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
商于鲁县北山
商于路,山远客来稀。鸡犬静柴扉。东家劝饮姜 芽脆,西家留宿芋魁肥。觉重来,猿与鹤,总忘 机。
问华屋、高赀谁不恋? 问美食、大官谁 不羡?风浪里,竟安归?云山既不求吾是,林泉 又不责吾非。任年年,藜藿饭,芰荷衣。
商于(wū 乌)是历史上有名的 地方,尽管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秦 孝公封商鞅商于之地六百里,张仪骗 楚怀王绝齐的事,人所共知。其地在 今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内乡县 一带。鲁县是后魏所置,故治在今河 南商城县东。根据施国祁所订《 年 谱》,元好问三十八岁时曾为内乡 令,五十一岁从山东回家,又经过这 里。此词当作于这时。
元好问这时已经历亡国之恸,饱 经忧患,重到这山区,感慨万千,特 别向往这种世外桃源式的宁静。“商 于路,山远客来稀。鸡犬静柴扉。” 首三字点明题中“商于”。为什么特 别要写“商于鲁县北山”而不仅写 “鲁县北山”呢?用“商于”可以引 起一些历史联想,和眼前的环境有对 比作用。“山远客来稀。鸡犬静柴 扉。”十个字写出环境的特点是非常宁 静。十个字看似平列,实是因果相生。 因为远处都是山,交通不便,所以“客 来稀”,因为客来稀,所以鸡犬不惊,柴 扉边都是静静的。这三句写到这里的 印象。“东家劝饮姜芽脆,西家留宿 芋魁肥。”这一联生动地写出民风的 淳朴和对客人的热情。因为“山远客 来稀”,来了客人,村里人都异常热 情。东家请,西家接,东家劝饮,西 家留宿。各家拿出自己生产的东西待 客,表示一种淳朴好客的民风。用以 待客的不过是“姜芽”、“芋魁”等 田园产品。如果将“姜芽” “芋魁” 换成鸡鱼肉蛋,反而失去这种淳朴 的美。那么被招待的客人作何感想 呢? “觉重来,猿与鹤,总忘机。” 前面是叙事,后半是抒怀,这几句正 好承上启下。“觉重来”看似寻常的 叙述,里面却有许多难言之痛。过去 到这儿做县令,国家未亡; 今天重来, 国家灭亡多年,自己也早谢绝仕途, 老百姓不再把自己当长官看,这既有 欣慰的一面,更有亡国之恸的内涵。 “猿与鹤,总忘机”,这里含有两层 意思。孔稚珪《北山移文》指斥周颙 隐操不终说: “蕙帐空兮夜鹤怨,山 人去兮晓猿惊。” “猿与鹤,总忘 机”表明自己是真隐退,不是周颙那 样的人,这是主要的一层。另外《抱 朴子》里说周穆王南征,全部人士亡 殁,“君子化为猿鹤,小人化为虫 沙”。猿鹤前人也常使用为亡国后 的士大夫。“猿与鹤,总忘机”,也 可理解为对世事看破,不再沾滞。 “忘机”用“鸥鹭忘机”之典,指忘 掉一切机心机事而任其自然,得其所 哉。
“问华屋、高赀谁不恋? 问美食、 大官谁不羡?”换头这两句仄韵相 叶,这是这个调子格律所规定的。两句 从反面生活问起,“华屋”和上文的 “柴扉”相对,“美食”和“姜芽” “芋魁”相对。有了高官厚禄,享受 华屋美食,在世俗观点看,哪个能不 留恋,不羡慕?然而“驷马高盖,其 忧甚大”,过那种生活,冒极大的危 险,最后能一败涂地,身名俱丧。 “风浪里,竟安归?”几个字对那种 一味追恋高官厚禄的人,不啻当头棒 喝。对照自己目前茅屋蔬食的安静生 活,到底哪样才好,不是一目了然了 吗? “云山既不求吾是,林泉又不责 吾非。”这是“忘机”的注脚。云山 林泉对自己无所要求,无所指责,可 以“任年年,藜藿饭,芰荷衣”,清 贫终老。元好问为什么忽然提出“求 吾是” “责吾非”的话来?这里有一 段痛苦的经历。天兴二年(1233)元 好问四十四岁那年,元兵围城。崔立 发动叛乱,杀了宰相,自称郑王,向 元兵表示投诚,并强迫元好问为他写 《郑王功德碑》。元好问由于软弱, 不能严词拒绝。这篇文章是违心之 言,元好问视为一生污点,但当时 又有不得已的情况和一些曲折的过 程,无法令人理解和同情。是是非非 的言论,一直使他心里感到沉重的压 力。这里表面上是用《庄子· 齐物 论》里是非两忘的观点来自我解脱, 实际是对过去痛苦的宣泄。
这首词以疏荡取胜,写景只是白 描,而一气盘旋,把大半生的风波苦 楚,融会于田园野趣之中,看不出琢 炼的痕迹。从语言看,很有点东坡式的 行云流水的特点。必须联系词人的经 历,才能从从容自得的背面体会他的 酸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