儿媳的情况。在语气停顿之处,便是吏人的追问,只是在写作时省略了。作者寄抒情与议论于叙事,通过展现客观情景,来表现对兵役和抓丁苛政的批判。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 shí háo lì 》《 石 壕 吏 》.[ tánɡ ]. dù fǔ..[ 唐 ]. 杜 甫.mù tóu shí háo cūn , yǒu lì yè zhuō rén 。 lǎo wēnɡ yú qiánɡ zǒu , lǎo fù chū mén kàn 。暮 投 石 壕 村 , 有 吏 夜 捉 人 。 老 翁 逾 墙 走 , 老 妇 出 门 看 。lì hū yì hé nù , fù tí yì hé kǔ 。 tīnɡ fù qián zhì cí , sān nán yè chénɡ shù 。吏 呼 一 何 怒 , 妇 啼 一 何 苦 。 听 妇 前 致 词 , 三 男 邺 城 戍 。yì nán fù shū zhì , èr nán xīn zhàn sǐ 。 cún zhě qiě tōu shēnɡ , sǐ zhě chánɡ yǐ yǐ 。一 男 附 书 至 , 二 男 新 战 死 。 存 者 且 偷 生 , 死 者 长 已 矣 。shì zhōnɡ ɡènɡ wú rén , wéi yǒu rǔ xià sūn 。 yǒu sūn mǔ wèi qù , chū rù wú wán qún 。室 中 更 无 人 , 惟 有 乳 下 孙 。 有 孙 母 未 去 , 出 入 无 完 裙 。lǎo yù lì suī shuāi , qǐnɡ cónɡ lì yè ɡuī 。 jí yīnɡ hé yánɡ yì , yóu dé bèi chén chuī 。老 妪 力 虽 衰 , 请 从 吏 夜 归 。 急 应 河 阳 役 , 犹 得 备 晨 炊 。yè jiǔ yǔ shēnɡ jué , rú wén qì yōu yè 。 tiān mínɡ dēnɡ qián tú , dú yǔ lǎo wēnɡ bié 。夜 久 语 声 绝 , 如 闻 泣 幽 咽 。 天 明 登 前 途 , 独 与 老 翁 别 。
- 《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傍晚到石壕村投宿,夜里有差官来抓壮丁。老翁骇得翻墙逃走,老妇出去开门照应。差官的呼喝多么凶狠! 老妇的哭泣多么伤心!只听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已去参加攻打相州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两个儿子已经丧了性命。活着的只好暂且活着,死了的就再也见不到踪影。家中再没有别的男人,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孙。孙儿的妈妈还没改嫁,衣裙破烂不好出外见人。我老婆子虽没剩下几分力气,但愿跟着你们连夜动身。赶到河阳营盘顶个差事,还来得及准备早饭供应大军。”夜深了再没有说话的声音,但仿佛还有人在那儿隐隐地抽泣。天亮后起来动身赶路,只和老翁一个人悄然告别。
【俗话翻译】
一天晚上,我在石壕村投宿。睡到半夜,忽然听到有差吏到村里来捉 人。房东老头儿听到动静,赶紧翻墙逃走,老太太出去开门。隔着墙,我 听见差吏在凶狠地叫骂着,要她把男人交出来去当差。老太太伤心地哭 着……她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一个儿子刚捎信回来,说 他的两个兄弟都已经战死了。活着的人只好忍着悲痛活下去,因为死去 的人永远不会活了。”老太太讲得十分凄惨,不料差吏丝毫不同情,反而 大发雷霆:“难道你家再没有别的人了?快交出来!”老太太哭着说:“再 没有可以当差的人了。只剩下吃奶的孙子和他的妈妈,可怜她还要给孩 子喂奶,而且衣服破破烂烂,进进出出怎么见人啊! 请你们行行好,别抓 她吧。如果你们一定要找个人当差,我老婆子虽然没有力气,也还能做 点事,就让我今晚跟你们走吧。赶到河阳战场,兴许还能为部队做早 饭。”过了很久,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却又隐隐传来了房东儿媳妇的哭泣 声……这一夜,我不知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天终于亮了,我要继续赶路。 与房东告别的时候,只见到了逃走归来的房东老头儿。 - ①投:投宿。
②逾墙走:越墙逃跑。
③出门看:或作“出看门”、“出门守”、“出门首”等。按“看”属寒韵,与“村”(元韵)、“人”(真韵)在古诗中可通叶。故作“出门看”似较胜。
④一何:副词,多么。
⑤邺城:唐代相州治所,今河南安阳。戍:驻守。
⑥附书至:捎信来。
⑦长已矣:永远完了。
⑧此句当为官吏的追问。意谓“家中再无人了?”
⑨此句为老妇的回答。乳下孙:吃奶的孙子。
⑩此二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母:指孙子之母,即老妇的儿媳。完裙:完整的衣裳。(11)老妪(yu):老妇,老太婆。
(12)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郭子仪等唐朝军队正退守河阳。役:差役,当差。
(13)备晨炊:办理早晨的炊事。
(14)或谓“泣幽咽”者为老妇之媳,可从。幽咽:哭声阻塞。咽:读入声。
(15)此句有深意,杜甫“独与老翁别”,说明老妇已被拉走,老翁已偷偷回家。 - 【集评】 宋·王回:“驱民之丁壮,尽置死地,而又急其老弱,虽秦为闾左之戍,不堪也。呜呼,其时政急矣哉!”(《诸家老杜诗评》卷一引 《王深甫集》)明·王嗣奭: “夜捉夜去,何其急也。此妇当仓卒之际,而智如镞矢,勇如贲育,辩似仪秦,既全其人,又安其孙幼,而公详述之,已点会到此矣。” ( 《杜臆》卷三)明·陆时雍: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 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引)清·仇兆鳌: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 《杜诗详注》卷七)清·浦起龙: “起有猛虎攫人之势。前云 ‘逾墙走’,后云 ‘与翁别’,明系此翁为此妇所匿。翁盖不匿,则老亦不免。妇出应,则身犹可脱也。偏云 ‘力衰’ ‘备炊’,偏不告哀祈免,其胆智俱不可及。至所事之惨苦,更不待言。(《读杜心解》卷一)清·杨伦:“ ‘三吏’兼问答叙事,‘三别’则纯托为送者行者之词,并是古乐府化境。” ( 《杜诗镜铨》卷五)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石壕吏》是杜甫的著名组诗 “三吏”“三别”中的一首,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这一年的三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和叛军史思明会战于邺城(唐相州,今安阳),结果被叛军打得大败,不得不截断河阳桥以保卫东都洛阳的安全。邺城大败后,东都士民惊骇,四散奔逃,杜甫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由洛阳逃奔华州,亲眼目睹了官吏乱抓民夫的悲惨景象。“暮投石壕村”开首四句,以极简炼的语言,拉开了所发生故事的序幕。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 诗人由洛阳至华州的途中,因天晚而到村中投宿。“投”字写出了大乱之时那种仓惶急遽的情形。投宿不久,官吏趁黑夜来捉人的事情就发生了。老翁因怕被捉而翻墙逃跑,老妇则主动前去应付。“出门看”或作 “出看门”、“出门守”皆非是。这是后人妄改杜诗。杜甫诗集最早的北宋本子,正作 “出门看”。其实,真、文、元、寒、删、先诸韵,古诗通押。据李因笃 《古今韵考》, “村”属元韵, “人”属真韵, “看”属寒韵,因此一点也不存在不叶韵的问题。而且,“逾墙走”和“出门看”对仗得也非常整齐。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主要记述诗人耳闻到的老妇和吏人的对话, 从而介绍了老妇全家悲惨的遭遇和境况。这是“吏夜捉人”故事的主要部分。“吏呼” 二句, 是对 “吏”、“妇”二人对话情态的描述,“一何”是多么的意思, “一何怒”和 “一何苦”就把吏的凶恶相和妇的痛苦相一下子显现出来了。这是客观的叙事,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憎。老妇的“前致词”,似并非一口气说下来,其间很象是与官吏们有语言的往来。当吏问到家中有何人时,她讲出了三个儿子戍守邺城, 由于大败,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的伤心事。“存者且偷生” 二句则写出了老妇丧子后的无限伤感。吏并不为老妇的伤感而动心, 追问家中还有谁在, 老妇只好回答“惟有乳下孙”和“出入无完裙”的儿媳了。“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儿。孙儿须吃奶,且儿媳“出入无完裙”,可是官吏们依然逼迫不止,那么,老妇就只有自己要求前往了。河阳,在今河南省孟县,当时郭子仪镇守河阳。老妇最后毅然决然地要去做郭子仪麾下的一名炊事老兵, 虽则是出于逼迫,也可谓是正义之举了。“夜久语声绝”四句,是这个故事的尾声。夜深了,吏捉人的嘈杂声没有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对话声也没有了,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里,诗人听到了儿媳的呜咽啜泣。那是儿媳想起被捉去的婆婆,想起战死的亲人和将来的命运, 因而在悲泣。“泣幽咽”,指抽抽答答地哭, 不是放声大哭。这无声的啜泣,能使我们想到,这位屡遭祸难的儿媳承受了多么大的内心痛苦!“登前途”是说重新上路。因为老翁在天明前已偷偷回到家中,所以诗人能够跟他告别。“独与老翁别”, 则老妇被抓去已不言而可知了。《石壕吏》反映出诗人矛盾的心境,他写连老妇人也被抓应役,真实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对饱尝战乱之苦的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而诗中的老妇, 不仅机智、勇敢, 而且深明大义, 在国家危难之际, 以国事为重, 以大局为重, 则又表现出诗人对人民忍辱负重爱国精神的赞许。这首诗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进客观的叙述描写之中,处处是在作客观的描写,处处又都有作者的评判和爱憎。特别是诗的结尾,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叙述完了便戛然而止,何等利索! 然而, 正因为这样做却能引起读者的遐想, 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 《石壕吏》写在石壕村遇吏捉人之事,意在揭露、抨击吏之凶狠、狡诈与冷酷。石壕,即石壕镇,在河南陕县东。此诗开头二句总提诗人暮投石壕村时所遇之事;中间写夜间所发生的吏捉人的全过程,有人物活动和人物间的精彩对话,有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结句写诗人天明离开农家。石壕吏趁夜来捉人,老翁翻墙而逃。看来这类事件已发生过多次。老翁逾墙逃跑,乃出于无奈,老翁走后,老妇与吏的尖锐冲突便展开了。“吏呼一何怒”,“一何”甚辞也。吏又呼又怒,声高气盛,咄咄逼人。接着是“妇啼一何苦”,与吏的呼和怒相对应,诗人巧妙地在妇人啼而苦中留下了供读者思考的广阔空间。细味老妇的应对之词,可看到两点情况:一是话中有情节性,不是一口气说完的;二是老妇的话,实际上句句针对吏的逼问。在老妇,是用尽心机,要把吏应付走;而在吏,则是用尽机关要把人捉到手。这是一场“智斗”。
“三男”五句,是吏、妇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吏要捉人,她说自己三个儿子都去当兵了,两个刚战死在邺城前线,死的永远不能再活了,还活着的就容我们偷活几年吧。这是企图动之以情。“室中”四句为斗争的第二回合,曲折最多。冷酷无情的吏,不为所动;老妇因老翁已走,便大胆地回答他: “室中更无人”。更无人,绝对无人也。官吏听此岂能相信,所以接下去又说,“惟有乳下孙”。这话却被吏抓住了把柄,既有乳下孙,总有个母亲吧!于是她不得不补充说: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虽有一个媳妇,但因丈夫刚死,尚未出嫁,而且身上一件完整的遮羞衣服都没有,如何出外见人呢?把不肯对外人道的话也向吏说了。这是企图再动之以情且说之以理。但是,吏仍不肯放松,老妇只好又退一步,“老妪”四句,便是斗争的第三回合。老妇为了保住全家,最后只得答允自己去河阳军中服役。河阳,在今河南孟县黄河北岸,当时败退的官军驻此。这番话表明当时唐王朝由于军事形势紧急,对征兵已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加以县吏如狼似虎,青壮全部被征上前线,连老翁、老妇也不放过。由此可见,当时人民的苦难达到了何等地步。“夜久”二句,是写吏去后诗人所闻,与前文“听”字相呼应。“如闻”,隐约听到也,此应是媳妇之哭声。泣幽咽,符合她的身份特点与此时环境。到天明,诗人出发“独与老翁别”说明妇被抓走,老翁潜归了。前二诗写吏,都是亲见、亲自与之打交道,用问答手法写,此诗写吏,则是亲闻,亲历其境而未直接与吏打交道,故用实录耳闻老妇语的手法写。这是极为巧妙的隐笔,不但自己隐而不出,连吏的言行亦隐在妇的答话之中,我们听到老妇的那番话,时时都感觉到她是处在吏的步步进逼之中。有人分析此诗,只讲老妇和百姓如何受害,实乃皮相之谈。诗题既为《石壕吏》,理所当然的是写吏,写老妇正是为了写吏,老妇只不过是吏的陪衬,吏的映身。此诗整首联络如网,首尾照应紧密,暮投与朝发联络,翁走与翁归联络,听妇说有孙有媳与“如闻”联络,而吏之呼怒、妇之啼苦,更是贯彻始终。此诗纯从耳闻来写吏与民的矛盾冲突,不加入诗人任何一点主观感受,似乎太客观、太冷静。但细味全诗,正是在这客观与冷静中充分发挥出了现实主义的无比威力,事件是如此的典型,就让事实来说话吧,而加入任何一点主观的因素,都是多余的,是画蛇添足。有的论者责备杜甫在诗中竟“完全作为一个无言的旁观者,是值得惊异的”。须知这是写诗,这是历史的实录,有形象在,本不须有言,何必强言?难道非要杜甫叫骂一番或充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大侠不可?果如此,则诗不成诗,人亦不成其历史之人矣。陆时雍曰: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引)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 (仇兆鳌《杜诗详注》)《石壕吏》,老妇之应役也。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 首尾各四句叙事中二段叙言。“老翁”首尾一见,中间在老妇口中,偏以个个诉出,显其独匿老翁,是此诗作意处。(浦起龙《读杜心解》)征调累及老妇也。三男从戍,二亡一存,岂宜更捉老妇?是比“次选中男”更酷矣,起六句叙吏捉人,翁走妇出;次叙老妇致吏之辞,即及吏捉老妇以去。诗妙处亦正妙于斩然叙讫而止。( [清]陈式《杜意》) - 这首诗第一个值得读者留意的句子是:“老翁踰墙走”。既是老翁,过门槛也得小心,岂能跳墙?然情急到生死攸关之时,自有其事。这一客观叙写,展示的却是惊心动魄的场面。老翁跳墙而老妇应门,是因为抓丁一般不要妇女,尤其是老妇,便有些安全感。紧接着诗人便写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似乎有些突然。其实这两句之前就有一个“空白”。我在重庆参观一个画展,有一幅工笔彩墨人物画(标签恰好遗失了),画上画着一位古装的老妇在院坝里俯身拾一草鞋,眼却直直地望着那柴门,一只狗正冲着那门叫。对着这幅失题的画,我一眼就认定是“石壕吏”诗意画。这画展现的情景,正是这个“空白”应有的内容。因为老翁踰墙要一点时间,老妇出门必然延宕。那吏夜出捉人,用心良苦,久敲门而未开,门开时又扑了空,叫他如何不怒?而夜里遭此袭击,闹得鸡犬不宁,老妇的确也苦,但那时恐怕更多的是慌张,要掩饰老翁踰墙之事,拖住吏的后腿,恐怕也只能是应声而啼了。这以下的十三句,只写“听妇前致词”,未写吏的盘问,“空白”就更多了。霍松林先生说是“藏问于答”。要真切地理解这一段所叙情事,便需读者发挥想象还原的能力。
试想,那吏一进门见是一年老的妇人,自然恼羞成怒,首先要盘问家中的男子。所以老妇一答话便是“三男邺城戍”,为掩护老翁,拉扯上三个当兵的儿子,其中两个已在最近的邺城一役中牺牲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话说得十分痛切,意在争取同情,而且很可能产生了效果。不过,无论那吏如何动恻隐之心,因系公务在身,不得不又问及家中是否还有其他的人。所以老妇人有“室中更无人”的对答。但这话说得太绝对,马上又补一句“唯有乳下孙。”既言“更无”,又言“唯有”,是矛盾的,可见老妇当时却有些语无伦次。供出吃奶的孙儿,实际已牵涉到儿媳,但她既在哺乳,又出无完裙,那吏也无可奈何。出乎读者意料的,是老妇人不待吏的诘问,即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里有三重弦外之音,其一是从对话中可知吏对老妇也作了一些解释说服工作,使她知道河阳形势急迫,勤王事不得已;其二是对家里一切都如实交待了,唯有老翁逃跑一节打了埋伏,再遭诘问,必图穷而匕现;其三是有倚老之心理,未尝不存侥幸。可是万没料到,那吏为了交差,抓丁不着,真的把老妇带走了。诗中就通过一个已贡献三个儿子给国家的家庭的解体,深刻揭示在动乱时世中人民承受的苦难。其中那个老妇为家(几位亲人)、为国所作牺牲,是颇富悲剧意味的。假若读者不能在论世的基础上参以意逆,读后的感觉将会非常肤浅,所得甚少。有的青年觉得杜诗兴味不浓,其实是自己训练不够的缘故,不应因自己的胃口去埋怨食物。故王世贞有“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之说。生活是复杂的,现象与本质不一定统一,诗往往亦如此。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有正言欲反者,有辞若有憾实深喜之者。凡此,皆宜凭生活经验,裁决以己意。崔颢《长干曲》云“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看来是说相逢恨晚,实则是“乐莫乐兮新相知。”李白《古意》(《南陵别儿童入京》)云:“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虽说着致身苦晚,其实全是按捺不住狂喜的心情,故下文就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和盘托出。李商隐《骄儿诗》:“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安得此相慰?欲慰衰朽质。”貌似自谦,其实津津乐道,掩饰不住内心对爱子的激赏。史达祖《双双燕》:“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言燕子巢成之后,不再劳劳花底。辞若有憾,实深喜之。凡此,不谙生活底蕴,均难以知其佳妙。
今日更新
-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
[2018-09-28]
-
岁暮
[2018-09-28]
-
夔州歌十绝句
[2018-09-28]
-
绝句四首
[2018-09-28]
-
少年行
[2018-09-2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