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2018-04-28 可可诗词网-杜甫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此诗约作于大中七、八年(853、854)之间,时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中,回答友人的思念而作。题一作《夜雨寄内》,或谓当作于大中二年(848),时诗人羁留夔峡。回答妻子王氏的思念而作。两说诗意均可通。诗中以眼前之景预想异日重会,又期未来重会时西窗剪烛,再话现在情景。二、四两句中“巴山夜雨”重出,绾实有与虚拟之景,使诗境回环映照,情韵深长。何焯《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上形容此诗意境为“水精如意玉连环”。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 yè yǔ jì běi 》 
    《 夜 雨 寄 北  》 
    .[ tánɡ ]. lǐ shānɡ yǐn 
    .[ 唐   ]. 李 商    隐  
    jūn wèn ɡuī qī wèi yǒu qī , bā shān yè yǔ zhǎnɡ qiū chí 。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 
    hé dānɡ ɡònɡ jiǎn xī chuānɡ zhú , què huà bā shān yè yǔ shí 。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 
     
  •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今译
    你问我何时归去,
    我无法回答你,
    此时,巴山夜雨
    涨满秋池。
    何时?我们在西窗下
    共剪灯烛,柔情密语:
    此夜巴山秋雨之时。


    【翻译2】
    你问归家的日期还未有定期,
    今夜巴山的秋雨涨满了沼池。
    何时与你西窗共剪烛花之蕊,
    回头漫话巴山夜雨孤凄之时。


    【翻译3】

    你询问我回家的日期;可是,连我自己也说不清啊!
    今夜,我独自一 人留宿在荒凉的大巴山下,听着窗外的秋雨声;
    冰凉的雨水涨满了秋天 的池塘,恰似我满腔的愁绪。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在家中的西窗下, 同你共剪烛花,
    畅叙今夜人各西东的离别之情呢?
     

  •  
    1、《夜雨寄北》:一作《夜雨寄内》。寄北,指寄给北边的妻子。
     
    2、北,指 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
     
    3、内,即内人,妻子。君:指作者的妻子。
     
    4、归 期:指回家的日期。
     
    5、巴山:即大巴山,又叫巴岭,其山脉横亘于陕西、重 庆、湖北三省边境。此处泛指巴蜀之地。
     
    6、涨:使……上涨。
     
    7、何当:何 时。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明亮。这里形容两人深夜秉烛长谈。
     
    8、西 窗:内室西侧的窗户。
     
    9、却:还,再。
     
    10、话:追述。
     
  •    【集评】 宋·范晞文:“唐人绝句,有意相袭者。……贾岛《渡桑干》云:‘客舍并州巳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人》云……此皆袭其句而意别者。若定优劣、品高下,则亦昭然矣。”(《对床夜语》)
    明·李梦阳:“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引)
    清·徐德泓:“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际羁情不写而自深矣。”(《李义山诗疏》)
    清·桂馥:“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意更深。”(《札朴》卷六)
    清·纪昀:“探过一步作结,不言当下云何而当下意境可想。作不尽语每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玉溪生诗说》)
    清·施补华:“李义山‘君问归期’一首,贾长江‘客舍并州’一首,曲折清转,风格相似; 取其用意沉至,神韵尚欠一层也。”(《岘佣说诗》)
     
     
    【总案】 这是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当是作者在梓州幕后期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前两句通过问答和眼前景物的描绘,写出长久客居的无奈心情。后两句从眼前景生发开去,遥想来日重逢欢乐之时再来畅谈今夜孤身客居的情景,构思之妙,出人意外。这样,在空间往复对照,在时间上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完美的艺术境界。更深切地写出了今日客居之苦和他日重逢之乐。全诗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兼有民歌朴素隽永与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是作者在梓州柳仲郢幕滞留期间寄赠长安友人之作。首句包含着一问一答,仿佛深夜灯前,向来书询问归期的友人倾吐归期无日的心曲。次句推开,写想象中室外夜雨浸淫之景。巴山、夜、雨、秋、池这一系列蕴含着遥远、寂寥、凄清、萧瑟意味的物象,用一“涨”字 结,构成极富包孕的抒情氛围。客居异地的孤寂凄清,对友人的深长思念,郁积心底的重重愁思,似乎都随着单调凄清的夜雨声暗暗涨满秋池。这是融写实与象征、物象与心象为一体的典型境界。
     
          尤妙在三四两句,紧扣夜雨,从深重绵长的愁思中生出异想,转出新境:遥想他日重逢,今宵巴山夜雨的凄凉情景都将成为西窗剪烛的谈资。在重逢的欢愉中回首凄清的往事,不但使遥想中的重逢显得更富诗意的魅力,而且给眼前的雨夜羁落带来一丝温暖与慰藉。“西窗剪烛”这个细节,更加强了重逢的温煦亲切气氛和今宵遥想时的悠然神往之情。此诗“期”字叠用,“巴山夜雨”重见,固然构成一种外在的回环映带的风调美,尤在“巴山夜雨”的重见中运用时空交错跳跃的手法,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构成极为含蓄蕴藉的内在情韵美。何焯用“水精如意玉连环”形容此诗风格,颇为形象。
     
  •  
       大中二年(848)秋,诗人北归途中,淹留荆巴,妻子来信问归期,乃作此诗。洪迈《唐人万首绝句》题作《夜雨寄内》。一说为大中六年(852),作于东川柳仲郢幕府,那时作者之妻王氏已故,“寄北”则为寄北方亲友。但从诗的情感内涵品味,似应以“寄内”为确切。
     
      诗从回答妻子的问讯开始,平直叙起。“问归期”蕴藉着深切的思念,“未有期”流露出无限的怅惘。两者的矛盾,构成全诗感情发展的基点。
     
        次句写客舍环境显示当时心情。用巴山、夜、雨、秋、池等物象,遣一个“涨”字作中介,组成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把难以说透的羁旅之情渲染得十分浓烈。人们看到的是景,所感受的却处处是情。巴山夜雨仿佛在诉说客居的孤寂,秋池里似乎涨满了离人的愁思。
     
          诗人耐不住寂苦的侵袭,热切地盼望归期的到来。于是跳开落墨,三句以“何当”引出虚想,超越时、空界限,映现出西窗并坐,剪烛夜谈的景象。“西窗”充溢着温馨的家庭气息,“剪烛”是深夜不寐,畅叙离情的象征。遐想中的欢聚,把眼前“未有期”的怅惘消解了。
     
        最后,又进一步设想,异日相逢将以今夕的巴山夜雨作为话题,在剪烛夜谈的氛围中融入客居旅况的回忆。以诗意的想象溶化现实的孤寂,使全诗在明朗乐观的气氛中结束,没有陷入低沉和无边的苦闷。
     
        诗的语言自然流畅,亲切感人。诗人在短小的绝句中,巧妙地运用语词的重复,开拓新的意境,可谓独具匠心。首句“期”字两见,末句重出“巴山夜雨”。不仅在音调上,结构上呈现出“回环往复”之妙;而且在意念上往复推移,由今日遥望来日,又从来日回忆今夕,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变化,情感起伏跌宕,表现出萦回曲折的情致。这首诗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构思精策,意境隽永,是千百年来为人乐于传诵的名作。
     
  •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隐滞留巴蜀,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寄给在北方的妻子 (一说是友人),倾诉了思乡的情怀。
     
         你问我归来的日期,还没有定呢。首句似平平常常地回答远方的询问,细品之下,内涵却很丰富,故乡亲人的殷切期盼,自己羁绊异乡的无可奈何,归期未定的抑郁惆怅,都融合在这一问一答中。句中两个 “期” 字,一为妻问,一为己答,不觉累赘,反显自然巧妙。
     
           次句写自己置身之地的自然环境。因处四川盆地,四面大山环绕,巴渝地区多夜雨,巴山夜雨是重庆秋季独特的景观,常常白日晴空万里,夜晚淅沥小雨如期而至,洗去了一天的浮尘、暑气,第二天又是一个清新凉爽的早晨。万籁俱寂时飘舞在巴山夜空的细雨,触动了无数多愁善感的心灵,也唤起漂泊在外的游子多少思乡的愁绪。诗人抓住当地景物的特点,以细细密密的秋雨涨满秋天的池塘给人的感觉,来抒发羁旅的凄清孤寂。一二两句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它们表现的情绪是一致的,只是诗人有意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过渡关系。
     
          三四两句设想未来相聚的情形。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坐在西窗之下,共剪烛花?那时再来谈论今晚的巴山夜雨。诗中又出现了 “巴山夜雨”,只是此巴山夜雨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未来相逢时谈论的话题。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突现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妙趣横生。小小一绝中,“巴山夜雨” 重复出现,一写实景,一虚拟情怀,不觉累赘,反觉警辟,技法之妙,难以企及。
     
           诗人的思绪在现实——想象——想象中的现实之间流动,回环往复,曲折缠绵,颇似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全诗语言朴素而简练,以白描的方式叙事、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间,跌宕有致; 意境的打造自然而优美,“巴山夜雨” 融合了山的旷远、夜的宁静、雨的缠绵和悠悠的相思味,可谓清新隽永,别有风情,令人回味无穷。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