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2019-07-17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秋入鸣皋,爽气飘箫。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 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 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遥。

许古的这首《行香子》,颇有名 气。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许古 行香子》条云: “‘青山淡冶而如 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 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画院郭熙 语也。金许古《行香子》过拍云:‘夜 山低,晴山近,晓山高。’郭熙能 写山之貌,许尤传山之神,非入山甚 深,知山之真者,未易道得。”许古 退隐之后,以诗酒自娱,流连于山水 之间,入山之深,知山之真,可谓鲜 有人过之。确如况周颐所评,许古对 山的观察细致入微,昏朝晴晦,四时 色彩都摹勒逼真,独具只眼。正是由 于对山色这种追魂摄魄的描写,抓住 了细微的变化,才使这首词呈现出独 特的光彩。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同时也 流露出作者弃官归隐之初的欣喜和轻 松。这样的情愫与陶渊明归隐时的心 境是非常相似的。首二句点出时地, 似信笔写来,无一丝造做。秋高气 爽,落叶飘零,伴几分凄凉,正秋风 萧瑟。然总算是叶落归根,脱离了令 人厌倦的官场,一时得以解脱。也就 是“挂衣冠、初脱尘劳”。鸣皋,山 名,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传说古时曾 有鹤鸣于山中而得名。作者曾弃官隐 居于此。挂冠,就是弃官; 而所谓尘 劳,指的是官场生活的污浊而令人生 厌。“窗间”二句,写凭窗远望山中 景色,昏朝晴晦尽在眼底。一方面流 露出作者对山中景色的熟悉,同时亦 可见作者对山中景色是怀着十分亲切 的感情的。接下来便是过拍对山色的 具体描写了:夜色朦胧,山容凝重,高 远处模糊了,因而显得是那样低沉; 天气晴朗,山色明晰,层次感很强, 故而有临近的感觉; 晨光初露,山脊 披彩,山之高处被勾勒出轮廓,于是山 便显得耸高。作者不施颜色,只写感 觉变化:低、近、高,调动起人们的 联想和生活体验,这是很高明的,故 况周颐以为是传山之神。

换头看似转,实是承。因为流连 山水之间,总是伴以诗酒自娱的。醪 (láo),本指酒酿,引申为浊酒, 这里是指乡间家酿。“细数”二字, 有别趣,大有津津乐道之意。清人冯 金伯辑《词苑萃编》之十五有云: “金许道真性嗜酒,每乘舟出,村落 间留饮,或十数日不归,及溯流而 上,老稚奔走,争为之挽舟,数十里 不绝。”许古嗜酒如此,难怪词中多 写饮事。借着酒意,诗成词就,信手 写来,随意而得,便不管什么体式 了。风骚,在这里指的是体裁、样 式。“问甚风骚”,犹言管他是属于 诗经还是属于楚骚体式,放开来写就 是了。结句带有谑意,实是自我解 嘲,亦不乏淡淡酸楚,情绪相当复 杂。在官场上时厌倦、烦躁,乃至愤 世嫉俗,以为一朝隐退,便能解脱; 及待真的挂冠身退,又不免矛盾、痛 苦,唏嘘长叹。这差不多是封建时代 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山水之情,田 园自适,非是医心病的灵丹妙药。往 往越是表面上洒脱,内心里就更是复 杂,要透过自矜自得去看就里,不可 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这是读这类作品 要特别注意之处。“乐因循”,即是 乐于山水之情,诗酒之娱,所谓乐此 不疲; “能潦倒”,是说能做官,也能清 贫;关键是“也消遥”,透出了一丝 苦味。乐得消遥,原是万般无奈; 早 是乐于消遥,何必去做官呢?显然此 中饱含着出世和入世之间深不可解的 矛盾心理。整个下片都应当作如是 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首词既不用 典实,也不施藻绘,娓娓道来,一气 呵成,透过、翻转、折进,皆流畅自 如,别是一番韵致。这正是金元间词 作的一个特点。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