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

2024-09-04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壬辰围城中,有怀淅江别业

淅江归路杳,西南仰羡,投林高鸟。升斗微官, 世累苦相萦绕。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 调。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  

扰扰马 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锺鼎山林,一 事几时曾了? 四壁秋虫夜雨,更一点、残灯斜照。 清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这首词,作于金哀宗开兴元年壬 辰(1232)。是年元兵分道趋汴京, 京师戒严。元游骑至汴城,与金两省 军战钧州(河南禹县)三峰山,金军 大溃。时好问为尚书省掾,年四十三 岁。三峰山之战,正在淅江附近,故 忆及其别业。

全词写围城之忧,寄今昔之感。

上片,先写淅江别业,点题以引 发万千思绪。“淅江”,点地; “归 路杳”,指归别业之路已杳无消息。 好问青年时期尚值金与南宋议和后的 苟安局面,必曾流憩别业,啸傲江 山;迨至元兵压境,金室摧颓,惟有 念昔游而怀想。这就勾出许多往事。 “西南仰羡,投林高鸟”,徒羡高鸟 投林,自伤羁旅。“西南”指别业的 方位。淅江,即淅水,丹江支流,在 河南省西南部。“投林高鸟”,借高鸟 向西南而飞,衬己之困处围城心境。 “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从所 处实况,进一步写出心境拂逆: 禄薄 官微,已不称心;而世俗之累缠身, 如堕尘网,尤觉难堪。着一“苦”字, 透出被困的滋味与追悔之情。“不入 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二句, 从“苦”字写出: 在世累萦绕中,既 不能显功名于麟阁,又不能追巢许于 箕山,进退龃龉,殊难自解。“时自 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放松一 笔作结,于题外回旋,留有余地,与 起处的迷离情调遥映,展现多层次的 意象。这里“笑”与上文“苦”相联 系,构成苦笑,反映当时的实情。“虚 名负我”,是我负虚名的倒装,与 下句“平生吟啸”,又是倒装。如 此,始可逆转沉郁之气,荡出顿挫之 姿。

下片,抒发彻夜不眠的情怀。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 年少”三句,承上片“升斗微官,世 累苦相萦绕”,推开一层,写当日时局 纷乱之状: 车马交驰,关山兵革,人 情惶惑,岁月蹉跎。这里“暗消年 少”,是词人最伤心处,也最易引起 回忆。《金史本传》: “(好问)七岁 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 不事举业,淹贯经史百家,六年而业 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 《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 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如 此年少,自非等闲,倘逢盛世,当成 大器,乃竟被无情岁月暗中消去。叹 逝之悲,孰逾于此! “锺鼎山林,一 事几时曾了”,遥与上片“不入麒麟画 里,又不与、巢由同调”相呼应,进一 步深化伤逝之感,并引发两大严肃问 题: 一、铭勋于锺鼎否?这个问题, 关系国之存亡。如群臣皆争立大功铭 于锺鼎,国何至于此! 事实上国将覆 亡,这一问只能加深内心的创伤。 二、功名外守拙山林否?这是词人唯 一可以矢忠贞于故国,厉名节于汗青 的问题,而此一事亦未曾了,故感怆 特深。发“几时曾了”一问,即自励 其速了此事之决心。“四壁秋虫夜 雨,更一点、残灯斜照”二句,是本词 的基点: 词人在家徒四壁的书斋里, 满耳秋虫断续,敲窗冷雨凄凉。独倚床 头,一点残灯斜照;无眠心曲,平生 往事纷纶。这两句是词的肯綮所在, 故用字均内涵丰富: “四壁”,喻家 贫又指四周环境; “秋虫夜雨”,写实 景,以秋声引起秋兴; “更”,加强语 气; “一点残灯斜照”,以残灯表夜 之将尽,以斜照示身之斜倚,且与上 句构成声色之美。这里在章法上是用 倒插法倒贯全词,而“斜照”二字又 起返照作用,使人如见词人苦忆往事 的情状,而“平生吟啸”的完整形 象,也于返照中依稀可见。“清镜 晓,白发又添多少?”于结处生出余 波,神思缥缈,余味无穷。“清镜” 合用杜甫“勋业频看镜”及朱熹“清 镜莫频看”两句诗意。杜之“频看 镜”,是惜功名未遂而身老; 朱之 “莫频看”,是恐对镜而悲白发,这 两种心态词人兼而有之。“晓”接上 文表示彻夜无眠,而这无眠之夜又正 是初长夜,熬到欲曙天,是一痛苦过 程。“白发又添多少?”明是愁的表 露,然偏不说愁,却深情地提出一 问,让读者代为作答,极似辛弃疾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的结尾: “也应惊问: 近来多少华发?”含浑 清逸,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词创作时分,只是自夜至晓, 而所包孕的则是平生遭际,更预示未 来的归向,千头万绪,于回环转折中 表出。拟括以一联: “晓镜愁开添白 发,夜吟虫泣识丹心。”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