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其一

2018-10-03 可可诗词网-王维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杂诗三首·其一》
    .[唐].王维.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 《 zá shī sān shǒu · qí yī 》 
    《 杂 诗  三  首   · 其 一 》 
    .[ tánɡ ]. wánɡ wéi.
    .[ 唐   ]. 王   维 .
    jiā zhù mènɡ jīn hé , mén duì mènɡ jīn kǒu 。 
    家  住  孟   津  河 , 门  对  孟   津  口  。 
    chánɡ yǒu jiānɡ nán chuán , jì shū jiā zhōnɡ fǒu ?
    常    有  江    南  船    , 寄 书  家  中    否  ?
  • 《雜詩三首·其一》
    .[唐].王維.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
    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你有书信寄回家中否?
     
  • ⑴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为古代交通要道。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用 《杂诗》作题目跟无题差不多,带有即兴杂咏的意味,显得不那么郑 重其事。王维集中几首《杂诗》 ,都是类似民歌的言情之作。这一组诗写男 女别后相思之情,第一首是闺人念怀之辞,第二首是游子怀内之辞,第三首 是闺中答辞。皆淡中含情,写得真挚动人。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孟津河,指孟津地区之黄河。孟津是古 黄河的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县西南。古代交通,以水路为便。家 住孟津河,可谓得地利者也,更何况家门口就是著名的孟津渡口,南来北往 的船只在此聚散,则消息的灵通更不待言。“常有江南船”补足前二句,也 点出良人出游的去向。闺中人情牵梦萦之地不在塞北,而在江南。这位良人 由都畿去江南,若非宦游,便是经商。由闺中人的深切思念推测,他近期没 有寄信回家。是“游人只合江南老” (韦庄《菩萨蛮》 )呢,还是“越女一 笑三年留” (韩愈《刘生》 )?总之,让闺中人放心不下,不由得讶问道: “寄书家中否?”家在津口,江南船来,寄书甚便,而却没有书来,闺中人 怎能放心得下。当然,女主人公不仅盼书来,更盼人归,这一层意思不难理 会,良人如果钟情,他会想象出她渡口伫望的身影。全诗语言真率,洗尽雕 饰。“念远之辞,不作怨语,而遥情深恨,跃然言外。” (刘拜山《千首唐 人绝句》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第二首的前两句句式是仿前一首的,只 是换了一个角度,从游子这方面写。在异乡见到故人无比兴奋,这是人之常 情。由主人公急切地想知道“故乡事”来看,他是无日不在怀念家乡,怀念 亲人。两句中“故乡”一语重复出现,准确地勾勒出游子心系故里的情态。 接下来是深情的一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对于这一问,论家无 不叫绝。宋顾乐评: “问得淡绝妙绝。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 切。” ( 《唐人万首绝句选》 )钱钟书在《中国诗和中国画》里将此诗与初 唐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 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孩童。衰宗多弟 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 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成苔。院果谁见熟? 林花哪后 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比较,指出两 首诗鲜明地衬托出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王绩相当于画里的工笔,而王维相 当于画里的“大写”。王绩问得周详地道,可以说是“每事问” ( 《论语· 八佾》);王维要言不烦,大有“ ‘伤人乎’不问马”的派头。俞陛云《诗 境浅说续编》评:“清空一气,所谓妙手偶得也。”这些评语都很精彩,但 有一层意思似乎应该拈出,即问话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绮窗前的寒梅是否着 花,而在绮窗里的佳人是否平安,也就是王绩诗中所说的“屈曲问孩童”。 南北风气不同,北方人感情深沉含蓄,问到窗前寒梅就已经表达情意了。黄叔 灿《唐诗笺注》 曰: “与前首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着‘绮 窗前’ 三字,含情无限。”刘拜山 《千首唐人绝句》评: “ ‘来日’ 二句, 不说思念家人,但问寒梅消息,最深婉有致。”庶几近是。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第三首是闺中答言。“寒梅”一语,与 第二首末句顶真,表现一种绵延不断的意绪。“已见”、“复闻”分别从视 觉、听觉两方面写出时序的推移,节候的转换。春天来了,花发、鸟啼都容 易撩起闺中人的愁怀离绪。“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这两句翻用《楚 辞》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脱胎换骨,更为深婉。因为担心草 生玉阶会使“王孙游兮不归”,所以就一门心思地注视着,生怕它长出来。 “心心”二字极能传神。刘拜山评曰:“‘心心’二句,不怨良人久别,唯 恐草生玉阶,与 ‘寒梅’ 之间,针锋相对,同其蕴藉。”
     
    这三首诗感情深厚,表现得又很委婉,字面上不说尽,让读者慢慢体 会,语短情长,有余味不尽之妙。语言又非常自然,仿佛是不经苦心经营脱 口而出的,与民歌风格非常接近。但又不同于六朝民歌中的许多抒情小诗, 不似那般艳丽、柔媚。刘辰翁说: “三首皆淡中含情。” (《王孟诗评》 ) 这“淡”是寄至味于平淡的“淡”;而情则是含蓄深沉的情。
     
  •  
    第一首“寄书”。见有家乡来船,生成寄书之念,然却用“寄书家中否”的问句表达,也妙在用问句,非常有意思的是自己问自己:寄过了没有?寄过了,似乎又没有寄。这种疑问,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了,更是因为“常有江南船”至而不见家书反馈陈铁民先生注曰:“二句渭常有江南的船,不知客寓江南的丈夫是否捎信回家?”(《王维集校注》卷七)但更有可能是,此乃游子复杂而微妙的家园之思,诗人久居京城,怀念故土,然怀归不得而生乡愁,连自已是否寄过家书都记不得了。这样的解读,此诗内涵会更加丰厚,而具有格外撼人心魄的魅力。杜甫的《述怀》也是以寄书的题材来反映极其复杂的想家心情的。其诗云:“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非常复杂,也非常沉重。寄书家中,目的是想得到回复而知道家中情况,然又怕家中发生什么意外而害怕有家书来。同时还杂有漂泊沉沦而没有信心正视家人、面对乡亲的羞惭。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