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其二

2018-10-03 可可诗词网-王维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此诗作年不详,当是早年游洛阳时作。原诗共三首,此为第二首。诗中描写久在异乡的人遇见故乡旧友激起的强烈乡思。前二句传神地表达出急欲了解故乡情景的心情,后二句则以窗前寒梅已否著花的典型细节代表了对故乡的亲切怀念。全诗语言平易自然,风格质朴平淡,实寓巧于朴,故诗情浓郁,耐人寻味。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一三称此诗为“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只为短章,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杂诗三首·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 《 zá shī sān shǒu · qí èr 》 
    《 杂 诗  三  首   · 其 二 》 
    .[ tánɡ ]. wánɡ wéi.
    .[ 唐   ]. 王   维 .
    jūn zì ɡù xiānɡ lái , yīnɡ zhī ɡù xiānɡ shì 。 
    君  自 故 乡    来  , 应   知  故 乡    事  。 
    lái rì qǐ chuānɡ qián , hán méi zhe huā wèi ? 、 
    来  日 绮 窗     前   , 寒  梅  着  花  未  ? 、 
  • 《雜詩三首·其二》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大意】
    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今天忽然遇上了故乡来的旧友。
    我对他说:老 朋友,你从故乡来,对故乡现在的情况一定很了解。
    请告诉我,你来的时 候,我房屋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
  • 【注释】
     
    ①来日:指自故乡动身那天。绮窗:镂花的窗。

    ②著花未:开花没有。
     
     
  •  
    〔评说〕
     
    黄叔灿《唐诗笺注》:“与前首(按:指《杂诗·家住孟津河》)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着‘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通首都是询问口吻,而游子思乡之念,昭然若揭。”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陶渊明诗云‘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王介甫诗云‘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与右丞此章同一杼轴,皆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然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注释】
     
    ①来日: 指从故乡动身起程的那天。绮花: 镂花的窗 户。
     
    【鉴赏导示】
     
    很显然,思乡的方式多种多样。诗人仅选取故乡窗前的那株寒梅,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饱蕴其中,可谓精妙。
     
    【鉴赏】
     
    这首小诗抒写思乡的情怀。
     
    诗中用家常絮语的方式向友人询问家乡的情况。开头两句以设问口气,传神地表达了这种心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深之迫切;“应知”云云,近乎啰嗦,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结尾两句问到窗前的寒梅,十分亲切而意味深长。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像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鉴赏要点】
     
    [1]名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2]语言浅淡而含义深长。[3]形象鲜明,以小见大。[4]采用反复、设问的手法抒情。
     
     
     
  • 这首五言绝句,采用第一人称的询问方式,以不加雕饰的质朴语言,抒发了客居异乡者的思乡之情。
     
    前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十分传神地刻划出客子乍见故乡人时的情态和心理。久居异乡,忽逢故乡人,强烈的思乡之情骤然涌上心头,不能自禁的激动情绪驱使他急趋向前询问。“故乡”一词,重复出现,似脱口而出,强烈表现了思乡之情的急切和深厚。“应知”二字,活现出询问者的口吻和神情,简直容不得对方迟疑和推托,祈求中透露出一派天真之气。
     
    故乡事桩桩件件,该从何问起呢?询问者单单拈出窗前梅花——“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如此独特的询问内容,恰恰表现了诗人精巧别致的构思。对于久离故乡的人来说,不管是高堂父母,还是亲朋兄弟,不管是门前小溪,还是环绕村庄的绿柳,无一不时时撞击着心扉,萦绕在心头。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一个最令人怀念的“聚光点”。本诗中的“寒梅”就是这样一个“聚光点”,它与周围的一切——或人或物,汇织成一个辉煌的生活光圈,凝聚着家居时的无限乐趣,寄托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蕴含着深厚的故乡情。它已不再是孤立的自然物,而是故乡的象征,全部乡思集“寒梅”于一身。这,正是通过典型反映一般的表现手法。
     
    小诗通篇记言,明白如话,朗朗上口。构思巧妙,韵味幽远,风格纯朴。
     
  • 王维的《杂诗》三首是一组描写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意思互有关联,此乃其二,着意抒写游子怀乡之情。
     
    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久居他乡的游子,这一点从头两句的两个“故乡” 中可以感知到。在他乡忽然遇到来自故乡的友人,一下子激起无限思乡之情。多么想多知道一些故乡的事呀。于是,“我” 便急切地问开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两个 “故乡” 叠加,打破一般小诗用字忌重复的常规,发语自然,反而表现出一种问话的急切,进而令人感受到乡思之殷切。“应知故乡事”这一句表意上 近乎啰嗦,隐含着的仍然是那么急切的思乡之情——甚至是一点点的担心,你不会不知道吧?所以在问话里,便先把“不知道” 的可能给堵死了。这种心态有些近乎孩子气,但却是非常准确地还原了生活的原始面貌。
     
    后两句才是对“故乡事”的正式发问。想知道的“故乡事” 当是很多很多,家人健康?友人安好? 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是否依旧?可是这些,“我” 都没有问,而是选取了一个似乎无足轻重的问话: “寒梅著花未”?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那株梅花开了没有呢?不从最关心的家人问起,而问起梅花,看似反常,其实细细想来,却也不然。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越是关心的事,可能反而是越怕说出口——只好问起看似不相干的梅花来。这样的一种反常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 为什么呢,这株梅花是否有什么独特之处,是往日美好生活的见证抑或其他?这些,“我”都不再说了,全诗戛然而止,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绮窗,寒梅,构成一幅古典而精美的画面,让人禁不住联想,那梅下或有佳人如玉?或有佳节之聚?——梅花在这里成了往日生活的一个见证。在这里,游子对于梅花的记忆,反映出游子浓厚的乡情,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全诗皆用口语,真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 艺术的提炼,表达了丰富的情意,“有悠扬不尽之致”。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