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
谁识虎头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清朝无路到公 卿。萧萧茅屋下,白发老书生。
邂逅对床逢 二妙,挥毫落纸堪惊。他年联袂上蓬瀛。春风莲 烛影,莫问此时情。
这首词作于金宣宗元光元年 (1222)。据《中州集》卷十《辛愿 传》,这一年,元好问(裕之)、李献 能 (钦叔)在孟津(今属河南),辛 愿自住地——福昌(今河南宜阳)西 南的女几山到了孟津,过了几天,在 孟津的河山亭,写了这首词,留别 元、李二人。元好问亦赋《临江仙· 孟津河山亭同钦叔赋寄希颜兄》。
词的上片感慨少年功名不遂。
第一句“谁识”,即以感慨出 之。虎头峰在今河南巩县,那里离女 几山不远,辛愿大约也在那里住过, 故以“虎头峰下客” 自称。称客,因 为辛愿祖上原为凤翔(今属陕西)人, 是地地道道的外来户。“识”,不仅 说认识,而且是说知道和了解。“谁 识”,提出问题,实则为加倍肯定之 意,意为已经没有人知道我、了解我 了。作者长时期从事田间耕作,已经 和农夫没有什么区别,农夫从表面上 是认识不了他的。这就很自然地转入 第二句。第二句中“少年”的概念, 大体上接近于今天的青年。科举时代 称科第为功名,这里所说的功名,不 仅指科第,还包括了功业。作者在青 年时代,有志于科举,有远大的抱 负。
那么,作者为什么没有能实现自 己的抱负呢?第三句作了回答。“清 朝”,政治清明的朝廷(或朝代) 。 金世宗大定(1161—1189)、金章宗 明昌(1190—1195)及承安 (1196 —1200)期间,当明曾号称盛世,也 就是作者心目中的“清朝”。作者是 元好问的老前辈。好问生于1190年。 以长二十五岁来计算,那作者是赶 上了大定,经历了明昌和承安的。 作者认为他屡试不中,“无路到公 卿”,不是时代不好,不能埋怨别 的,只能怨自己时运不济。从自己这 方面找原因,怨而不怒,十分令人同 情。以下“萧萧”二句,补足第一 句,形象地、真实地再现了自己的处 境。“萧萧”,象声词。秋风吹着茅 屋,发出了萧萧的声音,萧条冷落, 萧瑟悲凉。今日的白发老书生,昔日 的胸怀大志的青年,就在这样的环境 中生活。
下片热情鼓励两位年轻诗人。
“邂逅”二句叙会面。“邂逅”, 没有约定时间而相会,喜出望外。苏 轼、苏辙兄弟多次用“对床”一词, 叙兄弟二人同居一室对床夜话的亲 密、友爱之情。作者这里用“对床”, 不以长者自居,表示他同元、李二人 和亲兄弟一般,亲密无间,十分器重 他们,是真正的忘年交,显得非常亲 切。历史上常常称两个同时代有很高 才能的人为“二妙”。这里用来评价 元、李二人,十分恰当。
“挥毫”句写二人的才能。毫而 挥,写出用笔的气势; 纸而落,写出 下笔的份量。挥毫落纸,或题诗,或 作赋,或绘画,不拘一格。“堪”, 能; “惊”,奇。二人才思的敏捷和 才华的高妙,远远超出寻常辈流。 “堪惊”,说明事实本身就是如此, 不能不令人震动、折服。
“他年”句祝愿二人科场得意。 “袂”,衣袖。“联袂”,携手。 “蓬瀛”,蓬莱、瀛洲,传说中的海 上二神山;从前,人们用以比中高科 后入翰林院,意为仿佛进入仙境。把 这样美好的字眼,用在元、李这样才 华出众的年轻人身上,渲染得体。
“春风”句祝愿二人仕途得 意。“莲烛”,金莲烛,宫廷所用的 蜡烛,烛台作金莲花状。唐朝的令 狐绹为翰林院承旨,夜间与唐宣宗议 事,议事完了,宣宗命令用莲烛送他 还翰林院,在历史上传为佳话。作者 热情希望元、李二人在温馨的春风 中,得到和令狐绹一样的恩遇。作者 还希望,当这种恩遇到来的时候,当 踏着莲烛的投影一步步前进的时候, 不要念及他个人此时此刻不如人意的 景象因而悒悒不适。作者明白,在人 生的道路上,一些人失意、失利、失 败,一些人得意、满意、得志,是一 种正常的现象。他跳出了狭隘的、世 俗的圈子,比起同时代的读书人,看得 远些,看得广些。这是难得可贵的。他 对晚辈的祝愿也是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