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用东坡先生韵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 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 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 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淡淡长空今 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 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这首词用苏轼《念奴娇》“大江 东去”的原韵,描写了月夜秋江的景 色,想象着苏轼当年泛舟赤壁的情 境,抒发了词人豪旷高逸的襟怀。
上片,写秋夜的月光照耀下的大 江,创造了极为寥廓澄净的境界,使 人一涤胸中尘垢。“秋光”三句,先 泛写秋光,然后举首问天,月中何 物。“苍苍”,即苍天,而以“苍 苍”代之,更给人以苍茫深遽之感。 “桂影”代指月亮,神话说月中有桂 树,因此文人们常以“桂”为月之代 称。以“桂影”代月,就进一步给人 以树影婆娑于其间的感觉,显得十分 灵动。“一叶扁舟”两句,描写了月 夜大江的清美寥廓的景色,意境可能 化自苏轼《前赤壁赋》“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的描写。南宋初期词人张孝祥 的名作《念奴娇·过洞庭》也可能给 赵秉文以启示。张词中“玉界琼田三 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两句,很可能 为赵词所本。赵秉文创作诗词,多能 融化前人诗词佳句,有时又不免露出 模拟痕迹。张孝祥主要活动时期早于 秉文几十年,象《念奴娇·过洞庭》 这样的名作传到北方是完全可能的。 “四顾”句写水天相接,茫然一片, 难分彼此。北宋词人秦观有“天粘衰 草”的名句,“粘”字极工。赵氏借 “粘”字来写水天之相合,亦臻妙 境。“无壁”二字,写景亦妙,把水 天混一,极目难分的景象写得颇为传 神。“叩枻长歌”三句,是写东坡月 夜扁舟、泛游大江的神态。《前赤壁 赋》中这样吟咏:“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赵词取意于 此。“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采 用传说,更把月光拟人化,写得十分生 动,创造了一个极为清美澄澈的环 境。洒满山河的月光,在词人的笔 下,似乎是月中嫦娥翩翩起舞而挥洒 下的。以“冰雪”形容月光,极写其 皎洁澄澈。“京尘千丈”二句,说当 年的东坡胸次高朗、品格芳洁而又才 华横溢,这样的人中之杰,难为尘俗 所容,因此从京邑远谪黄州贬所。苏 轼因“乌台诗案”被捕系狱,几致杀 身之祸,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 在黄州濡染佛老,以之作为应付险恶 处境的精神武器,以超脱、达观的态 度面对人生磨难,写下了前后《赤壁 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 篇。“京尘”二句,正是感慨苏轼贬 居黄州。下片,抒写对苏轼的怀念与 追慕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过片三 句,承上片而来,写对东坡的怀念。 “骑鲸人”此处指苏轼。在赤壁矶边 举首浩歌“大江东去”的“坡仙”苏 轼,已经仙逝,只有矶边的山花年年 都在默默开着。景物描写之中,蕴蓄 着深厚的感情。“淡淡长空”二句, 意境宏阔深远,既有时间的无限绵延, 又有空间的阔大苍茫,同时,这一切又 都纳入词人的主体意识之中。“只有 归鸿明灭”则使人感到归于空无,生 出几许悲凉。“我欲从公”三句,表 达对苏轼那种超脱现实之人生观的向 往。词的结尾二句,则又觉得仙界渺 茫,难于寻求,“玉箫”句则以景结 情,使词人由飞升的幻想之中回到现 实,“断”字也正是仙游幻想的中止, 与现实意识的唤醒。
《中州乐府》评作者此词墨迹: “雄壮震动,有遏骥怒猊之势”,元 好问为之题跋,称“词亦壮伟不羁,视 ‘大江东去’,信在伯仲间,可谓词 翰两绝者。”很能说明这首词的雄放 风格。这首词虽为追和苏词,但在艺 术上还是富有创造性的。它写出了月 夜大江的空明澄澈,而又雄奇寥廓。 境界之阔大,风格之雄放,的确与苏 轼原词堪称伯仲。词人将所追怀的前 人写进现实情境,融会古今,上下纵 横,具有深远的历史感。月下江景, 本以静谧幽深之美为特征,词人又以 动写静,通过许多动态描写,使词中 静景蕴含着宇宙的律动感和涌动着的 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