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方丈堆空瞰碧潭。潭光山影静相涵。开轩千里供晴岚。流水桃花疑物外,小桥烟柳似江南。挽将风月入醺酣。
这首写景小词,见于晋祠石刻。晋祠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悬瓮山下,为纪念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唐高祖起兵时曾在此祈祷。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为记此事,亲撰铭文并书写,立碑于此。这便是著名的“晋祠铭”。晋祠一带为晋水发源地,风景优美,古迹名胜甚多,为游览胜地。作者任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因视察水利来此,时在至元十八年(1281)。这一年,作者曾于三月和九月两次来祠,他深爱晋祠胜景,留连忘返,诗兴大发,作诗五首,填词四阕。这些诗词,地方官吏刻石为记,称“元姜太史晋祠诗词碑”,碑文收入《金石萃编补正》卷三。本书入选的是两首《浣溪沙》中的第一首。
关于《浣溪沙》词调,近人陈匪石说:“此种小令,从唐乐府之七言绝句脱胎而来。全以比兴出之,言景不言情,而情之所寄于言外得之,上也。”(《宋词举》)姜彧这首小令正是“言景不言情”的上乘之作。通篇只写眼前景物,寄寓之意见于言外。起句点明词人所取的视点。方丈,指禅房。它构筑在凌空的峰巅,从这里俯视晋祠周围的景色,收入眼帘的首先是碧绿的深潭。潭水明洁如镜,把身边的峰峦映入水底。山与水相互包容,依存而济美,掩映而增辉,更加安详静谧,光影溶溶,构成一片十分宜人的景致。“开轩”句,写词人为饱览晋祠风光,推开轩窗,极目远眺,只见千里晴空之下,起伏的山峦缭绕着翠蓝色的薄雾,在阳光照耀下,分外壮丽,令人胸襟开阔。句中用一“供”字,是由衷赞扬大自然对人们的无私奉献,同时也写出了词人的情感波澜。
下片前两句依律对仗,工整熨贴,不见雕琢痕迹。这两句描写晋祠的外部景物,虽然不离山水,但却是从另一角度概括了晋祠景物的特色。情感趋于细微,词意趋于深化。李白《山中问答》绝句云:“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流水桃花”句,便是化用李白诗意。同时又暗含陶潜《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境界。作者在另一首《浣溪沙》中,就有“只疑误入武陵溪”的句子,可以互证。这句是说,飘浮在溪流上的花瓣,好象是来自世外桃源。一“疑”字,刻画出观赏者的迷离心态,富于理致。“小桥”句,形容两岸杨柳袅娜多姿,溪间小桥横卧,幽静清雅,有似北国江南,令人陶醉。结句收束全词,同时表述词人的旨趣。苏轼《前赤壁赋》中说:“惟山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作者此结与苏赋大意相近,赞叹大自然的无尽宝藏,恰与上片“供晴岚”的描写情思相贯通,抒写相照应。“入醺酣”三字,也略同于《前赤壁赋》中“洗盏更酌”,尽情酣饮的文意,同时也暗示一种羡慕闲逸、沉醉无边风月的情怀。“挽将”二字,由外景引入内心,显见江湖之思。这时作者已年逾花甲,触景生情,产生宦游倦怠的感触是十分自然的,在作者同时写的诗歌中,即有“老去宦情如嚼蜡,买舡闲钓晋溪云”的句子,可作为这首词结句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