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秋风秃林叶,却与鬓生华。十年长短亭里,落日 冷边笳。飞雁白云千里,况是登山临水,无赖客 思家。独鹤归何晚,已后满林鸦。
望蓬山, 云海阔,浩无涯。安期玉舄何处,袖有枣如瓜。 一笑哪知许事。且看尊前故态,耳热眼生花。肝 肺出芒角,漱墨作枯槎。
词人多年宦游在外,远离京邑, 也远离乡国,羁旅失意、久困下僚的 悲凉情怀,泛溢于许多诗词之中。这首 词抒写了殷切的思归之情,在萧索苍 凉的景物描写中,寓托了自己蹭蹬失 意的感伤,又表达了仙界渺茫、理想 境界难寻的迷茫与怅惘。
上片从秋日的萧索气象写起,而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一开始便出现在苍 凉寒肃的气氛之中。“秋风”二句腾 挪翻覆,内在意蕴却紧紧相承。萧瑟 的秋风扫落了丛林的树叶,变成了光 秃秃的一片。“秃”字在这里用如动 词,既写出了秋风劲吹的动感,又描 绘出万木凋零的景象,极见词人炼字 的功力。这两句的特别之处还在于, 秋风不仅是第一句的主语,而且也是 第二句的主语,两句贯通一气。秋风 使林叶变秃,却能使鬓发生华(华 者,花也),字面跌宕翻腾,而实际 上却以林叶之秃映衬鬓发生华。人过 中年,已届二毛,鬓发花白,使人感 到步入了人生的秋季。因而,由“秃 林叶”到“鬓生华”极为自然巧妙。 “十年”两句,拉开了时间跨度,使 作品的容量显得颇为厚重。“长短 亭”是相送离别之处。秦汉时期十里 置亭,其后五里有短亭,供行人休 息,亲友常常在长短亭处送别。庾信 《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 亭”的句子。长亭短亭多出现于古 典诗词中,成为送别的象征。“十 年”不必坐实,这里理解为多年以来 词人几度与亲人离别、依依分手也就 可以了。“落日冷边笳”,勾画烘托 了送别的气氛,并不是某次送别的具 体场景,而只是衬之以一种苍凉萧索 的气氛。“落日”画出一个“残阳如 血”的画面,“冷”是秋冬之际给人 的感觉,“边笳”则写出呜咽凄凉的声 音。笳角之音是边塞军营中特有的声 音,常常作为一种声音意象被采撷进 诗词,烘托出悲凉的气氛。这五个字,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声有色的环境 氛围,衬托了送别的悲凉。“飞雁白 云千里”三句,在一个寥廓高远的背 景之下,凸现了抒情主人公的精神世 界。一个在秋高季节登山临水思归无 极的词人形象兀立在读者面前。“飞 雁白云千里”,是极富特征的秋日景 象,境界高远阔大。飞雁南翔,触动 着词人的乡思。词人登山临水,更加 思念家乡,因而倍觉百无聊赖。歇拍 处二句,词人用“独鹤”的喻象,来 表达自己殷切的思归之情。自己颇似 离群的孤鹤,流落在外,远远落在已 返林中的群鸦之后。言语之间,充满 了对归乡的渴望。
换头处,词人宕开一步,没有接 着抒写思归之情,而是表达理想境界 难以实现的忧烦。词人早有才名,久 负大志,却寄身一隅,沉落下僚,理 想难以实现。“蓬山”,即蓬莱山, 道家传说中的仙山,这里代表着词人 所追寻的理想境界。“望蓬山”三 句,以蓬山的云水阻隔,浩渺难求, 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寻与难以 求得的失望和茫然的心情。“安期玉 舄何处”五句,说自己虽然追慕仙 人,但却渺茫难期,于是又回到现实 世界,借酒浇愁,使自己沉醉其中, 忘怀忧烦。安期、玉舄,都是道家传 说的仙人名。安期,即安期生。汉方 士李少君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食 巨枣,大如瓜,于是汉武帝便遣使入 海,寻蓬莱仙山安期生之属。玉舄, 用仙人王子乔(又名王乔)事,王乔 本是东汉时的历史人物,曾任叶县 令。《后汉书》卷一一二载:“乔有 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 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 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 凫至于是,候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 焉。”王乔也就被道家附会为仙人。 安期、王乔都经常出现在文人笔下。 词人知道仙人难以追慕,于是不减 “尊前故态”,借酒消愁。然而虽然 “耳热眼生花”,却未能忘怀忧烦,胸 中块垒终不能平。肝腑之间,如芒角 丛生,遂泼墨作画。“枯槎”指所画 枯树。宋元时期文人画蔚兴,所画内 容多为山水墨竹、枯树之类,而以泼 墨之法点染之。这派画家的美学追求 在于“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 中逸气耳” (元·倪瓒语)。王庭筠 不仅是金代有名的诗人,而且也是卓 有成就的画家,颇为世人仰慕,“尤 善山水墨竹” (《金史》本传语), 时人评价甚高。赵秉文曾以“郑虔三绝 画诗书” (《寄王学士子端》)称许 他,冯璧亦赞美他的诗画书集于一身 的艺术造诣,“诗名摩诘画绝世,人品 右军书入神” (《挽黄华诗》)。王庭 筠作画正是承继王维、苏轼一派文人 画的传统,以泼墨写意之笔来抒写胸 中郁气, 完颜曾极力称赞王庭筠画 作的这种写意特征:“黄华老人画古 柏,铁简将军挽大弨。意足不求颜色 似,荔枝风味配江瑶。” (《黄华画古 柏》见《中州集》五)而元好问则进 一步指出王庭筠以所画枯槎抒其肝肺 间郁愤的特点:“只欠雪溪王处士, 醉来肝肺出枯槎。”(《墨竹扇头》) 后面一句,正是化自本词结拍处二 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